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人文藝術

教師人文藝術

作者吳國平編撰。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本書分為解讀、情懷、藝術、沉思、智慧五冊。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教育工作者應該成為"可愛的"思想者,要有自己自由獨立的思想,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追求,本書的出版,除了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關注外,也將得到家長、學生的青睞。因為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工作的主體。

圖書信息

作者:吳國平 (作者, 編者)
出版社: 上海辭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9月8日)
叢書名: 教師人文書系
平裝: 26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32634569
條形碼: 9787532634569
產品尺寸及重量: 23.4 x 16.6 x 1.4 cm

內容簡介

本書主編吳國平曾策劃主編過中國大陸第一套《教師人文讀本》,由我社於2004年初版,2006年6月再版。圖書問世後,深受讀者歡迎,已印刷12次之多。《教育參考人文書系》是《教師人文讀本》的拓展產品,分解讀、情懷、藝術、沉思、智慧五冊。
本冊《教師人文藝術》,分"教育要有思想"、"道德何以說教"、"培育現代公民"、"教學的藝術"、"課堂的聲音"五個單元。作者都是工作在一線的中國小教師、從事教研的研究員、大學教授和學者、國家教委官員等。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教育工作者應該成為"可愛的"思想者,要有自己自由獨立的思想,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追求,而不僅僅是"教書匠"、"混飯吃"。他們例舉了自己教學中的實際事例,說明了何為德育的底線以及學生追求自由的渴望;從一個12歲少年的日記中,我們可窺見生命成長、掙扎、向善、成熟的痕跡,孩子是一棵棵稚嫩的幼苗,他們需要澆灌,更需要呵護;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呼喚和鼓舞,學生得到老師的表揚,被高漲的情緒擁著,可能會自覺自愿地讓自己來一個三級跳,老師就要善於發現這種"三級跳"的動力,最大限度地激勵和鼓舞學生的"三級跳"。
當前的世界節奏很快,快得使人無暇回頭看一看自己走過的路。但是教育工作者卻不能,教育是造就人的"藝術",需要不斷地總結、反思、完善。本書深入淺出地探討了教育應該以什麼為中心?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是什麼?紅領巾是用什麼做的?如何讓道德教育回歸生活?何為道德觀?如何培養合格的公民?等問題,進而對"三好學生"、"十佳"少年的評比以及嚴肅刻板的課堂紀律、教學比賽等一些傳統的做法、已有的習慣、定勢的思維作了重新審視。只有廢止滯後的不合時宜的陳舊做法,才能使教育與時俱進,才能以教育的創新帶來創新的教育。
教師,特別是中國小教師,他們是"可愛的人"。全人類任何一個民族,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所有的生命個體都是要經過"教育"這個環節達到生命的成長的。教師工作不僅關係著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健全發展,而且關係著整個民族,以至人類生命的健全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工作的本質就是為民族和人類生命的健全發展盡義務、作貢獻,是自有一種崇高性的。可見教師的自我修煉、自我思想意識以及教人育人的行為方式是何等的重要了。
本書的出版,除了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關注外,也將得到家長、學生的青睞。因為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工作的主體。

編輯推薦

本書主編吳國平曾策劃主編過中國大陸第一套《教師人文讀本》。圖書問世後,深受讀者歡迎,已印刷12次之多。《教育參考人文書系》是《教師人文讀本》的拓展產品,分解讀、情懷、藝術、沉思、智慧五冊。本冊《教師人文藝術》,分“教育要有思想”、“道德何以說教”、“培育現代公民”、“教學的藝術”、“課堂的聲音”五個單元。作者都是工作在一線的中國小教師、從事教研的研究員、大學教授和學者、國家教委官員等。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教育工作者應該成為"可愛的"思想者,要有自己自由獨立的思想,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追求,而不僅僅是“教書匠”、“混飯吃”。

