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木屐

文昌木屐已有悠久的歷史。初時,它的外形宛若一隻用木板釘成的小凳子,上面再接合鞋幫,著地的兩隻腳稱為屐齒。由於屐齒的接觸面積小,所以能適應泥濘的路面或在雨天行走,人不易滑倒。後來出於生活的需要,慢慢出現了由整塊木料鑿成的拖鞋形式的木屐。

文字記載

據有關資料記載,穿木屐有五大好處:“南方地卑,屐高遠濕,一也;炎徼虐暑,赤腳納閔,二也;所費無幾,貧子省屐,三也;澡身濡足頃刻遂燥,四也;夜行有聲,不便為奸,五也。”除了第五條過於牽強附會之外,其餘各項都說得甚為確切。

種類

文昌木屐種類頗多,有苦楝木屐、苦常木屐、江斧木屐等等,特別是用苦楝木料做的用油漆畫得很漂亮的木屐,因為苦楝木輕便耐用,著之足下,真是妙不可言。

發展與傳播

文昌素有穿木屐的習慣,尤其是在建國前,木屐更為盛行。建國後,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雖然木屐逐漸被淘汰,以布鞋、皮鞋、塑膠鞋取代,但是在城鄉,目前還有一些人仍然喜歡穿著木屐。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文昌木屐遠傳域外,在日本、朝鮮和東南亞一帶,至今尤盛行不衰。

木屐歷史

木屐,是木底鞋子的通稱。木屐,是前後帶齒的木板鞋,鞋幫呈船形,木齒較高。在中國,木屐比布鞋有著更早的歷史。

據說,木屐始於晉文公。相傳晉國貴族介子推(一說介之推),背老母隱居綿山後,晉文公帶人尋找,不見其蹤影。有人建議說,介子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肯定會背老母出山的。文公從之。誰知燒山後,介子推母子並沒有出山,相反抱樹而死。晉文公見狀,甚為憐之,遂在綿山建祠,紀念介子推。又命工匠將那樹根刨起,做成一雙木屐,不時套在腳上,呼為“悲夫,足下”,以示敬之。由於木屐確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所以到了兩漢,木屐已相當流行,晉、南北朝時代,木屐不但得到廣泛的利用,其製作也不斷得到改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