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

改革開放30年

從1978年到2008年,我們走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整整30年。 改革開放30年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鎖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 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會取得更大的發展和進步。

改革開放30年改革開放30年
從1978年到2008年,我們走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整整30年。其間,中國社會取得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和崛起的速度讓整個世界為之震撼。中國在人類歷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蹟,就是用30年的時間把貧困人口從兩億減少到2000多萬,在“中國人真的站起來了”的驚呼聲中,我們迎來了中國改革開放30歲!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在這30年裡,我黨堅持市場體制改革,不斷增強經濟活力;在這30年裡,我黨積極與穩步推進改革,不斷克服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體制障礙;在這30年裡,我們的改革與開放互相促進,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擴大開放,有力地促進了周邊國家乃至全球經濟發展!我們堅持改革發展穩定良性互動,以改革促進發展和促進穩定,以政治穩定帶動大局穩定。在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使得改革得到各方面的認同和公正的廣泛支持擁護。我們改革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全體公眾能夠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在改革發展穩定關係上將政治放在首位,這是中國改革成功的關鍵。

成就

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國家堅持把農業放在首位,農村經濟得到全面振興,糧棉產量穩步增加,躍居世界首位,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到1987年,產值已經超過農業總產值。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如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近年的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對外經濟貿易和技術交流也打開了新局面,進出口貿易總額不斷增加,還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科技、教育、文化事業也都蓬勃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改革開放30年葛洲壩
中國30年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大國正在崛起,中國一步步走向富強,迎來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盛世。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三峽工程,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工程;青藏鐵路,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鐵路。我們完成一個又一個壯舉。火車第六次提速,奧運場館建設,國家大劇院落成……,我們的建設如火如荼。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我們探索和開闢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道路,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更加鞏固。我們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新的巨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農村和城市的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經濟成長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出口貿易、國家外匯儲備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資為我國建設開闢了廣闊的資金來源。我國經濟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經濟舞台。

經濟和國力的變化

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福利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和主流文明之中。具體而言:

改革開放30年大亞灣
一是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統計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長9.6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國外匯儲備從未超過十億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萬億美元。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通過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了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誌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截止到去年,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貿總額位居全球第三。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30年間,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絕對貧困發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國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個適應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中國基本成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共識開始形成。很多國家包括一些已開發國家,相繼承認樂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確立。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委員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親身經歷者和思想推動者,同時也是這段歷史最敏銳的審視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對於改革開放,厲老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三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個是農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個是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證券市場,第三個是民營經濟的興起。”農村家庭承包制這一制度變革的主要貢獻,是在當時條件下,通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來促進農民的生產,從而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們進行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由於股份制改革的推進,中國有了證券市場。儘管在當時它還是很不完善,但畢竟為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和證券市場開闢了道路。儘管股份制曾經受到過各種懷疑、甚至責難,但中國的股份制、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終於取得了成就。對於民營經濟,厲以寧指出,雖然當初出現時也是面臨各種責難,不過在民營企業不斷成長以後,大家真正感到民營企業的確至關重要。就業問題是誰幫助解決得最多?是民營企業,70%以上的新增勞動力崗位是在民營企業中,很多城市中的稅收主要是民營企業提供的,我們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營企業發揮的作用。民營經濟的興起調動了許多人創業的積極性,這對長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30年改革開放30年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鎖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開放是什麼?開放就是自主、自發地接受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則,並以此克服自身傳統的特殊規則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進國民福利的增加和國家的富強。而真正的對外開放,不僅要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學習西方文明,進行制度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的重要性有時要遠大於改革。中國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通過相互學習,使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視野更加開闊,開放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後,我們已義無返顧地回歸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個主權國家的承諾和信用鎖定中國改革發展的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脫離實際,對中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物質經濟條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可以說,能認識到中國處於初級階段這個事實,標誌著我們的發展終於走上了實事求是和尊重客觀規律的道路。
再沒有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夠說明改革開放取得的豐碩成果。如果從1978年開始算起,中國的改革開放到今天經歷了整整的三十年。三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1978年12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由華國鋒主持。會議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全會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全會在正確分析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否定“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方針

