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街道[山東省茌平縣]

振興街道[山東省茌平縣]

振興街道是山東省茌平縣的街道之一。

基本信息

街道簡介

(圖)茌平縣縣長任曉旺一行到振興街道鑫源佳寶乳業小區視察工作茌平縣縣長任曉旺一行到振興街道鑫源佳寶乳業小區視察工作

茌平縣振興街道辦事處位於魯西平原,茌平縣城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是茌平縣農村經濟強鎮、聊城市十強鄉鎮、山東省百強鄉鎮。轄區總面積71平方公里,73個行政村,總人口9.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萬人,耕地面積7.5萬畝。

振興街道辦事處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立足區位、資源、產業三大優勢,以建設“開放、發展、和諧”街道為目標,確立“工業強區、農業穩區、三產活區”的總體發展思路,搶抓機遇,銳意進取,走出一條具有城郊特色的發展之路,經濟社會呈現出速度加快,結構最佳化,後勁增強,發展均衡的良好局面。

經濟狀況

工業經濟支撐力明顯增強。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之路,圍繞縣屬骨幹企業和電汽能源優勢,解讀鏈條、裂變發展、壯大群體,培植形成了密度板及深加工、鋁製品加工、紡織印染、建築建材、機械化工、商貿流通等六大支柱產業,企業群體發展到200多家,初步形成了“主業突出、兩極延伸、配套平衡、加工增值”的鏈條式發展格局;工業項目區建設初顯成效,以山東省信發集團齊魯味素集團為依託,構建兩大工業園區,加大基礎建設投入,完善園區配套建設,幾年來工業園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1.5億元,聚集各類項目35個,成為最具有活力的經濟成長極,2005年民營經濟固定資產投入達5.7億元,發展招商引資、民營企業51個,其中固定資產投資200萬元以上的項目30個,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6個,過億元的2個,經濟總量、稅收增長率位居全市前列,招商引資位居全市第四、連年保持全縣第一。2006年上半年,引進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項目5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3個,引資額1.1億元,實際到位資金6000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89%。

有“江北水城”之稱的山東省聊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縣域經濟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相繼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措施,使縣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整體實力不斷壯大,競爭力明顯增強,形成了強縣率先發展、中間縣加速崛起、欠發達縣跨越式發展的新局面。

振興之路

優工

振興街道的工業經濟之所以能夠超速增長,主要是在“優”字上做文章:最佳化環境,培育投資項目紮根的土壤。2006年,振興街道黨委、辦事處的領導按著“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的思路,最佳化招商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年累計引進外來項目15個,完成招商引資8000多萬元,名列全市第八位。完成民營經濟固定資產投入6.7億元,排在全市第五位,限額以上民營企業各項經濟指標在全市名列第二。今年在去年的基礎上不斷最佳化投資環境,提高吸引投資的競爭力,最佳化招商引資的方式和項目,努力實現“三個轉變,三個突破”。在招商方式上,實現由全民招商向專業招商轉變,全面招商向重點招商轉變,注重招商選商,不斷提升產業層次,政府主導招商向以商引商轉變;力爭在項目區招商,大項目招商和項目機制上有所突破。並相繼推出“誠信振興”、“服務振興”招商服務年活動,從提高工作效率、最佳化服務環境、整治社會治安等方面入手,打造服務這塊“金字招牌”,吸引更多的資金匯聚“振興”,共同發展。

集中優勢,產業集群。

2006年,振興街道依託縣屬骨幹企業,走了一條集群式膨脹、配套式發展、鏈條式增值之路。培育形成了密度板及深加工、紡織印染、鋁加工、機械化工、建築建材商貿流通等六大支柱產業,其產值在整個工業產值中占80%以上。特別以宏鑫紡織、明大化工、創偉木業、路通煤炭正泰集團等為代表的一批有代表性的新型骨幹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為振興街道工業的持續發展增添了動力,注入了超速增長的活力。今年在此基礎上培養一批龍頭企業:按照抓大帶小、促優扶強的原則,緊緊圍繞密度板及深加工、鋁產品加工、紡織印染、機械化工、建築建材以及商貿流通等六大支柱產業謀發展、拓財路,通過對內深化改革、挖潛增效、釋放活力,對外拓展市場、引進資金、盤活存量、擴大增量,培育一批產值過億元、利稅超過千萬元的龍頭企業。“集中優勢,產業集群”還體現在工業項目區建設建設上,以信發集團和齊魯味素集團為依託,構建的兩個工業項目區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項目區企業聚集各類項目近40個,為民營經濟的發展發揮了很好的平台作用;積極引進與項目區“龍頭企業”相配套的上、下游產業項目,完善項目區產業鏈條,形成循環經濟。

