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曹村

支曹村

支曹村屬曲陽縣東旺鄉管轄,北依唐河,曲港高速和南水北調中線繞村而過,全村人口約3500人16個村民小組組成,糧耕地面積約3000多畝。

地理位置

支曹村位於曲陽、唐縣、定州、三縣交界處,南距石家莊68公里,北距保定56公里,交通便利。東、北方臨定州市管轄的達子莊村、大流村、李村、清辛莊村、岸下村、台頭村。西北方臨唐縣管轄的勺提村、釣魚台村。西、南方臨曲陽縣管轄的北杏樹村、南杏樹村、塔頭村、高門屯村、崗上村。

村名由來

支曹村 支曹村

支曹村古稱支橋村,由於本村被一條蜿蜒橫流的唐河(舊古道)攔截,村民就在河道上用木樁支起了一座簡易土橋,有便村民出行,這座橋每當遇到雨季, 河水上漲就被沖毀,村民又會從新支架土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不間斷,村民把這座橋取名叫支橋,村名由此而來。因這個橋和曹是諧音的緣故,後人改叫成了支曹,寓意天不滅曹。支曹村名最早出現在李景漢於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編寫的《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一書中,說明本村在民國初期,就已改為支曹村。據村中老人講支曹村原是和大流村為鄰,元朝時因來了一支蒙古人,看到這裡土地肥沃,適合養馬放牧,就在支橋和大流這兩村中間,強行圈地開闢牧場定居下來,隨著人口不斷增加逐步形成村莊,這就是後來的達子莊村。支橋 、大(dai)流、 達子莊這句順口溜也就從那時流傳而來,在20世紀50年代達子莊村南,還矗立著一塊支橋和大流兩村古界碑一塊。據村志記載明清時期支橋村是通往保定和北京的交通要道,曲陽知縣因公務去保定,為了在支橋村渡河便利,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有保定府批准,將定州管轄的支橋村劃歸曲陽縣管轄。

姓氏大村

支曹村姓氏 支曹村姓氏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上老鴰窩。自明朝以來,這首民謠就一直在我國各地民間尤其是黃河下游地區廣泛流傳,甚至在海外華人,華僑群體中也時常可以聽到。支曹村先民,於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至此, 最初遷來是七姓 韓、楊、王、趙 、魏、郭、張,韓姓和楊姓是村中大姓,韓姓遷來兄弟四人,一支遷到了唐縣顯口村,村中只留下兩支。楊姓遷來一戶有三子,王、趙、魏、郭、張各遷來一戶,後期逐年有別的姓氏遷來。

在支曹村東北方, 就是現在的林場附近,原有個小村名叫太平莊約六戶,在支曹、北杏樹、勺提三村交界處原有個東杏樹村約五戶,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唐河發洪水使兩岸多個村莊受災嚴重,東杏樹和太平莊兩村成為一片廢墟,經保定府批准,太平莊村併入支橋村,東杏樹村併入北杏樹村,太平莊有一戶羊姓遷到本村後改為了木字楊,還遷來一支韓姓和郭姓,後有一支郭姓遷到了岸下村定居。范姓是從東杏樹村遷來,北杏樹村中的范姓,大都是從東杏樹遷過來的。商姓從曲陽東河流村遷來一戶三子,民國二十年一支遷到了定州的丁村定居,民國二十八年一支遷到了鄰村塔頭定居。許姓遷來一戶三子,後留一戶有兩子解放後分別遷到了保定和太原定居。史姓是清朝康熙年間本村的一大財主,為人和善樂於助人,事跡享譽四鄰八村,當地百姓都稱頌為史大善人,後由於家道沒落絕跡。崔姓據說是清朝末期從曲陽縣崔東旺村遷來一戶,有五子成人後在村里橫行霸道欺壓良善,村民敢怒不敢言紛紛詛咒崔家,使崔家人個個暴亡,家境旋入貧困沒落,最後就剩崔大雙和他老母住進了關帝廟裡殘度餘生,從此崔姓在支曹村絕跡。雷姓也是後來家道沒落絕跡的。

