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奧孔

拉奧孔

拉奧孔(The Laocoon and his Sons),大理石群雕,高約184厘米,是希臘化時期的雕塑名作。阿格桑德羅斯等創作於約公元前一世紀,現收藏於羅馬梵帝岡美術館。據考證,系阿格德羅斯和他的兒子波利佐羅斯和阿典諾多羅斯三人於公元前一世紀中葉製作,1506年在羅馬出土,震動一時,被推崇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義大利傑出的偉大雕塑家米開朗琪羅為此讚嘆說“真是不可思議”;德國大文豪歌德以為《拉奧孔》以高度的悲劇性激發人們的想像力,同時在造型語言上又是“勻稱與變化、靜止與動態、對比與層次的典範”。

基本信息

雕塑簡介

拉奧孔拉奧孔
《拉奧孔》是希臘化時期的雕塑名作。據考證,系阿格德羅斯和他的兒子波利佐羅斯和阿典諾多羅斯三人於公元前一世紀中葉製作,1506年在羅馬出土,震動一時,被推崇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義大利傑出的偉大雕塑家米開朗琪羅為此讚嘆說“真是不可思議”;德國大文豪歌德以為《拉奧孔》以高度的悲劇性激發人們的想像力,同時在造型語言上又是“勻稱與變化、靜止與動態、對比與層次的典範”。群雕鮮明地表現了拉奧孔和他兩個兒子受蟒蛇折磨、掙扎的痛苦情狀。拉奧孔在祭壇的石級前,正在作生死 搏鬥。他雙手擒住巨蟒,蟒蛇穿繞他的肋腹,咬噬他的腰部,為此他的身軀急劇地躲閃而形成激烈的扭曲, 全身肌肉緊張,胸部高拱,腹部緊縮,似在竭力抑制痛苦。他的兩個兒子各有不同的表現,一個情況似乎不 及另一個危險,他正想抽出左腿用力擺脫,側過頭來關切地注視著父親;另一個已經站立不穩,正舉起左手,似乎在呼救,他已被死亡的恐怖所控制。整座雕塑採取了金字塔形的處理。中以人物拉奧孔形體較大,次要人物較小,兩條扭動的巨蟒成為把三者連在一起的紐帶,形成一個完整的三角形構圖,顯得穩定而變化豐富。人物隨蛇的纏繞扭動,相互呼應組成一個多變的整體。《拉奧孔》在表現愛國者與神的悲劇性衝突上的鮮明,在人體解剖上的精通,在構圖上的純熟與完整,都無愧於一座群雕名作。但是由於作品過於強調人物極度痛苦的外在形態,而缺少更深刻的心理刻劃,所以並非是藝術上極臻完美之作,它在十六世紀被譽為“高峰”,不免過譽了。但《拉奧孔》鮮明又突出地顯示了希臘化時代雕塑的激情特徵,從而成為該一時代的典型代表作品。

源初

雕塑取材於希臘特洛伊戰爭的神話傳說:拉奧孔是特洛伊城的祭司。由雅典娜諸神庇護的希臘軍與特洛伊人進行了十年的戰爭,但希臘人仍然攻不下特洛伊城。最後想出了一個木馬計:用一匹巨大的木馬放城外,讓奧德賽率領英雄們藏入馬肚,然後叫全體希臘將士假裝撤退,乘船隱避到附近的海灣里。特洛伊人以為希 臘人撤走了,就打開城門,見到一隻巨大的木馬,想把它拖進城去。祭司拉奧孔出來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把 木馬拉進城,以免中計。這觸怒了雅典娜和眾神,因為拉奧孔破壞了眾神要毀滅特洛伊城的計畫。於是雅典娜從海中調來兩條巨蟒把拉奧孔和他兩個兒子活活纏死。這是一個人與神衝突的悲劇。作為祭司要預示人們避免災難,這是他的責任。但他違背了神的意志,因而遭到懲罰。

