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伏龍芝學軍事

我在伏龍芝學軍事

《我在伏龍芝學軍事》是由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郝智慧。

內容簡介

我在伏龍芝學軍事 我在伏龍芝學軍事

這是一位中國解放軍大校記述在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留學3 年的親身經歷及其感悟啟示、戰略思考的書。

20 世紀90 年代中期,中央軍委做出了選派優秀軍官到國外軍事院校學習深造的重大決策。1996 年9 月至1999 年6 月,作者與其他11 名校級軍官被派往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戰役戰術專業。

伏龍芝軍事學院與美國西點軍校、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法國聖西爾軍校統稱為世界四大軍事名校,但這幾所軍校的最大區別是伏龍芝軍事學院是培訓將校軍官的最高學府,其他幾所軍校多是培養連排級尉官的陸軍初級指揮學院。

本書以作者的親身留學經歷,以20餘萬字留學日記、80餘萬字課堂筆記為材料,對伏龍芝軍事學院對學員作戰思想與指揮能力進行的“魔鬼式”實戰化教學法、俄羅斯戰鬥民族的軍事傳統、戰略思維、民族性格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解讀。

這一留學經歷還加深了作者對俄羅斯社會轉型、戰略文化、戰爭歷史、中俄關係和解放軍建設改革、國家安全戰略等問題的認識思考,這些在書中都有精緻的論說。

編輯推薦

本書首次以作者的親身經歷向廣大讀者揭開了這所著名軍事院校的神秘面紗。伏龍芝軍事學院是享譽世界的著名軍事學院。它與美國西點軍校、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法國聖西爾軍校統稱為世界四大軍事名校,與其他三所相比,伏龍芝的不同,在於它是培訓將校軍官的學府,有著輝煌的校史和傑出的畢業生,他們一度決定了俄羅斯乃至世界軍事的發展走向。

1996 年9 月至1999 年6 月,作者與其他11 名校級軍官受中央軍委選派,到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戰役戰術專業。由此專注於國家安全戰略、軍事戰略、世界智庫和俄羅斯軍隊等問題20餘年,見解獨到而深刻。

本書得到著名軍事戰略專家 羅援、張召忠、彭光謙、陳舟、杜文龍、戴旭的一致盛情推薦!

本書以20餘萬字留學日記、80餘萬字課堂筆記為材料,對伏龍芝軍事學院對學員作戰思想與指揮能力進行的“魔鬼式”實戰化教學法、俄羅斯戰鬥民族的軍事傳統、戰略思維、民族性格、中俄關係、世界一流軍隊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解讀。

俄羅斯人是如何看待美國、德國與前蘇聯的/俄羅斯少將談車臣問題/容易走極端的俄羅斯人/決定俄羅斯命運的大決戰 /大國安全戰略異同/在新時代如何提升部隊戰鬥力/下一代戰爭……

專家評價

作者用20年時間寫成此書,實屬不易。祝賀《我在伏龍芝學軍事》一書出版,能讓讀者獲得新知和有益啟示。

----著名央視防務觀察主持人、國防大學教授、退役海軍少將 張召忠

書若其人,乃智慧之結晶。中國共產黨的軍事理論圖譜中傳承有蘇聯紅軍的基因,中國共產黨的許多高級將領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今天作者將智慧接續,理論弘發,成就此書,相信一定會碰撞出新的智慧之光。

----著名國家安全戰略專家、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退役陸軍少將 羅 援

《我在伏龍芝學軍事》一書,全面、詳盡、生動記述了中國軍事戰略學者留學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學習生活、文化衝擊、思想激盪、研究心得。文風樸實,語言雋永,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和無窮回味。作為同事、朋友和曾經的導師,我為他的成就進步而欣慰,相信讀者也能從中得出有益的啟迪。

----著名軍事戰略專家、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退役陸軍少將 彭光謙

伏龍芝軍事學院培育了以朱可夫為代表的數十位蘇軍元帥大將,也走出了以劉伯承為代表的一批解放軍高級將領,不愧為享譽世界的將帥搖籃。作為改革開放後解放軍首批軍事留學生,作者以在伏龍芝軍事學院的親身經歷,生動展示了俄羅斯民族的軍事傳統和戰略文化,並對未來解放軍的建設發展進行了有價值的戰略思考。

----歷次《中國國防白皮書》擬制專家組組長、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陸軍少將 陳 舟

秦始皇時代的軍人就認為:傷在背後是恥辱的。在中國軍隊從大到強的轉型中,作者給我們提供了伏龍芝版的珍貴視角,未來戰爭陌生格局下的“新勇敢”,或許就是我們尋求的正解。

----著名央視軍事評論專家、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陸軍大校 杜文龍

這是中國最權威軍事研究機構與俄羅斯最著名軍事學府的一次最新對視,儘管是通過個人完成的。作者以誠實的筆觸,記錄下20年前的一份真實觀感,生動而幽遠。轉型中的中國軍隊需要鏡鑒他山之石。本書的價值歷久彌新。