現在支曹村的姓氏分別是:韓、楊、王、趙,魏、郭、張、曹、何、朱、呂、文 、焦、商、路、范、於、辛,是曲陽縣姓氏聚集最多村之一。

古廟興衰

從明朝中期開始,支曹先民就已開始籌款在村里修建廟宇了,據統計到民國初期本村廟宇約有十三座,遍及全村周圍主要有:玉皇廟、關帝廟、馬王廟、土地廟、龍王廟、河神廟、文昌廟、藥王廟、三官廟、五道廟、稿王廟、大寺、小寺等,可惜這些古廟宇都沒能保留下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和拆毀,現在古廟宇的遺址大都蓋起了民房,我們只能在老人的回憶當中去追尋了。

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 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

玉皇廟 始建於明朝,具體年代不詳,它是我村占地面積最大,修建年代最早的廟宇,建築布局坐北朝南呈長方形,沿中軸線由南往北主要建築有戲樓、山門、鐘樓(東)、鼓樓(西)、姥母殿(東)元君殿(西)、玉皇殿組成,規模宏大。鐘樓內原有高約兩米,直徑約一米的鐵鐘一口,抗戰時期被毀,其中姥母殿的建築規模最為高大宏偉,面闊三間屬歇山式三重檐建築,這樣的建築在農村很少見。廟內還有塊贔屓馱石碑,介紹了定州知州重修玉皇廟的事跡,解放初期玉皇廟改成了村學校,文革時期拆毀。

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稱“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九天玉清宮。玉皇大帝被視為宇宙的無上真宰,地球內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最高統治者。因他有制命九天階級、徵召四海五嶽之神權,所以眾神都列班隨侍其左右,猶如皇帝與公卿。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仙、聖和人間、幽冥之事。根據歐陽飛編著《諸神傳奇》, 玉皇大帝生前原是一個寨主,名叫張友人,又稱張百忍。話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天地間一切祥和,後來諸神開始爭鬥、人間荒淫無度,使得天地三界大亂,太白金星因此下凡尋找才德兼備之人來做三界大帝。太白金星化身成為乞丐,四處尋找,後來到了張家灣,發現人稱「張百忍」的張友人,將寨內治理的非常和睦,並且為人和善慈悲,因此帶回天庭做了玉皇大帝。後來三界眾神仙紛紛陳請共同推崇張百忍為「終身天帝」,共稱「玉皇」,又因玉皇是三界的總皇帝,因此加稱為「玉皇大帝」、或「玉皇上帝」。

靈官馬元帥 靈官馬元帥

馬王廟始建年代不詳,是一座高約一米,寬約一米的漢白玉硬山式石屋,屋脊兩邊的螭吻、脊獸和瓦當都是工匠精心設計雕刻而成的,是一件很好的石雕藝術品,廟宇矗立在一座高約三米的台基之上,顯爾更襯托出了馬王廟的建築獨秀,文化大革命時期馬王廟被村民填埋不知所蹤。

馬王爺道教全名叫“水草馬明王”。形象三眼四臂,左右配牛王、水草,東為橋神,西為路神,全稱“靈官馬元帥”。又稱“三眼靈光”、“華光天王”、“華光大帝”、“花酒馬靈官”等。在《南遊記》裡邊說他的名字叫做“三眼華光”,在北方“五聖廟”中尊為五神之首。傳說有一天,玉皇大帝派星日馬(這是馬王爺的學名)和婁金狗、奎木狼、虛日鼠下凡,去四方巡察善惡。這四個神東南西北各走一方,沒幾天,先後返回天庭向玉帝述職。其他三個神所報的均是善人善事,說下界一片歌舞昇平景象。只有星日馬查訪的善惡之事都有,並且有豪強欺負窮人的事。玉帝看了有所懷疑,就派太白金星下界複查。得知婁金狗三神所報不實,他們在下界貪吃受賄,昧著良心說了假話。星日馬廉潔奉公,好壞善惡如實奏報。玉帝連聲誇他明察秋毫,又賜給他一隻豎著長的眼睛。從此,馬王爺比以前更加目光如炬人見人怕。於是,民間流傳這樣一句俗語,“你可知道馬王爺三隻眼不是好惹的”。

