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化縣

敦化縣的歷史較為悠久,遠在上古三代為肅慎地,明初為海西女真的扈倫族,歸屬建州衛地,此後又於此地設定了兀也五、赫什赫河等衛,明未為窩集部的赫席赫路。

敦化縣的歷史較為悠久,遠在上古三代為肅慎地,漢代屬玄菟郡的上殷台,晉時屬挹婁地,北魏時期屬勿吉地,隋至唐初為白山靺鞨部.
唐滅高句麗後,粟末靺鞨部的大祚榮率眾從營州至奧婁河(今牡丹江)據東牟山築城(即清時敖東城)建立“震國”。開元元年(713年)受唐封冊改為渤海,此地為忽汗州,渤海國的舊都,天寶十四年(755年)第三代王大欽茂由此地遷都到上京龍泉府(即黑龍江省東京城渤海舊址),此地歸屬率賓府的建州。
遼代為長白山部所據,金代為海蘭路之西北境、會寧府之南境,屬寧江州地。元代屬開元路,設定斡朵里萬戶府。
明初為海西女真的扈倫族,歸屬建州衛地,此後又於此地設定了兀也五、赫什赫河等衛,明未為窩集部的赫席赫路。
清初為鄂多哩城地(即敖東城),屬額穆赫索羅佐領管轄,因清始祖愛新覺羅貝勒曾經居住此地,所以被視為清朝的發祥地,並下令封禁,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開始,此地封禁近二百年,二百年間這裡成為給朝廷進貢的撲獵場所,直至光緒四年(1878年)吉林更設墾務局後,使此地移民漸增,並派知縣來此辦理荒務.
光緒八年(1882年),在敖東城西二里處設定敦化縣,為吉林府所轄。
宣統二年(1910年),將敦化縣北部劃歸新設的額穆縣。
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分吉林省為四道,敦化縣劃屬吉林延吉道管轄。
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轄,敦化縣直隸吉林省為三等縣。偽康德元年(1934年)額穆縣公署移至姣河鎮,在額穆索(今額穆)設嶺(即張廣才嶺)東辦事處。
一九四五年東北光復後,額穆縣撤銷,嶺西屬蛟河縣,嶺東劃入敦化縣境。一九五八年敦化縣劃屬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至今未變。 敦化縣原名敖東城(亦稱阿克敦)保留了清代古城池的名字。“敖東”系滿語“鄂多哩”(又稱額多力)的轉音,其語意不詳。縣名敦化,取自四書《中庸》“大德敦化”一語。含有“以德治理”之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