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蒼山

扶蒼山

"光緒八年(1882)

扶蒼山位於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西北處,華泉鄉與光明鄉交界位置。向西北蜿蜒至桂陽縣數一數二高峰——紫頂山,向南經黃嶺至泗洲鄉。扶蒼山與子頂山交合處山勢匯聚沖北,直達衡陽常寧市。整個山勢雄渾異常,山體高大巍峨,海拔在1300米以上。山頂植被主要以草甸,地衣等苔蘚類植物為主,山腰谷地有大量松樹,鬱鬱蔥蔥,雖屢次歷經山火而不絕。山上怪石嶙峋,巨石奇絕。其中尤以頂部巨石--團山石和稍凹處的三重塔最為妙絕。頂部巨石高達約5米以上成不規則圓體。三重塔是以三塊重約數十噸的巨石天然疊合而成,底部小而上部大,巍巍欲墜,動人心魄。更奇妙的是這樣的疊石不只有一而有三,三三得九共九塊怪石疊成三列, 前兩列石頭相互依託,第三列則突兀凌空,懸而不掉,令人拍案叫絕。山頂依託團山石而建一寺廟,全寺由石頭構成,石頭磚,石頭牆,石頭瓦,石頭屋頂,構成一個富有天然意味的全石質建築。石屋裡面據說冬暖夏涼,有石神位和石碑,在某些石頭上可見當年捐贈扶修寺廟的人名。
至於山名成因說:據《同治直隸州志》卷二十一水道志記稱扶蒼山為州北界高山也。山東巡撫陳士杰在《重修扶蒼山寺碑記》中寫道:"府眺四周,獨此山昂首唳天,而諸峰如子孫環擁老母,山名扶蒼,蓋出於此"。因為這是至今唯一還能見到的一篇寫進史志記述扶蒼山的文字,大多持此說。另據當地傳說,山上的石獅、石虎、石廟是女媧補天遺下來的,用來扶濟蒼生的,因而求雨極靈,是全縣的求雨聖地,十分靈驗,是扶濟蒼生之山,得名扶蒼山。三是據《衡湘稽古錄》認為,古桂陽郡是西至蒼梧的蒼山之託,是蒼天在上的蒼穹之扶,實乃擎天之柱,因名扶蒼。陳士杰其人參見下面複製資料: .山東巡撫 陳士杰 陳士杰(1825-1893) 字雋丞。清桂陽州(今湖南桂陽縣)人。道光五年(1825)生。早歲讀書長沙嶽麓書院。二十九年以拔貢生選取戶部七品京官。鹹豐元年(1851〉丁父憂歸。翌年率團丁鎮壓縣內李明先、李觀龍起義。
鹹豐三年初,陳士杰入曾國藩衡州軍幕。時鮑超坐法當斬,王鑫違令受困孤城,他竭力進諫營救,使之得以解脫。四年三月,太平軍西征入湘,再占岳州、湘潭等地。他以湘潭為根本重地,應“悉兵”赴援。曾國藩采其議,湘潭一戰取勝。奉委以主事用。同年冬歸營,佐理糧台。是時湘軍己攻占武漢,準備進攻九江。因建議鞏固水師根據地,駐重兵於九江對岸小池口,未被採納,後小池口為太平軍所占,湘軍水師損失慘重。
稍後,桂陽州、郴州人民紛紛起事,陳士杰故里被焚。從漢口歸里,專辦團練,意圖恢復。鹹豐五年(1855)夏,何祿陳金剛起義軍攻占郴州一帶,聲勢浩大。他率團丁與王鑫部合攻,陷郴州等城鎮,殺死起義軍首領陳材陳良李石保等,升員外郎,棠戴花翎。此後被委負責南路防守重任,截留州賦充餉,改鄉團為營勇,號廣武軍。
鹹豐九年春,石達開部自贛入湘,至桂陽州,擬北上進攻衡州、長沙。陳士杰率廣武軍駐紮桂陽城北花園寨,阻扼石軍進路並使之受挫,石軍西走新田。他得擢知府。後又援藍山、嘉禾、寧遠,晉道員。
同治元年(1862),陳士杰以曾國藩奏薦,擢為江蘇按察使。他以家鄉不靖,上書辭卻。先後鎮壓何名彪、李復猷、羅亞誨等起義。四年,加布政使銜。後以鎮壓鮑超部譁變霆軍及收編原太平軍士兵,賜號剛勇巴圖魯。