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

關帝廟村民俗稱關老廟,廟宇舊址位於現在的村國小東南,據王公碑記記載,關帝廟始建於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建築布局坐北朝南,有戲樓、山門、東西配殿和主殿組成。主殿面闊三間屬歇山式單檐綠邊琉璃瓦建築,廟內供奉關公、關平和周倉三位尊神高大威嚴。還記載了王家先祖修建關帝廟時籌款的事跡,以及募捐者和修建工匠的姓名。為了解關帝廟的歷史提供了很重要的文獻依據。民國初期關帝廟山門、東西配殿和圍牆被拆毀只保留了主殿,主殿在文革後期拆毀。

關公字雲長,今山西運城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將領,自劉備於鄉里聚眾起兵開始追隨劉備,是劉備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在關羽去世後,其形象逐漸被後人神化,一直是歷來民間祭祀的對象,又經歷代皇帝褒封,宋代封為“顯靈王”,宋徽宗時封為“義勇武安王”。明神宗時將其神位晉級為“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清代順治皇帝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佑贊宣德關聖大帝”。清康熙皇帝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在道教中關羽亦稱“關聖帝君”,簡稱“關帝”,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其職能除了“治病除災,驅耶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還有“司命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又因其忠義,故又被奉之為武財神。漢傳佛教中關帝被尊為伽藍菩薩,是佛教人物中兩大護法菩薩之一。相傳關公神誕為農曆五月十三日。

支曹村 支曹村

白廟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由村民集資修建的,廟裡供奉的村里人都叫他白老爺,每年農曆六月初一為廟會,香火鼎盛。據傳說白老爺原是曲陽縣城西濟竇岩,一隻修煉千年的白龜,後經呂洞賓點化得道成仙。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巡遊至支曹村,當時唐河發水災快要到村口,白老爺就施法開鑿了一個長約200米寬約50米的大濠坑擋住了洪水,使本村沒有出現百姓傷亡和財產損失。

他看到這個村莊時常受到水患的威脅,就決定留下來保護這一村百姓,就在村北的濠坑安了家,此後支曹村再也沒有發過水災。自從白老爺來到支曹村後經常顯靈驗,村里哪家辦紅白喜事,戶主就會去濠岸邊燒香祈禱向白老爺借桌椅,用完以後還要如數歸還,由於村民的貪念每次用完都不按原數歸還,後來這一奇異現象就消失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那年雨水很大,一連下了好幾天,致使孟良河水暴漲使兩岸村莊受災嚴重,而支曹村地處低洼卻平安無事。村里老人講,有位農婦去村北濠坑洗嬰兒尿布,用髒水沖了白老爺的一位子孫是個孩童,後無法變回原形,他兩手各拿一串小魚赤身裸露就一直往西走,到了勺提村有人問他是哪個村的他說支曹的,再後來就不知所蹤了。

稿王 稿王


稿王廟村里人都習慣稱為稿兒廟,位於村南直通崗上道,始建年代不詳坐北朝南面闊一間屬硬山式重檐建築,廟內稿王神像高大魁梧站立中央,左手執幡右手持夜明珠遠望南方。因支曹村地處三縣交界,古時村里時常為土地邊界爭議和四周鄰村吃官司,在一個方士的建議下修建了稿王廟。據《太平御覽》書中記載稿王乃是掌管南天門的一員大將,傳說這個神仙愛打抱不平懲惡揚善,凡是人間他看不慣的事情,他會點化一個人站出來為村民去伸張正義,【稿王點元】就是從這兒來的。