----著名軍事戰略專家、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所長、教授、空軍大校 戴 旭

作品目錄

第一篇 留學往事 //001

第一章 將帥的搖籃:走進伏龍芝軍事學院/003

踏上“新大陸”/ 003

“世上沒有救世主”/ 005

沒有圍牆的學府/ 008

開學第一天/ 011

輝煌的伏龍芝校史/ 012

傑出的伏龍芝畢業生/ 018

中國將領在伏龍芝/ 020

第二章 “外語是人生鬥爭的一種武器”/ 024

“外語高桿”也有灰心喪氣的時候/ 024

終生難忘的女外教/ 031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035

異國他鄉慶新年/ 042

第三章 “輪番轟炸”:當好一個指揮員太難了!/ 047

敲開軍事學習的大門/ 047

從疲於應付到遊刃有餘/ 054

不準說“大概”“也許”!/ 058

第四章 一條主線:學條令、用條令、按條令辦事/ 062

為什麼戰鬥條令是紅色封皮?/ 062

俄軍官兵的規矩意識/ 064

第五章 切身感受俄軍的保密制度:就是列寧也不能例外/ 067

革命導師列寧也曾被衛兵阻攔/ 067

丟失涉密材料可能被遣返!/ 069

第六章 “考試如過節”:別具一格的軍官培訓機制/ 073

治軍先治將,練兵先練將/ 073

考試也能充滿節日氣氛/ 079

“上刑場”一般的畢業考試/ 086

為中國軍人的榮耀而戰!/ 087

第七章 不到俄羅斯,不知道寒冷的滋味/ 092

超負荷運轉也要堅持下去/ 092

“如果你不想打仗,就要準備好打仗”/ 096

第八章 崇尚英雄的社會 莫大的人文關懷/ 101

軍官證猶如“特別通行證”/ 101

畢業典禮隆重而熱烈/ 104

短暫而溫馨的探親之行/ 106

第九章 “謎中之謎”:用常規思維無法理解的俄羅斯人/ 109

雙頭鷹一般的俄羅斯人/ 109

崇尚藝術的國度/ 111

強烈的民族優越感/ 114

第十章 俄羅斯人是如何看待美國、德國與前蘇聯的/ 116

有種感情叫愛恨交加/ 116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119

俄羅斯不相信眼淚/ 121

第十一章 震撼之旅:坐火車穿越歐亞大陸的六天五夜/ 124

震撼、綠色的神奇之旅/ 124

猶如綠色海洋的蒙古國/ 125

我們流連忘返在貝加爾湖畔/ 128

從西伯利亞到東歐大陸/ 134

第十二章 古戰場紀行:拿破崙曾兵敗於此/ 138

決定俄羅斯命運的大決戰/ 138

“俄羅斯士兵勇氣和膽量的永恆豐碑”/ 141

“博羅季諾”黑麵包/ 145

第十三章 拜謁“二戰”英雄城市:“我將會死去,但決不投降。”/ 147

莫斯科/ 147

聖彼得堡(列寧格勒)/ 160

伏爾加格勒(史達林格勒)/ 167

庫爾斯克/ 174

圖拉/ 185

斯摩棱斯克/ 189

明斯克/ 193

布列斯特/ 197

第二篇 戰略思考 //203

第十四章 以史為鑑:俄羅斯轉型的陣痛/ 205

切身感受俄羅斯轉型之痛/ 205

不可小覷的戰鬥民族/ 207

第十五章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209

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朋友/ 209

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軍隊/ 211

打牢機械化建設基礎,創新軍事教學和科研模式/ 215

突出院校地位,依法從嚴治軍/ 217

第十六章 打贏現代化戰爭,官兵分管分訓勢在必行/ 220

“兩眼一睜,忙到熄燈”的基層生活/ 220

在新時代如何提升部隊戰鬥力/ 222

官兵分管分訓是大勢所趨/ 228

第十七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非戰爭軍事行動的關鍵/ 233

俄羅斯少將談孫子“非戰”思想/ 233

非戰爭軍事行動在當代/ 237

遇非常之事,用非常之策/ 241

如何應對日益猖獗的恐怖主義威脅/ 249

第十八章 舊話重提:“向蘇聯軍隊學習”/ 254

以史為鑑,面向未來/ 254

從中俄首次“和平使命”聯合軍演說起/ 255

互信互惠 念舊企新/ 258

第十九章 頭腦風暴:“中國軍事智庫說”/ 260

跟蹤俄、美等大國智庫的戰略研究/ 260

世界著名智庫關注下的中國軍事議題/ 265

從香山論壇看“中國軍事智庫說”/ 266

第二十章 世界軍事發展新趨勢:“下一代戰爭”/ 272

從“2015里加會議”說起/ 272

21世紀世界軍事發展新趨勢/ 277

中國的防務政策與軍事戰略/ 288

“軍種戰略”概念需慎用/ 293

第二十一章 重返伏龍芝:國家安全戰略精要/ 297

二十年後重返莫斯科/ 297

俄羅斯的興衰沉浮與戰略特性/ 302

大國安全戰略異同/ 306

國家安全戰略是如何制定的/ 308

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理念/ 313

主要參考資料 //318

後 記//323

作者簡介

郝智慧 郝智慧

郝智慧,祖籍內蒙赤峰,出生於遼寧大連。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居住於北京海淀。主要研究國家安全戰略、軍事戰略、世界智庫和俄羅斯軍隊等問題,出版有《鄧小平軍事生涯》(專著) 、《和平之路:國民黨軍重大起義紀實》(合著) 、《戰略學》(合著)、《國家安全戰略學教程》(合著)和主編《新中國周邊大事紀實》 、2014年以來的年度《世界智庫戰略觀察報告》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