最佳化產業結構。

2006年,振興街道黨委、辦事處,大力實施企業自主創新工程,推進企業廣泛開展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並著力抓好重點技改項目,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增強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創偉木業“嘉利家”地板因此獲全國免檢產品,大大提高了產品在市場的占有率。除了抓重點項目建設外,把相當一部分精力放在促進產業最佳化升級上,通過啟動內資、引進外資,集中力量在規模調大、產品調新、組織調優上下工夫,支持優勢骨幹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的層次和水平。優工之策,就像為振興的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2006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億元,工商稅收9005萬元,比上年增加1570多萬元,名列全市第二,實現財政收入57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4364元,名列全縣第一。讓這個擁有總面積127平方公里 , 7個管理區, 73個行政村,擁有9.3萬人口的振興街道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鄉鎮”。

(圖)茌平縣縣長任曉旺一行到振興街道鑫源佳寶乳業小區視察工作茌平縣縣長任曉旺一行到振興街道鑫源佳寶乳業小區視察工作

強農

長期以來,“三農”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大問題,今年的兩會又把“三農”問題再次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振興街道黨委、辦事處,不僅僅是認真落實上級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更主要的是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為農民辦好事、辦實事,使農村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保持農村經濟持續增長。

2006年,振興街道已經把做強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成農村工作的主鏇律,逐步確立蔬菜、畜牧、水產、林果等四大產業的主導地位,初步呈現出具有城郊特色的農業經濟帶,糧食生產連年豐產豐收。去年糧食總產量達到4.6萬噸,比上一年增長8.1%。蔬菜生產達8.7萬噸,比上年增加5.6%。畜牧業及水產品比上一年都有很大程度的增加。

培育特色農業經濟帶。

振興街道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本著“以城帶鄉、城鄉互融”的思路,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與北京科學院合作,成功實現奶牛胚胎移植,提高黃改奶的科技含量;開發鹽鹼澇窪地發展淡水養殖3000畝,引進中華絨鰲蟹、甲魚、美國牛蛙、南美白對蝦等名優稀特新品種,創出了一條綜合開發、立體漁業、變廢為寶的水產養殖模式;實施了“千棚工程”,引進優良品種,推行秸桿反應堆、節水滴灌等高新技術,先後發展冬暖式蔬菜大棚3000個、中小弓棚5000個;堅持農田林網與經濟林業並重,大力發展棗糧間作,2005年又制定了2000畝的圓鈴大棗生產規劃。大力推廣的“上棗下豆、上棗下菜”的種植模式,使果園生產初見成效,同時進一步提高棗樹生產的附加值,大大激發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林業生產可謂枝繁葉茂,累計植樹60萬餘株,發展速生豐產林7000多畝,2006年外環路和鄉村公路植下的20餘萬株樹,已經形成綠色通道,成為縣城一道亮麗的生態風景線。茌平街道精心打造的“一村一品”、“一地一色”的特色農業經濟帶已初見成型。

各項惠農政策得到全面落實。

糧食直補、農機具補貼、柴油補貼全部按時足額發放到位,同時為農民爭取5萬畝良種補貼政策及城南5000畝的農業中低產田的開發項目,開發區內大井43眼,建橋22座,修路17公里,挖溝18公里,建機井屋25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加強對農民負擔的監督和管理,防止農民負擔反彈,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

著力培育和引進糧深加工、蔬菜深加工、畜禽產品深加工等農業龍頭企業,推動農業向產業化、專業化、規範化的方向發展,形成產業鏈。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新型農村社會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興三產
搞好城建開發,搞活商貿流通。振興街道是茌平縣政府所在地,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村中有城,城中有村的特殊環境,加上快速發展的工業和產業化的特色農業,發展三產無疑成了新的經濟成長點。僅2005年的建築開發總面積就達到30萬平方米,總投入1.2億元,實現建築營業稅560多萬元,初步形成了以東亞家居、中大家具為龍頭的家具市場一條街,以信發步行街和大型超市為龍頭的大型商貿物流集散地,提升了城鎮建設的發展層次和文化品位,為招商引資提供了良好的載體。2006配合茌平縣完成了省道拓寬、茌中河改造、步行街建設、成南帶狀公園開發以及建敬老院等項目的征地拆遷工作,涉及12個村莊,322戶,拆遷面積達37743平方米,在振興街道的城建史上創造了最高記錄。隨著城鎮道路建設的加快,“沿街開發搞三產,商貿流通一條線”的特色產業迅速形成,僅去年一年就開發建設達20多萬平米,為三產的發展提供了立體空間。

運輸業、建築業異彩紛呈。

據統計,2006年,振興街道從事建築業的企業已經達到20多家,從業人員2000多人,實現建築營業稅1200多萬元。個體批發零售有1563家,從業人員有4000多。工業產業化的蓬勃發展和便利的交通也帶動了運輸業的發展。如今,振興街道從事運輸業的就占 30 % 以上,對第三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拉動作用。

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提升服務水平。

隨著開放式經濟的不斷發展,要求服務水平也跟著不斷提高。為此,街道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打破過去已經形成的舊的思維方式,更新觀念,與市場經濟對接。二是讓科技成為三產上層次的重要環節,使信息傳播、金融、運輸等駛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三是注重對三產人員素質的培養,針對三產人員從事不同行業的特點,分別進行素質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訓,使第三產業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生力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