民俗文化

李達鬧店劇照 李達鬧店劇照

支曹秧歌:支曹秧歌是在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移民支曹時傳播過來的,在長期演出過程中,受本地方言和其他劇種的影響,唱念方面不斷向京白、韻白靠攏,使唱腔音調與原有劇種有了明顯的區別,逐步形成本村獨有劇種,還成立了戲班經常去外鄉演出久演不衰。

支曹秧歌的藝術特點多是板腔體無弦樂伴奏,以生活小戲為主,戲文淺易懂,唱詞的結構多用襯字和墊字做輔助和襯托,如喲噢哎等,在唱段中隨處可見,形成了清、淡、雅、素的秧歌唱腔格調。其伴奏即板鼓、大鑼、水鑔、手鑼。上句唱完三鑼,下句唱完用七鑼,稱“大鑼腔”,板式分別有慢板、快板、悲板、寸板、等。傳統劇目 有《老少換妻》《四大勸》《借女弔孝》《鬧學堂》《小寡婦上墳》《賣妙郎》《李達鬧店》《楊二社化緣》《沉香救母》《王寶借當》等,支曹秧歌曾經有過兩次鼎盛時期,分別是民國初期和解放初期,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開始走向衰弱。

楊常來(1934— 2015) 楊常來(1934— 2015)

支曹秧歌早期的藝人主要有:韓洛泰、何振武、何為英、焦季敢、趙洛素、楊常順、楊常來等。楊常來1934年出生於一戶普通農民家庭,十二歲拜何振武為師,學小生行當,十四歲正式登台演出,他唱腔圓潤委婉細膩通曉各行當的演唱技巧。代表作主要有《王寶借當》《楊二社化緣》《沉香救母》等,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退出戲曲舞台,2015年9月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1歲。通過他的講述,使我們了解了支曹秧歌的歷史文化和發展興衰,為支曹秧歌的資料整理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現在支曹秧歌已到了失傳的程度,希望我們的後人永遠記住這個有著500多年的古老劇種和它以前曾經的輝煌。


支曹村 支曹村

支曹香會:支曹香會(現名花會)起源年代已無法考證,到民國初期已形成十二支會派分別是:鼓鑔會、旗幡會、開路會、十像會、跑鼓會、秧歌會、雲車會、跑船會、游拉會、小車會、扛箱會、挑子會,是唐縣清虛山廟會時,支曹村民朝山進香而組織的民眾團體。會頭是掌會之首均是有錢人家輪值,主要負責經費和置辦任務。支曹香會自日軍侵華時期而停辦,之後再也沒有恢復起來。解放後十二香會只留下了游拉會一項還在延續,每到春節前,都會組織活動往本村廟裡送燈油,文化大革命時期解散,鼓鑔會只有曲牌流傳至今,每到春節時才會出來敲,主要有:鼓、銶、鑔組成,原是村東、村西、村北三班,解放後只留下村東、村西兩班,音律原有十五段現只留傳六段分別是:銶鑔、長牌、摩、短牌、前加鼓、後加鼓。現在會敲的大都已有六十歲搶救迫在眉睫。


支曹村 支曹村

支曹方言:支曹方言屬於北方方言保唐區定霸小片,因支曹村地處曲陽、唐縣、定州三縣交匯處,所以支曹方言的合音聲調具有自己的特色。聲調一聲二聲為多,兒化音較重,辭彙與國語略有不同。

時間辭彙

前天:前(二聲)日-個兒 昨天:列(二聲)老-個兒 今天:今兒-么 明天:明-兒 後天:後(三聲)-兒 白天:白(二聲)日(一聲) 早晨:早申 晚上:黑-介(一聲) 上午:前-晌(四聲) 下午:後(二聲)晌 中午:晌(二聲)活

人稱辭彙

父親:爹 母親:bo(一聲) 叔叔:shou(一聲) 叔母:嬸子 大伯:baibai(二聲) 伯母:大娘二娘(按排行定) 舅媽:妗(三聲)子 男孩:小(二聲)子

形容辭彙

太陽:老-爺兒 月亮:老母-di(三聲)兒 嘔吐:咁噦(都一聲) 凳子:板(二聲)-床兒 上學:上小 不錯:不賴 不噶咕 耍小聰明算計人:嘎咕 別說了:表(四聲)說了 廁所:茅子 上廁所:解手 髒:磕磣 膝蓋:不拉蓋兒 蹲下:股(一聲)蹲兒-下 哭:啼-唬 噁心:隔膩 不說話:不(一聲)年(二聲)-息兒

