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花槓

抬花槓

抬花槓,原名抬槓,是流傳在南宮市蘇村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據說系清朝鹹豐年間自山西洪洞縣傳來,曾盛極一時,遠近聞名。當地流傳有“抬槓上蘇村”的口語。蘇村有48抬槓,迄今猶存。

概況

抬花槓,原名抬槓,是流傳在南宮市蘇村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據說系清朝鹹豐年間自山西洪洞縣傳來,曾盛極一時,遠近聞名。當地流傳有“抬槓上蘇村”的口語。蘇村有48抬槓,迄今猶存。

內容

抬花槓用的道具槓桿長有丈余,系杉篙製成。外用條布纏繞,類似轎桿。槓??木製,大小如戲箱,由彈性竹弓作系,槓??兩頭各設敲板,抬動起來顫悠作響。槓分三種:一種為大槓,為槓之首領,上插白邊黑旗,操杠人為槓頭,統領整個槓隊;第二種為二槓,為槓隊之領路,上插黑邊白旗,操杠人為槓之領頭。其他為槓隊,共46人,按抽籤順序排列,旗幡五色繽紛,旗上多寫“油然作雲” 、“沛然下雨”等乞天求雨的言語。

..

抬槓活動,每逢旱年,時值夏曆六月乾旱不雨方才起槓。全村民眾戶戶磕頭禮拜男人差不多全部參加抬槓活動。活動有沿街轉香桌,廣場轉圍場,戲棚串柱等項目。每逢起槓,沿街掛彩,滿擺香桌,並懸掛笊籬、蒜辮等物。據說,笊籬是“撈雨沫”,掛蒜辮是“算變天”的意思,皆是祈得雨的象徵。抬槓者用極細小的步子,每逢一香桌便繞走二圈,動作十分穩沉,數十個抬槓,除槓 “蹦、蹦”響著整齊的擊板節奏外,空氣十分靜寂。

..

在轉圍場項目中,抬槓有著豐富多彩的穿插項目。如鳳凰展翅、孔雀戲梅、長蟲蛻皮、獅子滾繡球、龍取水、龍拿珠、剪子股、輪軋車、張飛闖帳、劉金定殺四門等不下20種。這些節目的排演,專派四五名老人充當嚮導,指揮擺布。這些節目的演出,打破了繞香桌的深重沉默的氣氛,成為一種活潑、開朗、朝氣蓬勃的火熱情節。串柱,是下雨後謝神用的表演項目,其節目有九龍盤柱、蜘蛛結網。鳳點梅花等,其風格華麗豐彩,表現了雨後農民的興奮愉快情感。
 此外,在求雨不成還有起大槓之說。起大槓時,戒律十分嚴厲,槓頭乘馬,橫眉立目,前有喝道,後有護衛,說捆就捆,說鎖就鎖,不許戴冠,不準敞懷,忌言諱語,百般清規戒律。表演中,增添擊架鼓。踢鐵鏈、起繃弦、鳳陽歌、小車舞等樂、歌、舞三結合的活動項目,表演情節和氣氛十分焦躁、悲壯,大有歉年呼號、呻吟和悲切之聲。

 

現在發展

抬花槓原是民間用以祈雨的一種迷信形式,50年代後期,南宮縣文化館對這一民間形式進行了整理改造。在整理中,採取了“三要三不要”的方法。要善於表現興奮鼓舞情緒的舞蹈動作,不要消極沉默的動作;要豐富多彩的表演節目,不要封建迷信的一切排場過節;要心情舒暢的情節,不要嚴厲約束人的清規戒律。由全是男人表演,改成男女混合表演,編了歌頌社會主義的歌詞,增加了比較活潑的碎步、小攢步、十字步等,加強了舞蹈性。通過整理改造,成為一種極富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形式。

歷史

抬槓活動,每逢旱年,時值夏曆六月乾旱不雨方才起槓。全村民眾戶戶磕頭禮拜,男人差不多全部參加抬槓活動。活動有沿街轉香桌,廣場轉圍場,戲棚串柱等項目。每逢起槓,沿街掛彩,滿擺香桌,並懸掛笊籬、蒜辮等物。據說,笊籬是“撈雨沫”,掛蒜辮是“算變天”的意思,皆是祈得雨的象徵。抬槓者用極細小的步子,每逢一香桌便繞走二圈,動作十分穩沉,數十個抬槓,除槓“蹦、蹦”響著整齊的擊板節奏外,空氣十分靜寂。 

在轉圍場項目中,抬槓有著豐富多彩的穿插項目。如鳳凰展翅、孔雀戲梅、長蟲蛻皮、獅子滾繡球、龍取水、龍拿珠、剪子股、輪軋車、張飛闖帳、劉金定殺四門等不下20種。這些節目的排演,專派四五名老人充當嚮導,指揮擺布。這些節目的演出,打破了繞香桌的深重沉默的氣氛,成為一種活潑、開朗、朝氣蓬勃的火熱情節。串柱,是下雨後謝神用的表演項目,其節目有九龍盤柱、蜘蛛結網。鳳點梅花等,其風格華麗豐彩,表現了雨後農民的興奮愉快情感。

此外,在求雨不成還有起大槓之說。起大槓時,戒律十分嚴厲,槓頭乘馬,橫眉立目,前有喝道,後有護衛,說捆就捆,說鎖就鎖,不許戴冠,不準敞懷,忌言諱語,百般清規戒律。表演中,增添擊架鼓。踢鐵鏈、起繃弦、鳳陽歌、小車舞等樂、歌、舞三結合的活動項目,表演情節和氣氛十分焦躁、悲壯,大有歉年呼號、呻吟和悲切之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