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漢朝來

我從漢朝來

《我從漢朝來》是紀錄頻道推出的大型原創紀錄片作品。該片以漢代重要的圖像史料和文化遺產“漢畫像石”作為核心線索,三年間尋訪百餘處歷史遺蹟,用影像復原了畫像石記述的歷史事件,宴飲、勞作、家庭生活等各類場景和人物形象,甚至再現了先民想像中的神仙世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我從漢朝來我從漢朝來
這是一部用全新視角講述中國故事的有情懷的人文紀錄片。該片以漢畫像石為主題線索,遍訪歷史遺蹟的同時,也追蹤著現代生活中的“漢”文化基因;透過鏡頭,完成了一次對國民精神資源和文化傳統的尋根之旅。
中國漢朝,是與羅馬帝國的強盛帝國。漢朝人把他們的故事鐫刻在石頭上,作為地下墓室內壁的石材,歷經劫波,一直留存到今天,就像一部漢代的歷史紀錄片。
漢畫是漢代的圖像史料,作為中國最重要的代表性文化遺產之一,它的價值和意義還未被世人充分認知,漢畫已成為中國形象塑造的未曾充分開發的重大資源。
迄今為止,中國人仍自稱漢人、寫漢字、說漢語、敬好漢,以漢為主要特徵的漢民族服(漢服)也以民間自發形式日益復甦,這些自漢朝以來的文化血脈從未間斷過,它的點點滴滴還存留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尋漢,也是尋找我們曾經的故事。我們從漢朝來,我們仍在朝著漢朝人前行的方向去。回望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當下,重做一流的自己。
我從漢朝來我從漢朝來
兩漢四百年里,中國人建立了在文化精神上的風華意氣與自信厚重,彰顯了那個時代國人昂揚向上的進取姿態。“漢”不只是一個朝代政權,也不只是血緣族群,它承前啟後,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文化秩序、精神底蘊。曾幾何時,這些準則與智慧被歷史的時間沖淡,堙沒在如今匆忙、瑣碎的日常生活中。也許我們已淡忘了它本來面貌,但這些精神與傳統卻依然傳承在我們的血脈之中,構成了中國人的深層本質。
《我從漢朝來》攝製組以漢畫像石為主題線索,在中國大地上拍攝了一百多處歷史遺蹟,以及鮮活的現實情境、人物故事。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變革也從未如此激烈,家是否還是維繫情感的根本?男人如何在家庭和社會中擔當責任?女性在戀愛和婚姻中應該持怎樣的態度?對孩子教育問題的焦慮,對生死的觀念,以及飯局為什麼是中國人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這些都將是我們這六集關注的話題。我們藉助漢代畫像石等材料,在中華大地上尋找漢文明留下的文化傳統與生存智慧。讓我們在傳統和變革中重新理解自己,校正前行的方向。
我從漢朝來我從漢朝來
紀錄片《我從漢朝來》講述歷史,試圖將歷史細節定格、放大,牽引歷史與現實的互動和思考。如《漢子的榮耀》一集中,曾用來顯示孔武有力的男子服制,征戰沙場的戎裝鎧甲,竟在千年後被幾位來自全國各地、經歷各異的愛好者成功“復活”。他們製作的對戰類網路遊戲,力圖真實還原漢朝真實細節。向漢致敬的同時,也是圓了自己的英雄夢想。看片會上,總導演徐歡表示:歷史總在變遷,也總會讓我們產生新的困惑。而傳統與現代的撞擊,能幫助每個人看到更遙遠的過去,和更清楚的未來。做此片的初衷也是希望理解古人了解自己。
《我從漢朝來》的另一看點,是探尋古今共通的情感體驗與生存處境。該片力求使觀眾在感受過去的同時,自然地思索今天,思考當下。在六集節目中,該片將探討:我們如何看待生死?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通過對漢畫像石圖像的解讀,我們得以獲知漢朝先民對這些問題給出的答案;而這些答案,正提供了一個審視當下社會的獨特角度。正如紀錄頻道總監魏斌所說:“《我從漢朝來》是在當下社會變革的現實情景中,用當代人的視角,審視遙遠的漢代社會與今天的相同和不同。打破了單純仿古、釋古,嘗試用今人視角來理解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來認識當代生活,真正做到了古今交融,古為今用。”

主創團隊

該片總導演由徐歡擔任,她曾推出《故宮》、《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故宮100》、《china·瓷》等多部兼具口碑與收視的歷史人文類紀錄片作品。其餘主創,均為紀錄片《故宮》、《頤和園》、《china·瓷》的核心團隊成員。

幕後製作

雄渾質樸,生機勃勃,是貫穿漢朝先民審美的主線,亦是後世所謂“漢風”。為此,創作組特意選取了來自秦漢的古老樂器“阮”作為原創音樂的主音色,由中國民族樂團阮演奏家馮滿天擔當作曲並演奏,風格化的配樂亦成為這部紀錄片的特質。注重視覺衝擊力,充分發揮影像之長,是《我從漢朝來》所強調的影像風格。紀實影像對現實人物的記錄細膩生動。對漢畫像石的解讀,視效團隊則特別選取了符合主題的視覺圖景來增強意境,並將情景再現、三維動畫的風格與之統一,力圖使觀眾身臨其境,領略“漢”的獨特美學。