昆蟲動物辭彙

知了:幾(三聲)蟟(二聲)兒 蜻蜓:螞(一聲)螂(一聲) 蛇:長-蟲(四聲) 壁虎:蠍-虎(一聲)兒 螞蟻:別-虎(一聲)兒

食物辭彙

油條:麻(二聲)糖(三聲) 玉米粥:沫(二聲)子 香菜:yansui(先二聲後三聲) 饅頭:饃饃(都是三聲) 大餅:鹹(三聲)餅(二聲) 紅薯: 曬(三聲)藥(一聲)

故事傳說

支曹村 支曹村

曹將八台:在支曹村流傳著一句順口溜:達子莊有錢好置地,支曹有錢好唱戲。在民國初期有個戲班曾在本村駐紮過,在外沒台口時就把所有的衣物全部拉到支曹村暫存,有時本村有錢鄉紳會集資請這個戲班給村里唱戲,有時班主還會贈戲,就這樣一年唱了八台,此後一年八台戲就成了支曹村的慣例,四周鄰村無不能比,支曹將八台由此而來。有一年的一台戲是本村在外的幫工請回來的,看到本地在搭台唱戲,就問班主多少錢一台,班主問他是村里派你來請的,他說不是,我是出來做幫工的順便問問請一場,班主驚訝的說你一個出來做幫工的就敢請戲你也不能做主那我們可不敢去。幫工說我先把定錢給你到時我們來請戲。回到村里他把情況和村長說了說,村長說他膽子太大了擅作主張,這個事情還要和村里商量在做定奪,在和大家商量時有人說定錢都給了那就唱吧,不唱豈不讓外村說咱不講信用,大家一致通過唱,不但要唱,去請時還要辦的排場些,村長在村里挑了十八匹紅白黑三種顏色的健壯良馬,每三匹一個車,每個車棚都披上不同顏色的花布,就這樣趕著馬車,敲著鑼,打著鼓,浩浩蕩蕩就去請了,到了地方村長站在馬車上大喊:支曹村前來請戲了,當地百姓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陣勢都驚呆了,所有的人都不看戲了都把目光聚集在了馬車上都稱支曹村富裕,請戲都弄這么大排場,通過這次請戲使支曹村名聲大振。

支曹村 支曹村

南河滾北河:支曹村位於曲陽.唐縣.定州三縣交界處,唐河南岸,村民辛勤耕耘,在享受著唐河豐富的水資源的同時又不斷和洪災抗衡。據老人講,唐河古道是從勺提村東,流向支曹村西,拐向村南,奔向達子莊村北,由於河道離村太近,時長受到水患侵擾,有記載的水災分別是嘉慶六年,民國二年,民國二十八年,最嚴重的是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的那場大水,唐河兩岸十幾個村莊受災,支曹村一片汪洋,水深兩米左右,莊稼顆粒無收,這場大水給支曹村百姓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村里請了位山西治河術士,不要一分錢只要三年的小米,看好日子,挑選三個孩童,準備了三個花瓶,術士把三個符咒分別裝在花瓶里,晚上子時出發,埋在了村北和村西三個不同位置,出發前說在埋花瓶時不能出現陌生人否則會破鎮,當埋第三個時,往西南來了一輛馬車甩了兩下鞭,村長慌張的說這可壞了,術士說沒事幸虧甩了兩下鞭子,村北會留下兩條小河溝,你們村北屬木山,以後這河道會一直往北走,增加的土地會生長出很多生生不息的野生灌木來護衛你們村。

