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溯閣[瀋陽故宮建築]

文溯閣[瀋陽故宮建築]

瀋陽故宮院內的文溯閣之所以名揚四海,不僅僅因為它的建築別具一格,而且因為它是聞名於世的《四庫全書》的珍藏之所,也是建在宮廷中的最大的一所圖書館。

基本信息

簡介

文溯閣文溯閣
文溯閣位於遼寧瀋陽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興建,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於閣內。

瀋陽故宮的文溯閣就是當年專為收藏《四庫全書》而修建的,它是乾隆皇帝專程派人到浙江寧波測量了天一閣藏書樓以後,按照原樣仿建起來的,當時全國一共修建了七座藏書樓,文溯閣是至今倖存下來的藏書樓之一。

歷史沿革

文溯閣文溯閣
清朝乾隆四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783年,遠離北京七百多公里的清代陪都——盛京城的大內宮闕,也就是瀋陽故宮裡面一片忙碌,乾隆皇帝又要來這裡東巡祭祖了。

清朝的乾隆皇帝不但學識淵博,而且一生好動,總想做出千古留名的大事情。他自稱十全老人,立志要編輯修訂一部超越前人的最為龐大的叢書集。為此他派出他的三個皇子,並且由二十多個大臣負責,前後徵用了全國四千多文人,編成了七萬九千多卷,九億多字的《四庫全書》,書籍的種類多達三千四百多種,它們被分裝在六千六百多個楠木箱子中。

據說以“五行八卦”之說,“北方壬癸水,其色屬黑”,是代表水的。而文溯閣是專為存貯清代大百科全書《四庫全書》所建的樓閣,書忌火,以黑瓦為頂,寓含著“以水克火”之意。而窗柱等不飾紅金等暖色也有這一層“取吉避災”的用意。文溯閣後面,有抄手殿廊連線著仰熙齋,齋後為九間房,其中有芍藥圃、梧桐院等。這是乾隆皇帝“東巡”時的讀書之所。縱觀整個西路格局,院落層次清晰,套院相接而不亂,花草樹木點綴其間,的確是讀書作畫的理想“仙界”。乾隆皇帝對《四庫全書》視如珍寶,每次東巡時都要親自查閱翻檢,體味讀書之樂。

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七十三歲高齡的乾隆第四次來到盛京,看這裡新建的宮殿和文溯閣中盈架而陳的《四庫全書》後不勝感慨,揮毫命筆,寫下了一首長詩:“老方四庫集全書,竟得功臣莫幸如。京國略欽淵已匯,陪都今次溯其初。源寧外此園近矣,津以問之莊繼者。搜秘探奇力資眾,折衷取要意廑予。唐函宋苑實應遜,荀勒劉歆名亦虛。東壁五星斯聚朗,西都七略彼空儲。以雲過洞在滋爾,敢日絡民合是欽。敬免天聰文館辟,必先敢懈有開余。這首詩的墨跡至今仍高懸於文溯閣中。乾隆帝同時又御筆親題了兩部楹聯。北側的一幅是:“古今併入含茹萬象滄溟探大本,禮樂仰承基緒三江天漢導洪瀾”,中有橫額“聖海沿回”。南側的一幅是:“古鑒今以垂模敦化川流區脈絡,本紹聞為典學心傳道法驗權輿。”

建築特點

文溯閣的建築頗為奇特。它是在故宮的西路增建的。故宮西路的宮殿百餘間,主要布局卻是分為兩區,由南至北前部是嘉蔭堂、戲台,後面是文溯閣。文溯閣是個二層三樓的建築,它的色彩與其它宮殿截然不同。一般宮殿殿頂都採用黃琉璃瓦綠剪邊及五彩飾件,而文溯閣用的則是黑色琉璃瓦綠剪邊。這在瀋陽故宮建築中是獨一無二的。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檐彩畫也以相間的冷色調為主,這與其它宮殿紅金為主的外檐彩飾迥然不同。其彩繪畫題材也不用宮殿中常見的行龍飛鳳,而是以“白馬獻書”、“翰墨卷冊”等與藏書樓功用相諧的圖案,給人以古雅清新之感。它之所以採用黑色琉璃瓦為頂,主要是為了使整座建築外觀風格相統一。

文溯閣外觀兩層,實際上內部三層。走進藏書閣內,只見東、北、西三面巧妙地用迴廊式建築又增加了一層,既保持了一樓的高大寬敞,又增加了藏書的空間。

樓閣作用

文溯閣文溯閣
文溯閣之所以名揚四海,不僅僅因為它的建築別具一格,而且因為它是聞名於世的《四庫全書》的珍藏之所,也是建在宮廷中的最大的一所圖書館。說起來,還有一段來歷呢。

