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淵閣書目

《文淵閣書目》是以元內閣所藏宋、金、元三朝典籍為基礎的,明初國家藏書的第一部書目。

《文淵閣書目》是明初國家藏書的第一部書目。
明初國家藏書是以元內閣所藏宋、金、元三朝典籍為基礎的。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北伐軍攻入元大都,大將軍徐達盡收元內閣圖籍送回南京。以後,明政府又廣求遺書,國家藏書日豐。明成祖遷都北京,收貯於左順門北廊,明英宗正統年間,移貯至文淵閣。正統六年(1441),少帥兵部尚書兼華益殿大學士楊士奇等,始以文淵閣說貯書籍,頗多“本朝御製及古今經、史、子集之書,自永樂十九年南京取來,一向於左順門北廊收貯,未有完整書目”,故為打點清理,逐一勘對,編置字號,厘定部類,寫成書目一本,名曰《文淵閣書目》。
《文淵閣書目》是登記性書目。楊士奇整理圖書時,是將七千二百九十七部圖書,進行分類,然後以《千字文》排次,按天字至往字,分為二十個字號,裝進五十隻大書櫥中,編目就是逐字逐櫥登記。
《文淵閣書目》分類在整理圖書時即已確定。由於楊士奇周詳考慮,分類很是齊全。其所分國朝、易、書、詩、春秋、周禮、儀禮、禮記、禮書、樂書、諸經總類、四書、性理(附實錄、傳、年譜等)、經濟、史、史附、史雜、子書、子雜、雜附、文集、詩詞、類書、韻書、姓氏、法帖、畫譜(諸畫譜)、政書、刑書、兵法、算法、陰陽、醫書、農圃、道書、佛書、古今志(雜誌附)、舊志、心志等四十類目,可滿足各種需求。並且它不恪守四部法成規,開創了有明一代分類的新風氣。還有,其某些類目的設定還有可取之處,如將禮書、樂書與“周禮”、“儀禮”分開,比較合乎實際;將地方志析為“古今志”、“舊志”、“新志”,在志書大量湧現的情況下,也有利於讀者檢索。因此,其分類體系,還可作為編制古籍書目的借鑑。
因此該書考訂功用不可忽視。因為其編寫之時,明內閣藏書尚完整,所收元朝舊藏,有價值的宋、元刻本和抄本頗多,另外,還有不少明初典籍。然而,明嘉靖以後,文淵閣藏書大批流失,若干珍本秘冊無可再見。所以,其就成為考訂宋、元、明初散失之書的重要資料。清乾隆時修《四庫全書》,對勘《永樂大典》所收之書,世無傳本者,往往見於《文淵閣書目》。因此,《四庫全書總目》的編者深有感觸地評介其價值說:“惟籍此編之存,尚得略見一代秘書之名數,則亦考古所不廢也。”
《文淵閣書目》原不分卷。傳世之本,各家以意厘定,《四庫全書》本分為四卷,《讀畫齋叢書》本,按《千字文》二十字號為卷數,分為二十卷。又,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著錄有十四卷本。今流傳較廣的為《叢書集成初編》本,該本源出讀畫齋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