斐迪南坦克殲擊車

斐迪南坦克殲擊車

斐迪南坦克殲擊車在庫爾斯克之後更名為“象”式坦克殲擊車,1941年5月26日,德國軍方決定研製新型重型坦克,以便與蘇聯的T-34坦克和KV重型坦克相抗衡,研製代號為VK4501,由波爾舍和亨舍爾兩家公司競爭。兩家公司都生產出了樣車,波爾舍公司的樣車稱為VK4501(P),亨舍爾公司的樣車稱為VK4501(H)。對比試驗的結果,軍方選中了VK4501(H),定型後便是大名鼎鼎的“虎”式重型坦克。而落選的VK4501(P)則被改裝成了“斐迪南”坦克殲擊車。“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戰鬥全重為68噸,車全長8.14米,車體長6.8米,車寬3.38米,車高2.97米,車底距地高483毫米。

基本信息

名稱由來

由於音譯的問題,斐迪南坦克殲擊車的設計公司——“波爾舍”,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保時捷”,而斐迪南就是以保時捷創始人斐迪南德·保時捷(Ferdinand·Porsche,也常被翻譯為斐迪南·保時捷或者斐迪南·波爾舍)的名字命名的。順道提一點,現今很多德國名車的製造商,二戰時同時都在製造軍備,如賓士(軍用卡車)、歐寶(軍用卡車、坦克)、寶馬(軍用摩托,梅塞施密特戰鬥機)、大眾(常見於前線的指揮官吉普車)等。

生產公司

斐迪南坦克殲擊車斐迪南坦克殲擊車

保時捷公司的VK4501(P)樣車被否決時,公司的生產線已經在生產VK4501(P)的底盤。未定型,先生產,這恐怕也是戰時體制的特點。這些底盤處於不同工序階段,有的已全部完成,有的還在生產線上,共90輛。為了能充分利用這些底盤,公司的總設計師保時捷博士向希特勒建議將這些底盤改裝成重型突擊炮(坦克殲擊車)。保時捷博士和希特勒過往甚密,1942年9月26日,希特勒便特批了這一建議。隨後,保時捷公司利用這些底盤生產出90輛重型突擊炮。在1943年2月6日的“總統會議

”上,正式命名為“斐迪南”重型突擊炮。斐迪南,是保時捷的名字,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希特勒對保時捷的器重。後來又改稱為“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的生產從1942年11月份開始,由阿爾凱特公司組裝,車體的編號為150011~150100。到1943年5月12日,完成了全部90輛的生產任務。這些坦克殲擊車隨即被派往庫爾斯克前線。在突破蘇軍防禦的戰鬥中,“斐迪南”式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後方地域被優勢的蘇軍坦克包圍,損失慘重。“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還在蘇德戰場的其他戰役中和義大利戰場上投入使用,聲譽不錯。

特點

與二戰時期的大多數坦克殲擊車相比,“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很有點“另類”。像電傳動裝置、主動輪後置、帶齒的誘導輪,後置的戰鬥室、獨特的成組縱向懸掛裝置、開始時沒裝機槍等等,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點。在這些方面,充分顯示出波爾舍博士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設計風格。當然,這裡面有成功,有失敗,這些就留給讀者自由思考了。

技術參數

“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戰鬥全重為68噸,車全長8.14米,車體長6.8米,車寬3.38米,車高2.97米,車底距地高483毫米。乘員6人:車長、炮長、駕駛員、機電員和2名裝填手。從總體布置上看,車體前部是駕駛室,動力室居中,車體後部為具有較大空間的戰鬥室,主動輪後置。這種總體布置有它獨到之處。由於火炮身管較長,儘管戰鬥室已經後移,但炮口仍然超出前甲板1.22米,這一點對戰車過障礙不利。戰鬥室頂部有車長指揮塔,車長可以站在指揮塔內,探出半個身子觀察目標和行駛路線。車體後部有1個較大的圓形艙門,乘員上下車主要通過這個艙門。

