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財節

招財節

招財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又名“旺運節” “旺財節”。古時的招財節指農曆十二月二十日,為年末歲初交接之際,為贏得好兆頭而設,近代經過歷史演變與語音發展,諧音為“要發”,進而轉變為公曆的一月十八日。

招財節

百科名片

招財節

招財節,傳統名稱“旺運節”“好運節”“財神節”“旺財節”。古時的招財節指農曆十二月二十日,近代在粵語系地區因諧音“要發”,轉變成了公曆的每年一月十八日。
詞語釋義
詞語:招財節
拼音:zhāo cá jié
英文:Fortune Festival
Lucky day

節日簡介

招財節招財節
招財節也稱(旺運節),源自台灣的原住民地區,由於招財節的美好祝福寓意使其逐漸推廣至東南亞閩南、粵語語系的國家和地區。節日產生之初是按照農曆十二月初六作為每年的招財節,在近代由於粵語語系裡的8和發諧音,所以逐漸固定為陽曆的每年1月18日。諧音“要發”。招財節是老百姓祈求好運、富貴的重要節日,有很嚴謹和繁瑣的環節設計。古人對於財富的追求不是極端的熱衷。這也是雖然招財節已經流傳很久但只是在部分地區流傳的主要原因。在近代由於老百姓逐漸走出了儒家思想的束縛,對於財富的追求更加渴望,招財節得到了更大範圍的流傳。
中國乃至東南亞地區都是全世界吉祥文化最普及的國度,年節假日,婚喪嫁娶的各種文化也是最為普及和充滿歷史感的。
招財節歷史的流傳是根據台灣當地原住民通過口口相傳的,產生之初的儀式和更準確的寓意和目的已經無從考證。隨著招財節的發展和廣為流傳在東南亞的各個國家和地區在具體的風俗和形式上更加豐富多樣。招財節誕生之初據說是當地老百姓希望生活更加富足美滿的祈福儀式,在古代需要戒齋一周,並用代表著富貴和財富的金色菊花浸泡的水沐浴。之後需要穿全家最好的服裝,設立供桌擺神像。家人聚齊在夜晚對著月空祈福,祝願新的一年到來之際能夠財到、運到,全家都有好的運氣和收穫。

節日起源

傳說
招財節的歷史比較久遠,相傳是鄭和把招財節從台灣地區推廣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作為從事商業貿易和海運的人都非常的迷信。招財節是古時從事貿易和商業的老百姓十分正式和莊重的節日,通過每年年初招財節誠心祈福,期盼接下來的一年都會時來運轉,財運亨通。
招財節的誕生有很多典故,其中傳播較廣的說法是古時琉球(台灣)地區的老百姓供奉的主神是媽祖,供奉財神的少之又少,財神惱羞成怒,剝奪了老百姓的財運,所以老百姓都生活在窮苦之中。在一年新年將近之時,財神化妝成老翁來到凡間,在一個市集上向過往路人散播訊息,說只要是在今年的十二月二十日在家裡設供桌,擺供品,燒高香誠心向財神祈福的人都會時來運轉,財運亨通。過往的路人都不相信,只有少數人受夠了窮苦的生活按照老翁的建議真心祈福。結果都是心想事成,富家一方。久而久之相信的人越來越多,逐漸把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日定為請(財)神日。

節日習俗

招財節供奉的神仙在東南亞的各個地區也有所區別:
台灣:招財童子(亦稱善才童子)
香港:文武財神
泰國:招財童子
招財節需要主要道具和法器:
招財節主財位,所取器物以八為和,具體是哪八種不同地區會有所不同。
供桌:
飲食:吃圍爐
過年,除夕夜要"圍爐",
全家人聚在一起當然吃火鍋最好啦!
火鍋內容有白菜、冬粉、豆腐、火鍋料、肉片、貢丸、米血、金針菇、蝦.....
因為招財節當天都要拜拜,
所以拜拜的菜也會出現在餐桌上,
拜拜用的雞(全雞)應該會做成白斬雞直接吃,
拜拜用的魚,通常因為魚都煎過,所以不是直接熱了吃,就是做成糖醋或紅燒,
而且魚代表年年有餘,招財節必要菜色!
拜拜用的豬肉,因為通常是一條半月形的三層肉,切片沾醬油吃,
其他菜色就例如"掛菜"或做成掛菜雞湯,另外掛菜也叫常年菜,所以也常出現。
貢品:雞、鴨、魚、豬肉兩樣水果和兩樣糕點
貢香:高香一柱
神像:財神爺、招財童子

節日儀式

家人在居家室內東南旺位擺供桌,神像及貢品。全天齋食,在夜晚酉時到戌時之間(現在的17:00-21:00之間),內省、靜心虔誠祈福並上香。
當天的貢果包括其中山竹、榴槤可以於次日讓家裡的老人和小孩食用,據說有較好運保平安身體健康的作用。
家有小孩的家庭,早上需要給孩子穿上紅色的衣服和佩戴金銀首飾,並吃檳榔或榴槤。認為這種方式能為孩子的未來祈福,為孩子討到好的彩頭。
在今天很多地方招財節當天各商戶都會在店門和入口處貼財神爺和招財童子的畫像。並在櫃檯上擺放神像。
若有客人光臨購物店主往往都會贈送裝有不同禮物的福袋,由客人自己挑選,如果能得到意外驚喜的客人這一年都會有好的財運。所以招財節也是很多地區的購物街,商家也會在招財節前後幾天開展一系列的折扣和送財運送祝福的活動。

其他

很多地區招財節所流傳的禮節和形式會有所差別,但是總的說還是很好的保持了招財節基本形式和祈福散播幸運的初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