特點

拉奧孔拉奧孔
這組群雕被發現的時候,拉奧孔的右臂已經遺失,並且兩個孩子當中一個遺失了手掌,另一個遺失了右臂。但如今都被補全。雕像中,拉奧孔位於中間,神情處於極度的恐怖和痛苦之中,正在極力想使自己和他的孩子從兩條蛇的纏繞中掙脫出來。他抓住了一條蛇,但同時臀部被咬住了;他左側的長子似乎還沒有受傷,但被驚呆了,正在奮力想把腿從蛇的纏繞中掙脫出來;父親右側的次子已被蛇緊緊纏住,絕望地高高舉起他的右臂。那是三個由於苦痛而扭曲的身體,所有的肌肉運動都已達到了極限,甚至到了痙攣的地步,表達出在痛苦和反抗狀態下的力量和極度的緊張,讓人感覺到似乎痛苦流經了所有的肌肉、神經和血管,緊張而慘烈的氣氛瀰漫著整個作品。

雕刻家在作品的構圖上有著精心的安排,作品呈金字塔型,穩定而富於變化,三個人物的動作、姿態和表情相互呼應,層次分明,充分體現了扭曲和美的協調,顯示了當時的藝術家們非凡的構圖想像力。作品中人物刻劃非常逼真,表現了雕塑家對人體解剖學的精通和對自然的精確觀察,以及純熟的藝術表現力和雕塑技巧。這是一組忠實地再現自然並善於進行美的加工的典範之作,被譽為是古希臘最著名、最經典的雕塑傑作之一。

故事

希臘神話中特洛伊戰爭的故事講到,希臘人攻打特洛伊城十年,始終未獲成功,後來建造了一個大木馬,並假裝撤退,希臘將士卻暗藏於馬腹中。特洛伊人以為希臘人已走,就把木馬當作是獻給雅典娜的禮物搬入城中。晚上,希臘將士衝出木馬,毀滅了特洛伊城,這就是著名的木馬計。拉奧孔是當時阿波羅在特洛伊城的一個祭司,他曾警告特洛伊人不要將木馬引人城中。這觸怒了希臘的保護神雅典娜想要毀滅特洛伊城的意志,於是雅典娜派出了兩條巨蛇先將正在祭壇祭祀的拉奧孔的兩個兒子纏住,拉奧孔為救兒子也被雅典娜派的蛇所咬死,特洛伊人見拉奧孔死,以為是拉奧孔當初的警告觸怒了神靈,於是特洛伊人更加深信不疑地將木馬運進城裡,在進城之後特洛伊人還遭到了特洛伊預言家卡珊德拉的警告,但一切都被由希臘人奧德修斯所派去的間諜西農所編的謊話遮掩的天衣無縫,連當時特洛伊國王普利阿莫斯也深信不疑,接著就是士兵的慶祝,喝的迷醉,完全破除了戒備,夜裡在沖天的火光里古老的特洛伊帝國走向了毀滅。
拉奧孔之死一向是古羅馬文學家和雕塑家們喜愛的題材,這組群雕《拉奧孔》就是其中最為優秀的作品之一,作者是羅得島的雕塑家,阿格桑德羅斯(agesandros)和他的兒子波利多羅斯(polydoros)、阿塔諾多羅斯(athanodoros)。

文學《拉奧孔》

《拉奧孔》《拉奧孔》
《拉奧孔》德國啟蒙運動文學的傑出代表萊辛著。副題是《論詩與畫的界限》,今傳本二十九章,是全書的一部分。萊辛從比較“拉奧孔”這個題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詩中的不同的處理,論證了詩和造形藝術的區別和界限,闡述了各類藝術的共同規律性和特殊性,並批判了文克爾曼“高尚的簡樸和靜穆的偉大”的古典主義觀點。