一)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

改革開放30年改革開放30年
十年“文化大革命”,國家在左的政治路線指引下,國民經濟損失總計約5000億元。計畫經濟時代,人民普遍吃不飽,穿不暖。買糧食要用糧票,買棉布要用布票,買食用油要用油票,票是人民經濟生活中的主角;肉類這種普通百姓的奢侈品要留到過年才能享用;在當時的條件下,別說一個大學生,即使一個高中畢業生都是社會上的香餑餑。唯一令人懷念的就是那個時代民風真的很淳樸,路不拾遺;官風廉正,沒有現代社會那些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短短的30年,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後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巨變。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基本達到小康、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中國社會先進生產力不斷發展、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成效顯著、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

今天,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會說我們中國人是劣等公民,說我們是東亞病夫。蓬勃發展的經濟,接連上天的衛星,奧運賽場上一面又一面的金牌讓那些嘲笑中國人的高傲自大者無話可說。在生產力高速發展,外資湧入國門,引進國外先進科技的同時,一些資產階級思想死灰復燃了。君不見,因貪污受賄而落馬的高官比以前多了么;高校周圍的賓館旅店生意火暴,夜夜爆滿;警匪一家,人民警察公然為各種黑社會性質的組織提供庇護傘……

(二)中國的發展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借鑑

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的形態發展要經歷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五個形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近代以來人類文明發展的兩條主要道路和兩種基本模式。資本主義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人類文明發展到社會主義階段的重要環節。從人類文明整體發展進程看,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是不可逾越的。但是,我們也必須正視一個歷史事實:資本主義的整體發展和文明進步,固然與資產階級及其制度自身的歷史進步性有關,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其“整體文明”是以某種程度的與文明精神背道而馳的手段實現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只使少數國家在其歷史發展中實現了“血淋淋”的“文明和進步”,而使大多數國家長期處於貧窮落後狀態。

經濟文化落後國家走什麼道路、採取什麼發展模式,才能實現真正的全面發展和文明進步呢?我們黨從成立的那一刻起,就以推動中國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為己任,對上述重大歷史課題進行了不懈探索。雖然這一探索過程艱辛而曲折,但經過短短三十年的建設和發展,中國社會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滿足、民主權利不斷豐富和進一步落實、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等,足以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成功的道路。用鄧小平同志的話講,即為“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道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發展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改革開放30年改革開放30年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其主要內容包括馬克思哲學、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其科學性主要在兩個方面得到了體現和檢驗:一是馬克思主義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性質和運動規律,並在此基礎上指出了資本主義必然發展到共產(社會)主義的歷史趨勢。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發展到一般壟斷,再到國家壟斷和今天的全球化發展階段,其內部的傳統資本主義因素在喪失,傾向於社會主義的新社會因素在增長,這一歷史事實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證明。二是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不同國家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新的理論和實踐形態,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原創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同時不同程度地解決了不同國家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生命力。

中國的改革雖然因為受到自身發展和外部環境的影響而進入艱難時期,但中國共產黨人頂住來自各方的挑戰和壓力,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理論指南,堅持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新的偉大實踐中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全面發展和文明進步,用事實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

現實表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才能在具有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全民富裕。

2008年

改革開放30年改革開放30年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僅僅是因為今年是奧運年。我們更需要記住的是今年還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大年。改革開放可以說是一個革命性的創舉,它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普遍國情相結合的產物。三十多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體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說明了:改革開放是適合中國國情的。這三十年來有許許多多的成就與成功是值得我們為之驕傲和自豪的:香港、澳門的回歸,北京市申奧成功,加入世貿組織,神五、神六發射成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長江三峽等等不勝枚舉。著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於我們有一個偉大的黨,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基本國策,並且帶領廣大人民民眾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才取得了如今的成績。