分集簡介

第一集家的記憶

在山東嘉祥,有一座漢代家族祠堂,被看作可以與西斯廷教堂的壁畫和夏特爾大教堂雕塑相媲美的史詩性作品。這就是武梁祠。這裡留存至今最完整和最具代表性的漢畫像石,漢代人武梁又在其中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家族的烙印,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記憶力,通過對武梁祠的解讀和猜想,我們開啟一場不同地域、不同時間、不同文化背景的追尋之旅。

第二集漢子的榮耀

一場古今漢子跨越時空的對話就此展開;《荊軻刺秦》是漢畫像石里的經典故事。今天,燕趙大地還有一個村莊叫“荊軻”。現實生活已經讓村民們淡忘了故鄉的榮耀,他們不知道兩千多年前,荊軻所承載的“信義”光輝照進了無數漢代男子的內心,激勵了無數漢代青年行俠仗義,投筆從戎;
三個痴迷漢軍武備的年輕人,為研發一款單機遊戲,走入漢畫像石的世界。漢代《七力士圖》帶來的震撼,讓他們走進了那個崇武尚勇、雄強擴張的時代。
為了體驗漢家英雄氣和君子之風,成都兩位萌叔展開了他們的“鑄劍”行動。在漢畫像石《季子掛劍》故事的感召下,他們最終會打造出一把什麼樣的劍呢?

第三集活得像神仙

死亡是生命的終結嗎?如何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好好地活著?
在漢畫像石上,漢代人營造了一個自由浪漫的神仙世界。他們相信人死後會前往另一個世界,生命從而將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現代人則以身體為生命的物理介質,即將面對死亡的人捐獻器官,延續他人的生命。
漢代人把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認為可以通過修煉,導引身體的經絡,達到身體與自然的共鳴,最終擁有不死和永恆。這種修煉以強身健體的方式一直流傳至今。
循著漢畫像石的印記,我們一層層解開神秘的永生世界,探求我們終極的命運。

第四集女子為好

女性曼妙的身姿,被能工巧匠用最樸拙和最堅韌的方式,鐫刻入石。她們的故事也被劉向寫入《列女傳》。
從此,一個時代最柔美的女性形象得以不朽。
她們的身影,建構了我們對祖先的親切感知。芸芸眾生中的女子,她們由女兒成為女人成為母親,她們以各種姿態活著、犧牲著、愛戀著;她們痴迷她們決絕她們憤怒她們義無反顧。她們抗爭過、失敗過,但從未放棄過對愛和美好的追求。
火一般的熱情、水一樣的寬容、玉一般的堅忍……讓我們一起去探尋女子何為好。

第五集宴飲

漢代,農耕社會形態逐漸完善,直到今天,我們的飲食結構、我們對待食物的態度,還有隱藏在宴飲背後的人倫關係,都能從兩千年前的畫像石上,找到明顯的印記。
生活在四川漢井旁的一戶農家,兒子遠赴廣東打工,父母和孩子留守家中。他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農民,農耕與飲食,尋常的家宴與盛大的筵席,背後隱藏著對待自然、家庭和客人的態度。
漢畫像石上雕刻著漢代人的活色生香的飲食景觀,到農耕庖廚到佳釀宴樂,還有歷史上那場最著名的飯局——鴻門宴。這些石頭上的宴享故事與我們今天的飲食文化又有著怎樣的關聯呢?

第六集上漢朝一課

我從漢朝來我從漢朝來
公元前兩百年,如今甘肅省的一個小村莊還處在漢帝國的最前線。軍情如火,兒童也上了戰場。在白刃搏殺中,他們還在堅持看一部課本《急就章》。兩千年後的這個村子,成為了中國腹地,早已經沒有了烽火狼煙。但這裡的孩子還在讀那個時代的課本,練習中國武術。
但是他們也有成長的困境,父母遠走他鄉,村里十室九空,兒童和老人留在村里。
每個時代都有新的問題,漢朝的文化解決不了這些工業時代的難題,但卻能讓一個孤單寂寞的童年變得熠熠生輝。
大都市的孩子,成長在網遊、明星、比拼名校的環境,老師跟她們講漢朝的故事,他們卻懷疑古人是不是腦子壞掉了。父母擔心娛樂化的世界會讓孩子忘本,有的像古人那樣給孩子找了師父,有的則拋棄了北京這個高樓叢林,像漢朝人那樣回歸山水,把自然作為課堂。
實際上,漢朝人並不是萬能扳手,他們只能安慰我們,沒關係,每個時代都有問題。

幕後製作

看片會在京舉行

9月17日下午,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6集原創紀錄片《我從漢朝來》看片會在京舉行。來自文化界、史學界及眾多媒體的嘉賓齊聚,欣賞影片集萃,共同感受跨越時空的影像魅力和貫通古今的文化傳承。
以鮮活清晰的歷史敘述關照現實
說“漢語”、寫“漢字”、敬“好漢”,作為中國歷史承前啟後的關鍵時代,漢朝的榮光深植於國人歷史記憶,更成為破解中華文化基因的重要密碼。

