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普佑寺

承德普佑寺,建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坐北面南,布局呈長方形。平面布局打破了傳統的伽藍七堂的漢式手法,天王殿居中,前建佛堂,後又增添了凹形經樓,使其前後形成二層院落,布局十分嚴謹。殿內供奉的佛像,也與其它寺廟不同,有漢式的,也有藏式的。是外八廟中別具一格的廟宇。

建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這一年適逢乾隆皇帝50壽辰,其母皇太后70壽辰的喜慶之時。又值清軍出兵西北,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亂,這是繼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阿睦爾撒納叛亂後又一次取得平定叛亂的勝利,從而徹底結束了西北邊疆地區90年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面,給各族人民帶來了和平。
普佑寺是外八廟喇嘛的"經學院"(藏語稱扎倉)。學習內容分為顯宗、密宗、醫學、歷算四大部分。這裡不但培養外八廟的喇嘛,蒙古各部的喇嘛也選送到這裡學經。學經費用全部由清政府提供。當時,這裡不僅是喇嘛雲集研習佛教經典、理論的 經學院,也是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1964年,普佑寺因雷擊起火,大部分建築毀於火災,當時僅存山門及四座配殿。經過整修的普佑寺,己於1996年6月27日正式向遊人開放。
普佑寺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坐北面南,布局呈長方形。平面布局打破了傳統的"伽藍七堂"的 漢式手法,天王殿居中,前建佛堂,後又增添了凹形經樓,使其前後形成二層院落,布局十分嚴謹。殿內供奉的佛像,也與其它寺廟不同,有漢式的,也有藏式的。是外八廟中別具一格的廟宇。
山門:山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據歇山黃琉璃綠剪邊瓦頂,正中門楣上嵌有乾隆御書"普佑寺"石匾,取"廣蔭大千"之意。山門內供兩尊護法金剛(現已不存)。和其它寺廟不同的是,此寺沒有鐘鼓樓。
大方廣殿:山門正北是一座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單據廡殿項的佛殿,殿檐下懸有乾隆御書"大方廣殿"雲龍陡匾,大方廣殿,意思是佛相美妙莊嚴,仁德遍布全國。殿內正中的石須彌座上原供 有三尊金漆木雕佛像。兩側原供有藏傳佛教十祖師的泥塑像。
配殿:大方廣殿前東西兩側建有配殿各三間,東配殿內供有三尊密宗護法金剛,西配殿內供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佛像均為木雕,現僅存基座。
天王殿:大方廣殿往北是天王殿,天王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內供護世四天王、韋陀神將。天王殿兩側砌腰牆、辟門,將全寺分成前後兩進院。
法輪殿:主殿法輪殿建在後院中央。法輪殿即佛說法的大殿,其殿面闊、進深均為七間,周圍有迴廊,是一座重檐攢尖頂、覆黃琉璃瓦的方形大殿。殿正中木桅上懸掛乾隆皇帝御書"法輪殿"雲龍匾額,殿內正中木雕須彌座上供奉一尊銅釋迦牟尼像,是用達什達瓦部帶過來的固爾扎廟銅像碎片熔化後塑成的。可惜的是新中國建立前,軍閥湯玉麟盤距承德時,其兒子將銅像劫走偷運到瀋陽,後下落不明。此佛被劫後,寺內的大喇嘛不同意,經與督都交涉,將普陀宗乘之廟的銅佛請來一尊放在法輪殿內。
配殿:法輪殿前,東西各有配殿五間,東配殿原供有三尊佛像,正中為黃教祖師宗喀巴;西配殿原供有宗喀巴、一世達賴根敦珠巴、一世班禪凱珠結等三尊佛像。現在東西配殿展出了原羅漢堂五百羅漢中倖存下來的176尊羅漢。
經樓:法輪殿後為經樓,樓平面為 凹形,二層21間。下層原供勝樂王佛、大威德金剛等本尊佛像;上層為儲藏經書的地方,內有講經學方面的顯教教義,算盤學主 要是天文歷算,藥師學主要有《四部醫典》及火經學等經書,這上萬卷的經書後被大軍閥湯玉麟搶劫一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