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綿粉蚧

扶桑綿粉蚧

扶桑綿粉蚧,屬半翅目、粉蚧科、綿粉蚧屬,成蟲、若蟲活體通常淡黃色至橘黃色。

分類和形態特徵

扶桑綿粉蚧屬半翅目、粉蚧科、綿粉蚧屬。完成一個世代需經過卵、若蟲、預蛹、蛹和成蟲五個蟲態。成蟲、若蟲活體通常淡黃色至橘黃色,背部有一系列的黑色斑,全背有微小剛毛分布,體表被白色臘質分泌物覆蓋。蟲體橢園形,雌成蟲長3.0-4.2mm,寬2.0-3.1mm。若蟲分三個齡期:一齡若蟲長710-730um,寬359-380um,二齡若蟲長0.75-1.1mm,寬0.36-0.65mm,三齡若蟲長1.02-1.73mm,寬0.82-1.00mm。預蛹和蛹非常小,預蛹總長1.35-1.38mm,腹部前端寬525-550um,蛹總長1.43-1.48mm,腹部前端寬475-500um。卵產在白色棉絮狀的卵囊里,剛產下的卵橘色,孵化前變粉紅色。

分布情況

該蟲原產北美,1991 年在美國發現危害棉花,隨後在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和巴西相繼有報導發現。我國2008年在廣州首次發現,2009年在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江西、湖南和浙江等8省(自治區)棉花上發現。目前全球分布情況為:
北美洲:墨西哥、美國;南美洲:古巴、牙買加、瓜地馬拉、多米尼加、厄瓜多、巴拿馬、巴西、智利、阿根廷;非洲:奈及利亞、貝寧、喀麥隆;澳洲:新喀里多尼亞;亞洲:巴基斯坦、印度、泰國、中國台灣。

主要寄主植物

據資料記載,扶桑綿粉蚧的寄主植物很多,已知的有57科149屬207種;其中以錦葵科、茄科、菊科、豆科為主,結合我區農田植被情況,本地適宜粉蚧寄生的植物品種有10科27種,具體為錦葵科中的棉花、木槿、苘麻;茄科中的番茄、茄子、辣椒、枸杞、龍葵;菊科中的蒼耳、飛蓬、苦蕒菜、鱧腸;葫蘆科中的南瓜、冬瓜、西瓜、苦瓜、絲瓜;鏇花科中的通菜(蕹菜)甘薯、牽牛;胡麻科中的芝麻;禾本科中的玉米、牛筋草、狗牙根;大戟科中的蓖麻、鐵莧菜;馬齒莧科中的馬齒莧;苑科中的野莧菜等。由此可見,我區從栽培作物到野生雜草都有適合扶桑綿粉蚧的寄主。

扶桑綿粉蚧生活史

扶桑綿粉蚧是多食性昆蟲,其生活周期為23-30天,成蟲體粉紅色,表面覆蓋白色蠟狀分泌物。生殖力強,雌成蟲可產500-600粒卵,每年可發生10-15代。在棉田,棉花植株是棉花粉蚧的最佳寄主,棉花的整個生長期都有粉蚧危害,且世代重疊,各蟲態並存,棉花收穫離田後,粉蚧轉移到田間其它寄主上活動。棉花粉蚧通過空氣氣流進行短距離擴散,也可藉助水、床土、人類、家畜和野生動物擴散,粉蚧以低齡若蟲或卵在土中、作物根、莖稈、樹皮縫隙中、雜草上越冬。

為害特性

扶桑綿粉蚧對棉花的為害特點有以下幾方面:一是以幼蟲和成蟲的口針刺吸棉株的葉、嫩莖、苞片和棉鈴的汁液,致使葉片萎蔫和嫩莖幹枯,植株生長矮小,棉桃過早脫落,嚴重時棉葉完全脫落,二是在棉花被粉蚧侵害部位如棉株頂尖、莖及枝稈上堆積白色蠟質物質。三是為害部位因粉蚧排泄的蜜露,引誘螞蟻的劇烈活動,滋生黑色黴菌,影響棉花光合作用,生長受抑制。四是粉蚧易轉移擴散,粉蚧通過風、水、螞蟻、人在田間的活動和被侵染材料的調運等其他人類活動進行傳播,使其迅速擴散到新地區,不斷擴大為害範圍。五是高溫低濕有利於扶桑綿粉蚧的迅速繁殖,增加危害程度。據調查,被棉花粉蚧為害後的棉花減產40%以上,部分田塊可能絕收。

防治技術

棉花粉蚧營孤雌生殖,雌性成蟲獨自產卵400-600個,這些卵在3-9天之內可長成幼齡粉蚧。幼齡粉蚧可到處爬行,成蟲有粉狀蠟質覆蓋物,藥液不易直接進入體內,抗藥性強;棉花拔除後,這些害蟲能在其他植物、棉花秸稈和儲存起來用作燃料的植物上生存,繁殖生活場所多樣性;粉蚧具有黏性,可以附著於農機具、動物、棉農和普通人身上,並隨著他們的移動而傳播。由於上述諸多特點,在防治上應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把粉蚧消滅在初入侵階段。
1、加強蟲情監察。 棉花種植後,要及時做好蟲情預測預報,及時發現,及早防治。
2、農業防治。及時剷除農田內外雜草;整地時消滅螞蟻群。
3、化學防治
(1)選擇對路藥劑品種: 主要藥劑品種有毒死蜱、吡蟲啉、丙溴磷、滅多威等。
(2)科學施藥: 棉花粉蚧寄主多,在對棉株進行噴藥的同時,對田間、溝邊路邊的其它植被也要同時噴藥防治。施藥方法:在扶桑綿粉蚧低齡若蟲高峰期,每畝用40%毒死蜱100-120毫升對水50-60公斤噴霧,噴霧時棉株要整株噴藥,上下正反噴灑周到。發生嚴重的地方要向土壤施藥,使藥劑能夠滲入到根部,以消滅地下種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