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體擠切術

簡介

扁桃體擠切術具有器械簡便,僅需一把擠切刀和一塊壓舌板,即可手術,手術時間短等優點,惟要較熟練地掌握這一手術有一定的難度。手術前必需了解扁桃體的解剖及能熟練的掌握剝離法。否則貿然採用擠切法時,會帶來較多組織損傷,甚至扁桃體殘留等不良後果。

適應症

擠切法一般適用於扁桃體體積較大,突出而粘連少的扁桃體。

什麼情況下做手術

需要做扁桃體切除手術的情況:
(1)慢性扁桃體炎反覆發作;
(2)有扁桃體周圍膿腫病史者;
(3)扁桃體過度肥大,妨礙吞咽、呼吸者;
(4)風濕熱、腎炎、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等病人,懷疑扁桃體為病灶者;
(5)不明原因的長期低熱,而扁桃體又有慢性炎存在時;
(6)各種扁桃體良性腫瘤(若為惡性腫瘤,應慎重選擇病歷)。
扁桃體切除術可以顯著改善慢性扁桃體炎病人的生活質量,主要表現在手術前每年扁桃體要發作3-6次以上,每次發作要耽誤2周的學習或生活,還要套用抗生素,費用高昂。手術後這些情況明顯改善。因此,對於需要做扁桃體切除術的病人,還是應該聽從醫生的勸告,接受手術治療。
那么,作為耳鼻喉科醫生為什麼要切除扁桃體?肯定有以上一種或幾種情況存在,這些情況扁桃體、腺樣體非但已經沒有了作用,相反還有很大的危害,所以我們多數是在這種情況下才會討論是否要切除扁桃體,不會有任何一個負責任的醫生會隨意的讓您切除扁桃體,所以教條的認為幾歲以前不應切除,或過分強調扁、腺的免疫功能是個很大的誤區。其實每個耳鼻咽喉科醫生都是這樣的觀點:“能不切就不切,能晚切就晚切,但是如果必須切,則應該儘早切除”。
其次,扁桃體、腺樣體切除後兒童的免疫功能真的是下降了嗎?90年代以來,大量的國外、國內的臨床基礎研究表明,切除扁桃體後免疫功能在近期和遠期並無顯著差異,而對於長期反覆發作扁桃體炎的患兒,切除後,免疫指標反而增強。國外太多文獻已經指出兒童手術後1月內,其IgA、IgG、IgM均出現顯著下降,換句話說,此時的免疫功能下降了。但術後2個月後,IgA首先回升並逐漸恢復到術前水平。在術後6個月IgG、IgM也逐漸恢復。也就是說在手術後2個月,免疫功能下降並至谷底,以後逐漸回升,到術後6月已經基本達到術前水平。國內很多學者也研究了“童年切除扁桃體、腺樣體後到成年免疫功能的遠期變化”,其結論是除了扁桃體切除後咽腔變大,咽炎的發病率略有上升外,其餘各項免疫指標和對照組(即正常人)毫無差異,表明扁桃體、腺樣體的切除對人體以後的免疫沒有大的影響。國內還有學者進一步發現,對於反覆發作的急性扁桃體炎患兒,及時切除扁桃體,其術後的各項免疫指標反而比術前有很大的提高,說明在特定的情況下及時切除的必要性。
我們已經有了結論,即扁桃體、腺樣體切除後對兒童的免疫功能影響不大,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人體咽部有很多淋巴器官,包括扁桃體、腺樣體、咽側索、舌根扁桃體,咽部淋巴濾泡、咽鼓管扁桃體等等,他們在咽部呈環形排列---稱為內環,此外還有淋巴外環,均是人體的免疫器官,扁桃體、腺樣體只是其中的兩個器官,切除後,其他淋巴器官會迅速的代償增生,彌補失去的這兩個器官的作用,人體是有適應力的,所以在切除扁桃體後免疫功能的變化並不會大。
總結一下個人的觀點,正常的或生理性肥大的扁桃體、腺樣體不需要切除,這不需要討論;而扁桃體膿腫、扁桃體良性腫瘤、扁桃體角化症必須儘早切除,這也不必猶豫。而對於病理性肥大的扁桃體或病灶性扁桃體,應首先考慮保守治療,但若無效,應考慮及時手術,不能也不該把這個兒童常見的疾病病固化的對待。

手術器械

壓舌板、撐開式張口器、擠切刀()。

手術費用

衛生部統一規定的價格,手術費現在是1080,術前查體大約需要500左右,術前術後用藥也差不多這些錢。加上護理以及一些其他治療,一般不超過3000.這個手術算小手術,在哪個醫院做,風險基本一樣。