清兵入主中原後,漢族反滿情緒十分強烈。清朝最初是以武力進行鎮壓,但也深知民族意識是很難以高壓手段消除的,於是便仿效前代“明主”文治之舉,企圖刪削典籍,愚弄百姓,尤其是文人的思想。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清高宗乾隆帝設立了“四庫文書館”,下沼徵求天下書籍。“全書”即叢書的意思。經十餘年後終於編纂成書,總計十六萬八乾余冊,分經、史、文、集四部,所以稱之為《四庫全書》。這是繼明朝《永樂大典》之後的另一部巨型叢書,堪稱世界叢書之最。叢書編成之後,乾隆皇帝決定修建一處樓閣專門珍藏《四庫全書》。此閣建成後便取名為“文溯閣”,取“溯澗求本”之意,以示自己身處盛世仍不忘祖先開基創業之艱難,兢兢業業治理國家。

因為這《四庫全書》是乾隆三十七年,也就是1772年下令編纂的,用了十年時間,編纂完了以後呢,他從全國徵集了三千八百個考試落第的這種舉子,然後用他們小楷寫得好的。它全是手抄本,不是水印本,因此這個《四庫全書》它比較珍貴。可以說,《四庫全書》是我們中國的國寶,和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同時問世。

得到精心維護的文溯閣還保持著二百多年前的樣子,今天的人們要想閱覽《四庫全書》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花費畢生的時間恐怕也不可能把它們讀完。瀋陽故宮的文溯閣與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圓明園的文源閣和北京故宮的文淵閣並列為中國的四大皇家藏書樓。

藏寶七閣

文溯閣文溯閣
《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由總纂官紀昀(曉嵐)窮畢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學士編纂而成,該書包括經、史、子、集四部,3461種書目,79039卷,總字數將近10億,可謂超級文化大典。成書後,先編寫了四個抄本,分藏於北京圓明園文源閣、北京文淵閣、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盛京(瀋陽)文溯閣(即“內廷四閣”或稱“北四閣”);乾隆五十三年(1788),又續抄三部,分貯於揚州的文匯閣、鎮江的文宗閣、杭州的文瀾閣(即“浙江三閣”或稱“南三閣”)。這七部抄本,深藏秘府,世人很難窺及,之後又迭經戰亂,屢遭焚難,文源閣、文宗閣、文匯閣藏本已不復存世,文溯閣本曾遭日本侵略軍的搶掠,文瀾閣也一度散失,文淵閣本則於本世紀四十年代末被運到台灣收藏,這就使得倖存的《四庫全書》彌足珍貴。
《四庫全書》完成至今的兩百年間中國歷經動亂,《四庫全書》也同樣飽經滄桑,多份抄本在戰火中被毀。其中文源閣本在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時被焚毀,揚州的文匯閣和鎮江的文宗閣內的文宗、文匯閣本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毀;杭州文瀾閣藏書樓1861年在太平軍第二次攻占杭州時倒塌,所藏《四庫全書》散落民間,後由藏書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補鈔,才搶救回原書的四分之一,於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復後的文瀾閣。文瀾閣本在民國時期又有一次大規模修補,目前大部分內容已經恢復。因此《四庫全書》今天只存3套半。

文淵閣本原藏北京故宮, 後經上海、南京轉運至台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部)。

文溯閣本1922年險些被賣給日本人,1966年10月,當時正處於中蘇關係緊張時,為保護《四庫全書》安全,林彪下令將文溯閣《四庫全書》秘密從瀋陽運至蘭州。目前,遼寧有關人士要求歸還,以書閣合璧。甘肅方面也修建藏書樓,加強保護。文溯閣《四庫全書》其最終歸屬仍處爭議中,現藏甘肅省圖書館。

避暑山莊文津閣本於1950年代由中國政府下令調撥到中國國家圖書館,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書保存的版本。

而殘缺的文瀾閣本則藏於浙江省圖書館。 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在歷次浩劫中幾陷於毀滅。1861年,太平軍攻陷杭州,江南著名藏書樓八千卷樓的主人、錢塘人丁申、丁丙兄弟避禍於杭州城西的西溪,在店鋪購物時發現,用於包裝的紙張竟是鈐有璽印的《四庫全書》。丁氏兄弟搶救併購回閣書8689冊,占全部文瀾閣本的1/4。後在浙江巡撫譚鍾麟的支持下開始修繕。丁氏兄弟從寧波天一閣盧氏抱經樓、汪氏振綺堂、孫氏壽松堂等江南十數藏書名家處借書,招募了100多人抄寫,組織抄書26000餘冊。補齊了部分《四庫全書》在編撰過程中刪除的文字,收錄了排除在外的部分書籍和漏收典籍,歷時7年得以完成。1882年,文瀾閣重修完成,丁氏兄弟將補抄後的《四庫全書》全部歸還文瀾閣。民國時代,浙江省圖書館首任館長錢恂繼續組織補抄,這就是所謂“乙卯補抄”;稍後,海寧的張宗祥又發起“癸亥補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和時任浙江圖書館館長的陳訓慈組織閣書西遷。歷時半年,輾轉5省,運抵貴陽,後又轉運到重慶。文瀾閣《四庫全書》歷經滄桑,終於得以保存。2001年06月25日,文瀾閣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