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華加

當時,學校只有3個教學班,6名教師,沒有校舍,只能通過租借校舍來保證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 可作為校長,為了學校,為了他所熱衷的民族教育事業,為了在學校里那一張張天真活潑的笑容,鞠躬盡瘁,嚴謹治學,他無怨無悔。 學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工作,青少年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

人物簡介

才華加,藏族,中共黨員,畢業於合作民族師專藏數學系,大學專科學歷,國小高級教師。現任甘肅省瑪曲縣第二寄宿制藏族國小校長,從踏上三尺講台至今,他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瑪曲民族教育事業和民族團結工作。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在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中忠實實踐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為人師表

欲給學生一滴水,老師先有一桶水,尤其是在當今知識日新月異的年代。從事教學工作以來,他潛心鑽研教育理論,苦練基本功;為更好地適應工作,他訂閱了大量的相關書籍資料,從網上認真學習、吸納別人的金點子,還積極參加省州縣組織的各種培訓學習活動。因為他明白:今天的學習就是為了明天的工作,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就是為了更好地乾好教育工作。才華加認為:“校長就是學校的主心骨,校長就是學生的楷模”。作為一校之長,他處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要求學生和教師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要求學生和教師遵守紀律,按時作息,不隨便曠課,他首先每天提前到校,檢查學生的早操和學習。不管天寒地凍,仍然和學生一起跑操。從不因私事請假、缺課。學生和教師也很少有遲到、曠課現象。在集體活動中,他總是身先士卒,在廣大師生中樹立了為人師表的良好形象。
縣第二寄宿制藏族國小成立於2006年3月。當時,學校只有3個教學班,6名教師,沒有校舍,只能通過租借校舍來保證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由於學校剛成立,經費更是難上加難,為了讓師生能夠安心教學,給牧民民眾有個滿意的交代,他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同時通過廣泛宣傳動員,取得了機關企事業單位、牧民民眾、廣大僧侶的大力支持,使得學校得到正常運轉。為了牧民孩子的將來,為了新生的學校不被激烈的競爭所“抹殺”。作為現實生活中的人,誰沒有家庭瑣事呢?面對80歲高齡且年邁多病的父親,結婚不久的妻子以及襁褓中的女兒,他顧大家,舍小家,三年當中,僅僅回過一次家去看望自己的親人,那還是在父親病危時的最後一次匆匆的告別。作為兒子他沒有盡孝,作為丈夫他愧對妻子,作為父親他愧對女兒。可作為校長,為了學校,為了他所熱衷的民族教育事業,為了在學校里那一張張天真活潑的笑容,鞠躬盡瘁,嚴謹治學,他無怨無悔

付諸真愛

愛是教育的基礎。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一般說來,愛學生不難,愛後進生就不易了。他認為:後進生也是我們的學生,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應該教育他們成為有用之才,面對後進生特別是言行習慣較為後進的學生,他從來不歧視和厭惡。專門組織和挑選了一批政治上可靠,懂藏漢雙語,善於抓思想政治教育和宣教工作的教師採取問卷調查、個別訪談、進牧村家訪等多種形式,深入開展了調研活動,在全面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主動給他們補課。面對這些學生,他首先用自己的愛心和真誠換取學生的信任和理解。他親近和了解他們,千方百計地接近他們。從早操、自習到班上的各種活動,他都和這些學生在一起。並且積極和學生家長取得聯繫或抽空開展家訪,動員家長配合學校共同開展對學生的教育工作。
2008年9月,瑪曲草原的冬天已悄然來臨,已開學兩周了,四年級(2)班的道吉才讓還沒報到,他從班主任和同學那裡得知:道吉才讓是個孤兒,父母雙親早已亡故,現由年邁的爺爺撫養,由於爺爺年高生病,無人照顧,道吉才讓只好放棄了學習的機會。為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他冒著風雪連夜騎車趕赴100多公里到采日瑪鄉。當他踏進道吉才讓家破爛不堪的帳篷時,被眼前的一幕所震驚,家中只有爺孫兩人,爺爺病重在床,10歲的道吉才讓守候在床前,帳篷中除了簡陋的鍋碗瓢盆外,真可謂是一貧如洗。由於家中沒有勞力,沒有經濟來源,爺孫兩人只能靠國家救助來度日,病了只能扛著。那一夜讓才華加度過了有生以來最難忘的不眠之夜。
第二天清晨,他決定:為了不讓道吉才讓輟學,他要帶爺孫兩人到縣上去,由他出面給爺孫租房治病、上學,並由在校的老師輪流照顧。當他把這種想法告訴老人時,爺孫二人淚流滿面,激動地說不出話來……
在他從教的十幾年中,幫助過好多學生,他的執著,他的博愛,他那為人師表的品行感染了無數個學生和同事,正是這種精神取得了牧民民眾的廣泛信賴。在他的帶領下,學校已由最初的3個班,150名學生,6名教師,在短短5年中發展成為有教學班27個,學生1500名,教師93名,教學設施齊全的正規化學校。