術前準備

手術前能先控制可能存在的急性炎症,使扁桃體炎症處於慢性靜止期,也就是常說的扁桃體無明顯充血。

麻醉

表面麻醉,局部噴以0.5%~1%丁卡因溶液或全身麻醉。

手術方法

1.取臥位或坐位,兒童取仰臥位,頭向後仰,肩下墊枕。由一助手抱持並固定頭部,另一助手固定肩胛及兩手足,術者立於患者左側,左手持壓舌板。右手持擠切刀。
2.成人及兒童一般不需張口器,不合作的兒童需用張口器,用壓舌板將右側舌面壓下,暴露右側扁桃體下極,將擠切刀的刀環自下極套入,沿扁桃體縱軸方向向上移,轉動擠切刀,使刀環的方向與縱軸平行,並將刀柄移向對側口角()。
3.置刀環於咽齶弓和扁桃體之間,並將其上抬,此時扁桃體已大部分套入刀環內,少部分位於舌齶弓之下,刀環之上,在舌齶弓處形成一個隆起的包()。
4.用左手拇指或示指將此隆起的包壓進刀環內,直至拇指或示指隔舌齶弓能捫及刀環邊緣()。注意不可將舌齶弓黏膜也壓進刀環,以免將其撕裂。
5.收緊刀刃,此時整個扁桃體應位於刀環的下面。扭轉刀柄,同時術者立即變動位置,自患者左側移向頭後。移動壓舌板將左側舌面壓下,暴露左側扁桃體下極,此時右手用力將扁桃體拉出切下()。迅速將刀環套入左側扁桃體下極,依上法切下左側扁桃體。讓病孩坐起,吐出血液。
6.檢查傷口 扁桃體摘出後,用壓舌板壓低舌背,檢查有無扁桃體殘留,活動性出血,周圍組織有無撕裂。如有扁桃體組織殘留,可用小號刀環再次切取,也可用活檢鉗咬除殘留扁桃體組織。

注意事項

扁桃體切除術雖屬耳鼻喉科最常作的手術之一,仍不可以輕視,稍不注意,會給病人帶來併發症或其他意外,故手術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事項:
1.局麻手術時要注意將麻藥注射於扁桃體包膜外,如此麻醉效果好,又易於剝離。手術過程中並需密切觀察病人,注意有無麻醉藥物的過敏現象。
2.剝離扁桃體上極時要注意,不可剝入扁桃體實質。因為一經進入扁桃體實質,容易出血,導致零星切取,極易遺留殘體,手術甚為困難。若發現已剝離入實質,則可從原切口處看清黏膜與扁桃體被膜之間的界限,重新開始剝離,剝離時要緊貼被膜,以避免損傷肌肉。
3.用圈套器摘除扁桃體時,以抓鉗將扁桃體抓牢,以防止扁桃體脫落,阻塞聲門,造成窒息。
4.扁桃體切除後,要仔細檢查扁桃體窩有無扁桃體殘留及出血。
5.全麻扁桃體切除術要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暢,以防止窒息。

術後處理

同扁桃體摘除術。偶有併發症處理如下:
1.出血 這是最常見的併發症,手術後24h內的出血屬原發性,往往因手術操作損傷較大,止血不徹底,扁桃體殘留等引起。術後第5~6d內出血屬繼發性,往往因局部白膜脫落,傷口感染等引起。止血時首先檢查傷口,了解出血的部位,清理傷口,取除血塊。若少量滲血,可用棉球或紗球浸蘸1‰腎上腺素,止血粉壓迫;活動性出血,則用止血鉗夾住後縫合結紮止血()。如扁桃體窩內感染,並有彌散性出血,單純壓迫不能止血,可用消毒的紗球填於窩內,隨後將舌齶弓和咽齶弓縫合數針,使紗球固定壓迫24小時以後拆線,取除紗球。但縫合必須牢緊,以免紗球脫落,阻塞聲門,造成意外。
2.傷口感染 扁桃體術後傷口感染是由於手術中消毒不嚴格,或扁桃體炎症未控制,全身抵抗力差等因素造成。表現為術後不生長白膜,或白膜長得不好,或表現為厚的灰色或灰綠色膜,局部充血明顯。應注意清潔口腔,適當選用抗生素類藥物,以控制感染。
3.心腎疾病 對未控制的風濕熱、心臟病、腎炎、關節炎的患者,手術可能導致心、腎等疾病急性發作,甚至可使扁桃體內的細菌進入血液,術後出現菌血症、敗血症、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因此,原有心臟病、腎炎、關節炎的病人,若施行扁桃體切除術,在手術時機的選擇方面應慎重對待,術前及術後應給予抗生素。
4.肺炎、肺膿腫、氣管支氣管異物 主要是手術過程中血液,分泌物或異物被吸入呼吸道所致,在全身麻醉下施行手術者比局部麻醉下施行手術者發生可能性大。手術過程中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咽部積存的血液及分泌物。注意異物遺留咽部可避免發生此併發症。
5.軟齶、懸雍垂水腫 此多為手術時牽扯或損傷,術後局部組織循環障礙所致,故手術時應操作輕柔。
6.咽部瘢痕、懸雍垂及舌齶弓損傷 多因手術中損傷較重而在咽部形成較廣泛的瘢痕。軟齶牽緊,懸雍垂消失,鼻咽腔關閉不全。故手術時應儘量少損傷扁桃體周圍組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