同治十年(1871),陳士杰出任山東按察使,因母喪,於光緒元年(1875)始赴職。在任辨析疑獄,平反錯案。後因山東巡括文格被劾,牽連罷官。五年起復,署福建按察使,六年升山西布政使。七年擢浙江巡撫,在任增修鎮海、笠山港、定海、乍浦炮台。
光緒八年(1882),陳士杰轉任山東巡撫。時值巡撫丁寶楨之後,曹州、兗州一帶,以用人不當,治安可虞,民怨甚多。他在整治境內河患時,來往賓士,親自督工,節約費用,但疏於察弊,工程質量低劣,經常決口,引起魯人不滿。十二年夏,因病辭職,赴京另候簡用,鏇返桂陽。十九年春卒,年69歲。
陳士杰為桂陽當地數一數二的有名士大夫。其認為的名字來歷亦大為可信。
關於扶蒼山的文化底蘊
《全唐詩有唐末桂陽藉詩人劉昭禹就有《登扶蒼山》一詩:"盡日行方半,諸山直下看。白雲隨步起,危徑極天盤。瀑頂橋形小,溪邊店影寒。往來空太息,玄鬢改非難"。但由於年代久遠,字跡湮沒,遺蹟無處可尋。只有浙魯巡撫陳士杰的《重修扶蒼山寺碑記》。碑記記載:"曉升望日如箕大,赤珠浴水而出,上有古寺,舊雲神虎守門,履尾無傷,廟神金身,傳雲一夜飛至,水旱所禱,民事甚謹"。文中所說的古寺就不扶蒼寺。扶蒼寺不知建於何時,依託巨石的造化,一半山牆,一半是上部凸出的凌空巨石,下部是凹進的石穴,深造天成,有明嘉靖、萬曆時塑像石龕諸記。石壁中的一篇刻記寫道:"乾隆間有女尼偕徒來,擇廟左豎刻修其,驀化田三畝,道光中修其屺刻者,越十五年增蓋石瓦。鹹豐八年,七祠如善諸公恢廊祠宇,並增田若干畝供香火"。從有限的歷史資料可以看出,扶蒼山寺至少有600年以上的歷史,但是由於文革期間的"破四舊"寺廟被拆,神像、匾額和所有的文物喪失殆盡,剩下的只是斷碑殘碣。唯有岩上"扶蒼山"三個大字依稀可辯。在現代人的記憶中只有是扶蒼山南麓的塔林庵,該寺曾盛於明清,曾被稱為天下四十八名寺之一,1958年拆毀時有明朝主持楚堂和尚碑記和舍利。拆下來的磚瓦用來新建光明鄉政府辦公樓,俗稱十八間,磚瓦上有的還標註嘉靖十六年的字樣。
團山石 其上可見寺廟
如何最便捷的去扶蒼山:
(我相信這是大家都很關注的問題 。有此勝景一游豈不乃人生快事。本人因開門就見扶蒼山二十幾年,又有多次上扶蒼山的經歷。故斗膽寫出路線以點欲攬奇景者迷津)。 首先,您 必須明白去扶蒼山從華泉鄉去是最近的。如果 您從光明鄉去,那么恭喜您,您要多花3倍的努力才能登上去,而路途風景則完全沒有從華泉鄉上去的美。從桂陽縣城出發沿敖泉,歐陽海,泗洲線直接進到華泉鄉。
到了華泉鄉,一般旅客就會問路。問當地人可能有不同的去法。但我只要告訴您一條。您問:到方桿竹怎么去?(您用國語就行,當地人聽得懂,但您必須說清楚“方桿竹”三個字,只要你是在華泉就都知道方桿竹的 ,這您放心)
從華泉鄉政府所在地出發,沿向右的水泥路前進。如果您到達了陳家門口的 地方那么您的 路線是正確的,繼續前進。前面只有一條路過了陳家門口,您遇到岔路只要往左邊的就別走。直到遇到第一個往右的岔路口,果斷往右。繼續前進就到了方桿竹了 。如果您不放心 方桿竹怎么走,那么停下車問當地人吧。當地人很老實,猶如那巍峨的大山樣憨實。到了方桿竹,那么從方桿竹後面的小路上山就開始您的扶蒼山最便捷最雄美之旅了。(最好問當地方桿竹人怎么走。) 註: 方桿竹是一塊屋場,一個自然村。
美麗的風光
美麗風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