    集市場景 集市場景
集市由來:支曹村解放前是五天一集市,在明清時期,支曹是通往保定和北京的重要官道。南來北往的官吏、客商、舉子,人來人往給這個小村莊帶來了繁榮,村民開起了客棧,酒館,車店和渡船,四周鄰村百姓閒時也常到本村擺個攤位做個小生意,日復一日逐步形成集市規模,村長就和村民商定,將農曆的四九日為本村集市。清朝滅亡後支曹村這條官道被廢除,本村開始變得冷清閉塞起來,酒館客棧都關張歇業,只有本村集市勉強維持,因和周圍村莊路程相差大,來趕集的人越來越少,在七七事變抗日時期解散,抗戰勝利後恢復仍沒好轉,每到農曆八月十四這天,正好又趕上中秋佳節人多也熱鬧買賣興旺,後只留下每年八月十四一個集市流傳至今。

特色產業

支曹村 支曹村

該村以種植和養殖業為重點經濟。種植以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等為主要農作物。畜牧養殖以奶牛、生豬、小尾寒羊、肉驢、肉雞為主。

苗木種植以速生楊107為主,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規模,種植面積約3萬畝,是曲陽縣最大的速生楊苗木基地,採購商多來自山西、陝西、青海等地。

特色美食

支曹村 支曹村

支曹燜子:在支曹村無論紅白喜事還是春節待客,餐桌上必有燜子這道美食,它香味獨特、色澤黝黑,外表油 光、結構緊密、有彈性,入口香、滑、有韌勁,春節期間更是每家每戶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燜子的加工是先把豬五花肉和瘦肉剁碎,放入大盆中。然後放入一定比例的紅薯澱粉,倒入蔥末、薑末、香菜末、五香粉、味素、雞精、香油、豬油,澆入燒開的煮肉湯攪拌,使其均勻呈現糊狀,達到糊細膩、顏色亮、效果最佳。

一切準備後將糊用勺灌入準備好的粗10厘米長25厘米的腸衣袋中,不要灌得太滿,後用細繩紮緊袋口以防滑脫,最後把燜子放入燒開的沸水鍋中蒸40分鐘即可。

吃法可以和白菜、粉條、豆腐、五花肉、海帶....一起燉著吃,也可以炒著吃,或者蒸著吃都可以。

支曹黃米糕:黃米糕是支曹村農曆春節每家每戶必吃的應時食品也稱為年糕。用自家種植的黍子俗稱黃米磨成面蒸製而成,它不僅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還口感細膩,在支曹村年糕大都是當早餐食用,腸胃不好的需少食。

支曹村 支曹村

用料為:水、白糖、紅棗、黃米麵,

1把黃米洗淨用水泡半個小時後磨成細面備用。

2曲陽縣本地產的大棗涼水下鍋煮,水開就撈,控乾水分備用,煮棗的水千萬不要倒掉。

3.黃米麵倒入瓷盆中加入適量白糖攪拌均勻,用煮棗水和面至麵粉成團不要太硬軟點好

4.蒸屜擺上兩層白菜葉墊底

5.第一層均勻的擺黃米麵直徑50厘米厚兩厘米

6.第二層均勻的擺一層紅棗輕按

7.第三層再擺一層黃米麵

8.第四層再擺上一層紅棗

9.蒸鍋涼水上鍋,將水燒開上汽

10.蓋上鍋蓋後大火蒸一小時改小火再蒸兩小時

11.蒸好的年糕倒扣在擦滿油的案板上(防粘)稍晾

12.切去四邊

13.分割成適合大小的塊

支曹村 支曹村

支曹餄餎:支曹村的餄餎以紅薯面為主,榆面(榆樹皮做的面起到粘合作用)為輔的麵條類食物,先把紅薯面和榆面按比例摻好,加溫水,揉成麵團,餳10分鐘後即可放入橫跨在鍋上特製的餄餎床中(一種木製或鐵制的有許多圓眼的工具),用機身壓桿用力向下擠壓,餄餎面就從圓孔中擠出,下到鍋里蓋上鍋蓋三分鐘就可以出鍋盛碗,盛碗後再澆入味美的汤滷撒上香菜末,吃進口中軟而不黏,光滑順溜,還略帶微甜,百吃不厭。