萊辛認為,一切藝術皆是現實的再現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結果,這是藝術的共同規律。只是繪畫、雕刻以色彩、線條為媒介,訴諸視覺,其擅長的題材是並列於空間中的全部或部分“物體及其屬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於描繪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徵;詩以語言、聲音為媒介,訴諸聽覺,其擅長的題材是持續於時間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運動”,其特有的效果則是展示性格的變化與矛盾以及動作的過程。作者還討論了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刻和時間藝術的詩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補充。繪畫和雕刻可寓動於靜,選擇物體在其運動中最富於暗示性的一刻,使觀者想像這物體在過去和未來的狀態。詩可化靜為動,賦予物體的某一部分或屬性以生動如畫的感性形象。萊辛於是看到了文藝的共同要求,就是賦予描寫對象以生動的、豐富的具體形象。就各類藝術所表現的美學理想看,“表達物體美是繪畫的使命”,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詩則不然,它所摹仿的對象不限於美,醜、悲、喜、崇高與滑稽皆可入詩。

《拉奧孔》批判了文克爾曼古典主義觀點和其他一些從法國移植來的古典主義理論。歌德說:“這部著作把我們從一種可憐的觀看的領域裡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對後世影響深遠。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為什麼拉奧孔在雕刻里不哀號,而在詩里卻哀號?
第二章 美就是古代藝術家的法律;他們在表現痛苦中避免醜
第三章 造形藝術家為什麼要避免描繪激情頂點的頃刻?
第四章 為什麼詩不受上文所說的局限?
第五章 是否雕刻家們摹仿了詩人?
第六章 是否詩人摹仿了雕刻家?
第七章 是獨創性的摹仿還是抄襲?
第八章 詩與畫在塑造形象的方式上的分別
第九章 自由創作的雕刻與定為宗教用途的雕刻之間的區別
第十章 標誌的運用,在詩人手裡和在藝術家手裡不同
第十一章 詩與畫在構思與表達上的差別
第十二章 畫家怎樣處理可以眼見的和不可以眼見的人物和動作?
第十三章 詩中的畫不能產生畫中的畫,畫中的畫也不能產生詩中的畫
第十四章 能入畫與否不是判定詩的好壞的標準
第十五章 畫所處理的是物體(在空間中的)並列(靜態)
第十六章 荷馬所描繪的是持續的動作,他只用暗示的方式去描繪物體
第十七章 對各部分的描繪不能顯出詩的整體
第十八章 兩極端:阿喀琉斯的盾和伊尼阿斯的盾
第十九章 把荷馬所描寫的盾還原(再造)出來
第二十章 只有繪畫才能描寫物體美
第二十一章 詩人就美的效果來寫美
第二十二章 詩與畫的互動影響
第二十三章 詩人怎樣利用醜
第二十四章 醜作為繪畫的題材
第二十五章 可嫌厭的和可恐怖的
第二十六章 拉奧孔雕像群作於何時?
第二十七章 確定拉奧孔雕像群年代的其它證據
第二十八章 鮑格斯宮的格鬥士的雕像
第二十九章 溫克爾曼的《古代藝術史》里的幾點錯誤

附錄一

關於《拉奧孔》的萊辛遺稿(摘譯)
甲提綱A
乙提綱B(為續編擬的)
丙關於《拉奧孔》的筆記

附錄二

甲萊辛給尼柯萊的信,一七六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乙古人如何表現死神(節譯)

附錄三

維吉爾在《伊尼特》史詩中關於

拉奧孔的描寫
譯後記
插圖一、拉奧孔雕像群(扉頁)
二、阿波羅雕像(第二十二章)
三、安提弩斯雕像(第二十二章)
四、擲鐵餅者雕像(第二十八章)
五、鮑格斯宮的格鬥士的雕像(第二十八章)