獨特風格受專家好評

看片會上,來自文化界、史學界及眾多媒體的嘉賓共同觀看了《我從漢朝來》影片集萃,其貫通古今的創新題材及獨特風格獲得了在場專家的一致好評。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教授表示:“現在有穿越劇,穿越這個詞已經被用爛了,但《我從漢朝來》卻用紀錄片的形式,真正實現了古今融合。立意及形式都有新穎之處。”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動情地說:“這部紀錄片,能夠喚醒我們內心中深藏的感情,也讓我們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的生活方式,它是值得我們追慕和欣賞,甚至可以去實踐的。”

導演手記

我從漢朝來我從漢朝來
理解古人了解自己——《我從漢朝來》導演手記
歷史對於現實來講是超現實的存在。多年來創作歷史文化類紀錄片,我們總是希望從不同角度提供給觀眾一次觸碰歷史的可能。
這次,我們満懷信心上路,目的地漢朝。大家以為這次我們要從太史公那裡找些現成的典故,重現那個與羅馬帝國並肩存在的強盛王朝……如果我們這么乾,那無非是向帝王將相的歷史致敬,甚至是在借著各色狗血戲說的電視劇為紀錄片續命。這次的故事,是從一塊石頭的傳奇開始。
這塊石頭,叫漢畫像石,大多數人可能從沒聽過(我們的存在感至此已滿足一半)。漢朝人把自己的故事刻在石頭上,這些刻有畫像的石頭大部分是地下墓室內壁的石材,他們用這種方式記錄了自己的生活細節、生存狀態。時間被凝固在上面,一直留存到今天。就像一部漢代的紀錄片。
於是,我們帶著發現的狂喜投入到創作中,我們堅信,自己很有可能找到了一把開啟另一扇門的鑰匙,這些穿越了兩千年來到我們跟前的石頭畫像的背後,一定隱藏著不為人所知的秘密,一定會講述一個完全不同的漢朝。
然而,我們很快陷入了失望。刻在石頭上的,除了鴻門宴、死磕匈奴這些大家爛熟於心的典故,大多就是人們怎么祭祀祖先,怎么吃喝,怎么出門,孩子們怎么做遊戲,男人打拳,女人戀愛……瑣碎,平淡,為什麼我們要對這些東西感興趣?我們是不是在搬起畫像石砸自己的腳?
幾個月的糾結,我們幾乎放棄。某一天,我們中的一個頹在椅子上說:“漢朝人好像跟咱們現代人過日子的方式也差不多,實在沒啥可說的。”
我從漢朝來我從漢朝來
沒錯,如果一個漢朝人穿越回來,發現這些人自稱漢人、寫漢字、說漢語,會不會覺得很有趣?而且,這裡的男人也提倡英雄之氣,只不過英雄多了一種類型叫“小鮮肉”;這裡的女人也像卓文君那樣敢於追求愛情,只不過阻礙這份羅曼蒂克的力量發生了變化;這裡的人都把家族和先人看得很重,但時空的阻隔讓很多人只能把鄉愁放在心裡;這裡的人也依然重視孩子的教育,只不過奧數和英語代替了“禮樂射御書數”成為顯學;農民漸漸失去土地,飯局仍舊有著超越吃飯本身的意義,只不過摔杯為號的兇險變成了發朋友圈的忌憚。
我們本來希望在畫像石中發現歷史秩序的密碼、消逝已久的文化精神,以及被時間碾碎的智慧與準則,但最終,我們發現的,也許只是人的宿命。
宿命,意味著付出多少努力都無法改變的人生,意味著理性在造化面前的渺小,意味著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人的生命需求依然不變。
我們只能暫別畫像石,回到當下的生活,在歷史遺蹟中遊蕩,和人們談論他們看似難於理解的選擇,分享共同的喜怒哀樂。我們把自己想像成漢朝人去提問,也把受訪者想像成漢朝人去聆聽。有時我們會分不清自己的角色,以及身處的年代。我們改變了太多,但很多東西,卻從未改變。
凝望著一塊塊畫像石,似乎能聽到一個來自漢朝的聲音:我們曾在這裡,我們很好。漢朝人的精神基因,冰凍在我們的身體裡,隨時可以復甦調用。那么這次畫像石之旅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想法。如果能讓我們隔著兩千年的時空,找到曾有的風發意氣與恆久自信,能讓我們在匆忙、機械的平凡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能讓我們和父輩、孩子更加從容的展開對話,那么親近歷史,理解古人,便有了更多了解自己的可能。
《我從漢朝來》,期待和你的遇見。

播出信息

2015年10月1日—6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特別呈現》時段(每天20:00)(1―6集)
2015年10月7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節假日編排時段(10:34—15:55)(1―6集)
2015年11月22日—27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特別呈現》時段(每天20:00)(1―6集)
2016年5月14日—19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特別呈現》時段(每天20:00)(1―6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