回顧

回顧這三十年來的巨變不禁讓人感慨萬千。新中國在剛剛成立之初,在各行各業百廢待興之時,卻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洗禮。在粉碎了“四人幫”之後中國再一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在這樣一個岔路口許多人在彷徨猶豫。不知道中國改走怎樣一條道路。就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睿智的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策略。這猶如一聲春雷驚醒了整箇中國,也激發了廣大中國人民迅速的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的決心與信心。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國家統一計畫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的經營自主權,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畫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1984年1月24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委員王震、楊尚昆和廣東省省長梁靈光和原省長劉田夫等同志陪同下,來到深圳視察,受到特區建設者的熱烈歡迎。鄧小平說:辦經濟特區是我提倡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夠成功,我要來看一看。他親眼目睹了深圳在短短几年內發生的變化,對深圳日新月異的建設面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經過深思熟慮,鄧小平寫下了“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的題詞。

鄧小平的題詞

改革開放30年深圳夜景
鄧小平的題詞在海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不僅充分肯定了特區的建設成就和發展方向,同時為有關特區的爭論作了權威性的總結,從而圍繞著要不要辦特區、辦特區是對是錯這個長達四年的是非之爭,有了旗幟鮮明的結論,此後對深圳發展道路的爭論逐漸沉靜下來了。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建立經濟特區是困難重重的,因為當時中國思想還是很保守的,對西方資本主義還是很抵制的。要讓西方人突然進入中國投資建廠無異於與社會主義作對一樣。這無疑是很為難的事情,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也是一個問題。而小平同志卻一語中的“市場經濟不一定是資本主義特有,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的先進方面,社會主義也可以拿來借鑑,總之不管黑貓,黃貓逮到耗子就是好貓”。在小平同志極力主張下經濟特區辦得很成功,全中國也正是在此基礎上開始迅速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加快和深化了改革開放的步伐。

在新時期中國的改革開放有了新的進展和發展方向。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本質要求發展是硬道理。建設小康社會,中心任務是促進經濟的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小康社會才有強大的物質基礎,人民才能夠安居樂業。發展是包括經濟和社會在內、以人為中心的全面發展。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我們講發展是硬道理,講的是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既包括物質文明的發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發展。”小康社會是全面發展和進步的社會,其核心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目前改革處在關鍵階段,問題很多,矛盾複雜,難度很大,各種議論紛起,我們要下最大決心,拿出民主革命時期提出將革命進行到底那樣的決心、氣概和魄力,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

鄧小平針對“姓資姓社”的爭論,明確指出:“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有名的“三個有利於”標準。“三個有利於”標準不僅是實踐標準的發展,更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三個有利於”標準是鄧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三個有利於”標準是廓清“姓資姓社”迷霧的有效武器。正如有的領導幹部所說,這些年,我們就是靠“三個有利於”標準壯了膽。

堅持改革開放,就要堅持以“三個有利於”為判斷標準。我們看到,有的文章談論改革,洋洋萬言,引了不少鄧小平的話,但就是不講“三個有利於”標準,真是咄咄怪事!不贊成“三“三個有利於”為判斷標準,必然要另立判斷標準,這是挑起“姓社姓資”爭論的習慣做法。實踐已經證明,離開“三個有利於”標準談改革開放,很可能南轅而北轍。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頭腦要保持清醒。
恩格斯說,“社會主義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條重要原理。我們堅持改革開放,完全符合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要求,也適應了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中形成,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會取得更大的發展和進步。

在今年的兩會上改革開放更是成為熱點、焦點。尤其是“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提出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有力保障。

總之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祖國、我們的黨會在新時期、新考驗面前帶領廣大中國人民走向更加輝煌的勝利!憶改革開放,現中華雄威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30年國家大劇院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聯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聯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穫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後,奧運大幕將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將成為奧運的主人!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文化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碰撞,帶給了國民不一樣的享受.

眼界打開,國門敞開,文化薈萃.各樣的文化都能在中國找到一席之地.中國已成為世界人士交流的平台,中國文化開始走向世界.2008奧運會,中國文化大展風采,亮出了中國的精彩,中國的魅力.

加油,中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