支曹名人

王延春(1910—1984) 王延春(1910—1984)

延春(1910— 1 984)原名王武生,1910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1930年曲陽縣鄉村師範學校畢業,後到曲陽燕南國小教書,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被捕入獄,西安事變後被釋放。193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期間,任曲陽縣委秘書、組織部副部長、縣委書記。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冀晉區黨委宣傳部長、山西孟縣縣委書記、中南局江漢區黨委宣傳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宜昌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1951年至1955年調任廣東省粵東區黨委第三書記、第二書記、第一書記。1955年至1961年任湖北省委副書記,主管農業。1961年初,調湖南省委工作,歷任省委常務書記、第二書記、代理省委第一書記,並任中南局委員。

在湖南主管農村工作,在省委的統一領導下,針對農業生產率低的現狀,積極主張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通過總結推廣漢壽縣小港十三生產隊和臨漁縣的實驗經驗,提出了“敢於勤勞致富,敢於發社會主義紅財”的口號。還直接領導了農業生產制度改革,大力推廣雙季稻和良種,實行科學種田:改革農業單一結構,發展多種經營,使棉花和烤菸大幅度增產:大力墾復可耕荒山、山地,增加耕地面積,提出了建設“湘南洞庭湖”的戰略構想,保證了湖南耕種面積維持在54000萬畝規模。經常下基層調查研究,認真發現和解決問題,在湘南蹲點數年,湘南的棉花種植面積增加8倍,烤菸種植面積增加3倍多,被毛澤東主席稱為農業專家。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殘酷迫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中共中央批准,湖南省委為他平反,恢復名譽。1979年當選為湖南省政協第一副主席。1984年3月19日在長沙病逝,終年74歲。

  楊田奇(1923—1950) 楊田奇(1923—1950)

楊田奇(1923—1950)1923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 我國金融戰線傑出的革命戰士,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8年到阜平縣晉察冀邊區銀行押運大隊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任押運大隊小組長,1945年任大隊長,同年8月隨晉察冀邊區委員會、印刷局和銀行從阜平縣南峪村遷到張家口,1946年10月11日,在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下,又隨邊區政府撤離張家口,1947年4月晉察冀邊區銀行冀察分行成立擔任行長,1948年因工作操勞過度成疾回老家休養,1950年去世年僅27歲。

晉察冀邊區銀行是敵後抗日根據地建立最早的一家銀行,也是敵後19個抗日根據地中唯一經當時國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一家銀行。晉察冀邊區銀行於1938年2月18日正式成立,到1948年7月22日,與冀南銀行合併組成“華北銀行”止,歷經1o年5個月又4天。1948年11月18日,華北銀行(石家莊)與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延安),合併為中國人民銀行,原華北銀行為總行,準備發行中國人民銀行鈔票。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統一的貨幣(人民幣)

韓占奇(1949—1994) 韓占奇(1949—1994)

韓占奇 (1949—1994) 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1994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他為人正直、作風廉潔、處處為村里謀規劃辦實事,他的光輝形象和事跡在支曹村民心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任職期間為村里新建了學校、農業灌溉實施了電力化、鼓勵村民大力發展梨果業、修建了我村也是全鄉第一條村級柏油公路,特別是在1990年為使全體村民共同走富裕道路,在巨大的爭議和壓力下毅然決定把梨園果樹分產到戶平均化,使我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在了全鄉最前沿。1994年2月韓占奇同志被確診為癌症晚期,在修養期間仍忘我精神堅持工作在第一線,於10月病情復發加重逝世年僅45歲。

韓占奇同志任職村黨支部書記近8年來始終以發展為重,無私奉獻,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在此期間支曹村曾多次被上級評為“小康村”,“先進黨支部”等榮譽。韓占奇個人也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他的事跡曾刊登在保定日報發表宣傳,給曲陽全縣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典範和榜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