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綕寮

相傳清代各地都有。抗日戰爭時期“揪綕寮”又在潮汕興起,原因是:1939年汕頭淪陷後,沿海口岸遭封鎖,內陸公路被破壞,貨物流通主要靠肩挑,織布廠因缺乏原料而停產,市場上機織布隨告斷貨。但人們不能不穿衣服,於是,被迫回到了手織的年代。當時除利用廢棉紡紗織些“粗棉布”外,還恢復過去使用苧麻織造“薴布”。當時能用的原料只有劍麻。劍麻又稱“鳳梨麻”,苧麻織成布後須到沙灘上攤開噴水、曬乾、再噴水反覆多次用土辦法漂白成為“白薴布”。劍麻織成布為“淡黃色”俗叫“朥兜布”。這兩種夏布剪裁製成衣服男女老幼皆宜,既耐穿又涼爽,一時成為人們不得已的“時尚”。
兩種夏布均以麻為原料,它從麻到布的製作過程是:一,破絲成綕。先把麻的纖維——麻皮浸入水中“軟化”,撈起後用手破成絲,絲破得越均勻越精細越好,然後連線起來擰成線,這種線俗稱為“綕”(注《漢語大字典》該字為古漢字的“織”字。潮汕《雅俗通十五音》為“鳥”部“貞綕”第三聲,即麻絲);二,分經緯線。麻綕連線放於“綕筐”中,然後用手搖紡紗車逐條從頭至尾紮緊。扎後分為“緯線”和“經線”。緯線用一節約14厘米長的小竹管(一般用毛筆管)作“軸”,用手把綕斜繞為兩頭尖、中間圓的“緯仔”(俗稱“綕仔”)以供穿梭之用。經線則先繞為“綕經卷”,“綕經卷”是繞在一節長約8厘米、直徑4厘米的“竹管”上。操作時,左手拇指伸入竹管內,食指夾住竹管在外調節綕的進退,右手持綕將其斜繞為“綕經卷”。繞至直徑(含管)約8厘米左右把“竹管”退出便成“經線”;三,上“揪綕機”。把經線於天氣晴朗時送到“揪綕寮”上機拉固。“揪綕 機”由“漿槽”、“線排”、“回輪”三部分構成,漿槽是個長方形、面向上、中間凹,兩頭封,前後兩旁鑽上相對均衡進出麻綕小孔的無蓋木盒。槽中凹處是盛“漿糊”的地方,把“經綕”穿過漿槽讓其沾上漿糊後,每隔數米遠便豎立一支“T”字型線排,橫排用竹片削平並鑽上與漿槽相同的小孔供綕通過,末端每條線位裝個“小迴轉輪”。當操作人員在寮里從槽把綕送出後,經過來回的日曬、風吹,所有沾過漿糊的綕已乾燥,增強了結實度和耐拉力。操作過程若中途線斷,就必須停“機”接線。經過“揪綕”這道工序後,經線捲入織布機的“羊頭”,再穿過“吊棧”和“布梳”便可開機織布了。
抗戰結束後,隨著紡織工業的恢復和發展,“揪綕寮”便逐步減少。而少數留存的主要是用苧麻、黃麻織成蚊帳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