油畫

名畫檔案

名稱:《拉奧孔》作者:埃爾·格列柯
創作時間:1610年
尺寸:142×193cm
類別:布面油畫
收藏:美國,華盛頓,國家藝術畫廊

畫家介紹

埃爾·格列柯(1541~1614),西班牙著名的幻想風格主義畫家。出生於希臘的克里特島,原名多米尼科·泰奧托科普利。最先在故鄉學習繪畫,後到義大利廣泛學習各派畫家的畫技。1577年來到西班牙,後來長期定居於托萊多。他的作品構圖奇特,布局多呈幻想結構,用色大膽、新奇,呈現出夢幻般的奇特效果。主要作品有《聖母子與聖馬丁》、《托萊多風景》、《脫掉基督的外衣》以及《拉奧孔》等。

名畫賞析

油畫《拉奧孔》油畫《拉奧孔》
《拉奧孔》是一幅表現手法奇特,打破了許多已成定式的繪畫規則的大膽創新之作。這幅畫也折射出了文藝復興的完美藝術巔峰過去之後,藝術家們對新的藝術表現手法的探索和嘗試。畫的內容取材於希臘神話故事《拉奧孔》。希臘人久攻不下特洛伊城,便想出了“木馬計”,把一些希臘士兵藏在大木馬肚子裡,留下木馬,然後佯裝撤退。特洛伊人看到希臘人撤離後,便想把木馬作為戰利品搬到城裡。這時,特洛伊城的祭司拉奧孔,提醒特洛伊人不要把木馬搬入城內,以免上當。這一舉動,觸犯了阿西娜和眾神,因為拉奧孔試圖破壞眾神要毀滅特洛伊城的計畫。於是,阿西娜派來兩條海蛇把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都活活纏死了。而特洛伊人由於沒有聽從拉奧爾的勸告,把木馬拉進了城,也遭遇了滅頂之災。畫面的悲劇氣氛相當濃烈,給人一種直觀的恐怖感和震撼人心的視角衝擊力。畫面左方的兩個人物身份不明,他們正在看著被毒蛇纏咬的拉奧孔父子三人,有人認為是阿西娜派來的使者。正在被兩條毒蛇肯咬的拉奧孔父子,由於極度的痛苦,身體扭曲得變了形,拉奧孔睜大了驚恐的眼睛,在做垂死掙扎。他頭頂的一個兒子已經被咬死在地。右邊的兒子正在與毒蛇搏鬥,可是也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他們的身後是岌岌可危的特洛伊城,一匹被畫成金黃色的馬正朝城的方向走去,表征著“木馬計”的得逞。畫家運用了自己最擅長的藝術表現手法:“扭曲、變現”和“富於表現力的色彩”。畫上的人物都被刻畫得特別瘦長、高大,仿佛被特意拉長了一樣,誇張的四肢和因痛苦而扭曲的表情,把人物臨死時的掙扎刻畫得驚心動魄。畫上綜合運用了多種色彩,人體都被塗成夢幻般的銀白色,黑色占據了畫面的大部分空間,天上被烏雲籠罩,前景的小山、石塊也是黑暗一片,把人物的銀白色襯托得刺眼、炫目。遠處的科洛伊城是金黃色的,與地平線相連的天空上是白色和藍色。魔幻般的色彩,把人仿佛帶進了一個幽靈的世界,也烘托出了一個恐怖、變形、神秘、混亂的無序的世界。也有人探討《拉奧孔》的主題暗示了畫家蘊藏在內心深處的危機感和人類悲劇的宿命感,正如畢卡索描述他的那樣“在他眼裡,這個世界正在崩潰,而他也在描繪這種崩潰”,“在他身上,無疑具有一些他那個時代,或是我們這個時代不曾認識的偉大的東西”。毫無疑問,在那個時代,埃爾·格列柯是極為獨特的。他在廣泛吸取前輩大師們繪畫技藝的基礎上,憑藉自己對繪畫藝術的獨特理解,通過變形的手法,富有表現力的色彩,幻想主義的風格,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完全神秘而又極具魔幻力量的世界。他的這種創作風格,對後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