主要武器:裝備1門克虜伯公司製造的Pak43型88毫米加農炮,火炮全長6 686毫米,身管長6 300毫米,長徑比為71倍口徑,總重量2200千克。火炮高低射界為-8~+14度,方向射界為左右各14度,手動操縱。炮口處有兩級炮口制退器,以減少火炮射擊時的後坐力。所用彈種為穿甲彈和榴彈,彈藥基數為55發(後期的為50發)。其中,穿甲彈20發,榴彈35發(後期的為30發)。炮彈的初速為:被帽穿甲彈1 000米/秒,普通穿甲彈1130米/秒,榴彈750米/秒。發射被帽穿甲彈時,最大射程達5000米,在500~2000米的距離上可擊穿30度傾角的159~207毫米厚的鋼裝甲;在28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T-34坦克的主裝甲,或在3000米的射擊距離上擊穿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主裝甲。這在二戰中期,算得上是“超一流的火炮”了。令人奇怪的是,運往庫爾斯克戰區的“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竟然未裝機槍,結果,在蘇軍步兵逼近攻擊時顯得束手無策,損失嚴重。因此,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後,德國人將剩下的50輛“斐迪南”式都裝上了MG34型7.92毫米機槍,由機電員操縱射擊。這種機槍的最大射程達4572米,最大射速達900發/分鐘,為鏈式供彈,攜機槍彈3000發.

乘員武器:乘員個人攜帶武器為2支9毫米衝鋒鎗,彈倉供彈,射速為500發/分鐘和180發/分鐘兩種,有效射程183米,最大射程1692米。動力裝置:“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的動力裝置為2台HL120TRM型V型12缸水冷汽油機,每台發動機的氣缸排量為11.867升,缸徑105毫米,活塞行程115毫米,最大功率為2×320馬力。這是一種雙套動力—傳動裝置布置方案,也就是說,有2台發動機、2台發電機和2台電動機,每套分別驅動一側的主動輪。這種布置方式在其他坦克和自行火炮中很少見。到底波爾舍博士為什麼要採用這種布置方案,現已無從,考證。估計波爾舍博士對電傳動裝置情有獨鍾是一個重要原因。

既然在“鼠”式超重型坦克上能採用電傳動裝置,那么,在“稍小型”的“斐迪南”式突擊炮上採用電傳動裝置,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從另一方面看,如果像“鼠”式超重型坦克那樣採用一套發動機—發電機系統,勢必使整個坦克太長。再說,採用電傳動裝置,可以使電動機的位置靈活布置。這種“發電機在前,發動機居中,電動機在後”的布置方案就很有創意。雙套——動力—傳動裝置布置方案的缺點是直線行駛的穩定性差。由於兩側履帶的行駛阻力不可能完全一致,當一側地面阻力增大時,就要求增大這一側的動力和扭矩。從二戰時的技術水平看,想保持兩側履帶的卷繞速度一致是相當困難的。不過,從當時留下來的紀錄影片看,“大斐迪南”並沒有“扭秧歌”,說明這一缺點還不算嚴重。以上這些簡要分析,僅是筆者的一管之見,供兵器“冬粉”參考。這套電傳動裝置具有連續自動變速和轉向的功能,這也是電傳動裝置的最大優點之一。

電傳動裝置的操縱性好,當發電機的電壓一定時,只要控制發電機的電流,便可以控制電動機的轉速和扭矩。單台發電機的最大輸出功率為160千瓦,最大輸出電流800安。這套電傳動裝置有3個前進檔和3個倒檔,通過主控制柜上的“發電機控制開關”來完成,比起操縱一般的機械式變速箱要輕鬆得多。理論上可以實現無級變速和無級轉向。電傳動裝置的體積和重量較大,造價較高,這也是時至今日電傳動裝置在坦克和戰車上仍是鳳毛麟角的原因之一。不過,電傳動裝置是當今坦克和裝甲戰車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車上有2個燃油箱,總容量為1080升。該車的最大行程為150千米,在戰鬥情況下,僅能跑90千米。它的最大速度僅20千米/小時,比“虎”式的38千米/小時還要慢。細心的讀者可能會有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斐迪南”式和“虎”式底盤差不多,而最大速度相差近一倍?這個問題很“專業”。一般說,影響戰車最大速度的首先是單位功率的數值。比較可知:“斐迪南”式的單位功率為:640/68=9.4馬力/噸,而“虎”式的單位功率為700/57=12.3馬力/噸,二者相差達30%。另一方面,“斐迪南”式上採用的是電傳動裝置,而二戰時期,發電機的效率約為90%,電動機的效率約為85%,總效率約為76%。相反,機械式變速箱的總效率可以達到88~90%。單位功率沒人家高,機械效率又比人家低,“斐迪南”不如“虎”跑得快,也就不難理解了。機動性差,成為“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的重大缺點。