科學管理

在學校管理特別是教師管理中他始終堅持依法治教、從嚴治教,嚴格按照《教育法》、《教師法》、《師德規範》要求,規範教師得職業行為;建立學生、家長和社會參與的監督體系,將師德建設作為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結合去年全州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整頓整改活動,定期開展師德模範評選活動,發揮了模範教師的榜樣作用,營造了師德師風建設的良好氛圍。通過集中培訓、遠程培訓和校本培訓的有機結合,提高培訓,培養了一批具有現代教育理論素養、先進辦學思想、較強組織管理能力的學校管理者。
作為學校管理者,他表現出了不僅在政治上成熟,而且懂業務、會管理。為切實發揮學校管理中校長負責制,一是常常深入課堂、深入教學一線、深入教職工中間,認真傾聽廣大教職工、學生和民眾的呼聲,了解和掌握了他們的利益要求和願望。所以他的工作特點就是在掌握第一手資料後才做到有的放矢。二是積極參與教育教研活動,積極探索教育教學工作的新思路、教研教改的新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新舉措。三是充分發揮老、中、青教師相互學習、相互促進作用,通過傳、幫、帶等有效措施,使每位教師既看到自己的優缺點,並主動開展自修,又有效地消除了擺老資格,吃老資本,不思進取的思想,增進了同事之間,師生之間,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友誼和感情,為進一步開展工作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奠定了基礎。四是積極服從黨組織的領導,發揮學校群團組織的作用,通過工會、共青團、婦委會、學生會、少先隊等民眾組織,將廣大師生的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工作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支持學校各級組織開展工作,保證了教學、科研、學校管理等各項任務的圓滿完成;五是根據縣委、縣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總體要求,在學校內部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做到了職責清楚,責任到人。為了確保學校的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和校園安全穩定工作不出岔子,他提出:學校與教師,學校與各年級組,學校與各群團組織,教師與學生,學校與家長之間簽訂目標責任書,並提出領導包年級,教師包學生等一些列有效措施。使學校教學管理、教育質量等各項工作得到大幅提升,受得了上級主管部門和社會的一致好評。

以德治校

學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工作,青少年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直接領導者,他自始至終堅持“德育為首,育人為本,素質為重,創新為先”的辦學理念,牢固樹立“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的辦學方略,認真組織實施了“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和《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方案,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體教職員工的努力下,形成科學化、系統化、經常化的管理機制,並初步建立了德育工作四條網路:一是政教處、少先隊的系統化教育;二是校長、政治教研室、各年級組的常規教育;三是學生會、班委會的自治教育;四是班主任、家長委員會的社會教育。全方位的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活動育人、勞動育人等六個環節,將思想教育工作延伸到了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並通過校園廣播、板報櫥窗、標準條幅、印發資料、知識競賽、主題班會、圖片展覽,觀看影視錄像等形式,加大了愛國主義和法律法規知識方面的教育宣傳力度,營造了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圍,促進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健康、協調發展。

辛勤耕耘

不做賢相,即為良師。這是他在人生道路上擇業於民族教育事業的價值觀和追求目標。幾年來,在他的努力下,學校把管得住人、管得住事,能解決實際問題,作為建立教育教學長效機制和提升管理科學化和精細化程度的最終目標,並結合實際,圍繞學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維護學校穩定等三個方面,認真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先後共制定和修訂完善各類崗位職責50項,工作實施細則和各類條例11項,學校各項工作管理制度31項,包括維穩長效機制,以及責任追究制度。同時制定了9個方面的維穩責任書。這些規章制度細化到每一個班、甚至學校的每一個角落。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維穩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2008年12月,該校被甘南州教育局評為“全州教育系統安全文明示範學校”;2009年2月,被甘南州教育局評為“在學校管理暨師德教風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先進集體;2009年4月,被瑪曲縣委、縣政府評為全縣“平安學校”。
才華加同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敬業奉獻、執著追求的一片赤誠之心,贏得了上級部門和全縣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通過他的不懈努力和科學管理,學校教育教學成績突出,該校2007年9月,被甘南州委、政府評為“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同年,又被甘南州委、政府評為“教育系統先進集體”。2010年7月,該校取得了瑪曲縣以藏為主類學校三科合格率第一名、漢語文第一名的好成績。2011年7月,又取得了全縣以藏為主類學校三科合格率第一名、漢語文第一名、數學第一名、藏語文第二名的好成績。2011年4月,該校被甘南州人民政府評為“2010年度‘兩基”工作先進集體,並獎勵人民幣1萬元。廣大師生和社會上對才華加的評價概括起來一句話來:“視生如子,視校如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