作者簡介

吳國平,1966年生於上海,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文學學士,管理學碩士,教育學博士。先後從事過教育行政和教育編輯工作,主持《教育參考》雜誌十年,2008年起供職於上海師範大學現代校長研修中心,主要從事教育領導研究和兒童哲學研究等。2003年起兼任上海市教育學會副秘書長。策劃並組織了“21世紀中國教育論壇”、“上海教育論壇”等大型綜合性教育熱點的研討活動。著有《行動與研究——新課改中的教師專業成長》,策劃並主編了中國大陸第一套《教師人文讀本》(上海辭書出版社)和《現代教師讀本》(教育卷、人文卷、科學卷、藝術卷、生活情趣卷,廣西教育出版社)等。參與《國家中長期(2012—2020年)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課題研究。

目錄

吳國平 前言
第一單元 教育要有思想
吳國平 教育,要有思想!
周貝隆 什麼樣的思想——什麼樣的教育
錢理群 做一個“可愛的”思想者
吳康寧 碎思新語——從康德、帕斯卡爾到孔子
商友敬 孔子的“家”在哪裡
夏中義 消費主義與中學生(節選)
馬增彩 論教育價值取向的工具性
許錫良 也談教育的工具性質
包國慶 教育領域被誤讀了半個世紀的三個主義(節選)
第二單元 道德何以“說教"
吳國平 德育:底線不作假
陳德雲 王超渴望自由追求——一個中學生的故事(節選)
齊愛芬 感受十二歲的心靈——來自學生的日記
郝項莉 為飄搖的“花朵”安家——學校教育根基探尋
吳康寧 紅領巾是用什麼做的
肖川反 思道德教育
許錫良 也談學會做人
陳桂生 漫話“感恩教育”
陳佑清 個體道德需求及其德育意義
徐學紅 學校道德教育的反思與回歸
於忠海 道德,何以“說教”
翟楠 創建多元時代的道德共識——談榮辱觀與道德教育
陳佑清 什麼樣的德育才能培養出既有道德又善創造的人
陳桂生 如果德育成為“無底洞”
第三單元 培育現代公民
顧明遠 不要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
吳兆宏 評選“三好”錯在哪兒
邱廣欣 也說“三好學生”評選當廢止——由25張棄權票引起的思考
劉堯 對“三好學生”評選存廢的看法
孟憲平 廢除“三好”評選,讓“星光”更加燦爛
陳桂生 也談評選“三好學生”的由來
程斯輝 明慶華“五常”與公民道德教育
包國慶 國民的誠信與善良
彭澤平 培養公民還是培養人才(節選)
第四單元 教學的藝術
“公開課”教學大家談
周梅 公開課伴隨我成長
蔡方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余嘉雲 公開課的四種基本特徵
景煥 公開課與日常課的割裂
向蓉蓉 給每個孩子平等的機會
李善良 走出“公開課”教學研究的誤區
卞松泉 教學比賽可以休矣
談永康 教學比賽不可以“休矣”
王麗琴 表演性的公開課教學可以休矣
劉雲杉 誰在“坐井觀天”
郭華公 開課正反說
楊啟亮 公開課教學中的“反教學”問題
陳桂生 漫話“公開課”
沈曉敏 課堂應有什麼樣的紀律
楊輝等 課堂紀律的背後是什麼
聞晶 縱論課堂紀律,探討教育真諦
王文靜 緣何學生不守紀——來自教師的原因剖析
鄭金洲 “上課插嘴”引起的思考
陳桂生 關於“上課插嘴”問題的插嘴
程紅艷 自由的學校和學生的自由
第五單元 課堂的聲音
劉雲杉 真的聲音是如何消失的
秦志強 陳明華來自課堂的“診斷”報告
宋利君 衣兜里的十張小紙條
課堂故事三則
陳小英 十分鐘是金
沈江天 回憶:老師不講課
邱永康 懷念實習的日子
孫惠芳 呼喚心中的教室
黃健秦 志強 哈佛教授的“不教”而教
沈芝瑾 我不知道該怎樣進行教育——關於陽陽的故事
陳桂生 也談“關於陽陽的故事”
王建軍 教育的真實與教師專業自覺
丁鋼 追求理解的課堂教學
葉瀾 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節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