“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的行動部分也很有特色。每側有6個負重輪,每2個為1組,連線2根縱向扭桿。這種成組縱向扭桿的懸掛方式很有創造性,它可以少占用車內的空間,結構也比較緊湊,缺點是動行程較小,抗衝擊的能力也要差些。

誘導輪的結構和布置也很有新意。一方面,將誘導輪的位置調的較高,有利於克服障礙物;另一方面,誘導輪製成帶齒的,十分罕見,其優點是可以防止履帶“掉鏈子’,但是,其缺點是增大了履帶的摩擦損失。

“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的防護性能也相當出色。其正面裝甲厚達200毫米,可以抵禦盟軍任何坦克的攻擊。戰鬥室的正面為單一裝甲板(200毫米),駕駛室正面為雙層裝甲板(100毫米+100毫米),鉚接結構,側面及後面為80毫米;戰鬥室上面為30毫米,車體底面前部為50毫米,後部為20毫米。除了正面裝甲“厚度超群”之外,其餘部位還是“有隙可擊”的。盟軍的坦克和步兵常常繞到“斐迪南”式側面和後面“群起而攻之”。看來,“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的命運並不比“虎”式坦克強多少。

主要性能數據

戰鬥全重65000kg
車長8.14m
車寬3.38m
車高2.97m
最大速度30km/h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70/121km
乘員6人
火力裝備88mmPak43/2;2x7.92mmMG34
彈藥88mm:50發;7.92mm:600發
裝甲20-200mm
爬坡度22?度
通過垂直牆高0.78m
越壕寬2.64m
涉水深1.00m​

亮相

斐迪南坦克殲擊車斐迪南坦克殲擊車
“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在著名的庫爾斯克戰役中首次亮相。會戰開始之際,德軍莫德爾元帥麾下的第9集團軍剛剛裝備的嶄新的90輛“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全部開赴前線,作為德軍的重頭武器,“斐迪南”式充當了“攻城槌”的作用。庫爾斯克會戰之初,在德軍突破蘇軍防禦陣地的戰鬥中,“斐迪南”式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種重型坦克殲擊車具有無敵的裝甲和71倍口徑的88毫米火炮。它像一頭出籠的猛獸,賓士在庫爾斯克大草原上……。然而,生長在俄羅斯的斯拉夫獵人們設下了一個個圈套,將這些猛獸逐個套住……”。這是“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生動的寫照。在庫爾斯克戰役的中後期,蘇軍的坦克和步兵勇猛突擊,在德軍的後方陣地和“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來個“近戰”,在側面和後面攻擊“斐迪南”的薄弱環節,每每奏效。更要命的是,運往庫爾斯克戰區的“斐迪南”式上未裝機槍,在近戰中無還手之力,損失慘重,看來1挺小小的機槍也是不容忽視的。

缺點

儘管“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的火力強大,正面防護力超群,但它的薄弱環節仍然不少,除了機動性差之外,大體上還有以下幾點。

第一,未裝機槍。

這一點在前面已經述及,影響相當大。作為補救措施,除了裝機槍外,有時還要靠Ⅲ型坦克來配合作戰。

第二,無線電台的噪聲大。

這是由於發電機和電動機一類產生的電火花造成雜波干擾。這一缺點一直未能得到消除。

第三,藥筒抽出不良。

尤其以發射榴彈時更為嚴重,有的“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曾出現藥筒滯留藥室的狀況。這時要用撬槓和錘子才能摳出來,往往貽誤戰機。

第四,發動機的進排氣隔柵結構不合理

容易混入泥土和炮彈破片,甚至造成電氣設備故障。為此,乘員們往往是在現場另加上一塊蓋板,但制式裝備不允許這樣做。

第五,備件的位置不合理。

如車體右側的工具箱太靠前,容易遭到破壞。

第六,發動機的故障較多。

由於“斐迪南”式是一個近70噸的大傢伙,發動機的功率儲備不夠,往往超負荷運轉,平均故障間隔期只有800摩托小時。

第七,行動部分部件的故障多,磨損快。

這是因為“斐迪南”式太重的緣故。

儘管“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但它不失為二戰中一款極富特色的裝甲戰鬥車輛,尤其是它那獨特的電傳動裝置,遠遠走在時代的前列,其大膽的探索精神值得稱道。“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在世界戰車發展史上確立了它應有的地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