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只有一個地球》,是一本討論全球環境問題的著作。

簡介

《只有一個地球》的副標題是“對一個小行星的關懷和維護”,是一本討論全球環境問題的著作。該書是英國經濟學家B.沃德(B.Ward)和美國微生物學家R.杜博斯(R.Dubos)受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秘書長M.斯特朗(M.Strong)委託,為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供的背景材料,材料由40個國家提供,並在58個國家152名專家組成的通信顧問委員會協助下完成的。全書從整個地球的發展前景出發,從社會、經濟和政治的不同角度,評述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對不同國家產生的影響,呼籲各國人民重視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該書已經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對於推動各國環境保護工作有廣泛影響。本文章選入了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四單元的13課和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4單元的第1課。

正文

據有幸飛上太空的太空人介紹,他們在天際遨遊時遙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個晶瑩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個半徑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它只有這么大,不會再長大。
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拿礦物資源來說,它不是上帝的恩賜,而是經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的地質變化而形成的。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但是,如果不加節制地開採,必將加速地球上礦產資源的枯竭。
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做貢獻的。但是,因為人類隨意破壞自然資源,不顧後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使它們不能再生,還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有人會說,宇宙空間不是大得很嗎,那裡有數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資源枯竭的時候,我們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嗎?
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範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人類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後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
不錯,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構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這些構想即使實現了,也是遙遠的事情。再說,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
“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是太空人遨遊太空目睹地球時發出的感嘆。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如果地球上的各種資源都枯竭了,我們很難從別的地方得到補充。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讓地球更好地造福於我們的子孫後代吧!

課文解讀

1.課文簡說
“只有一個地球”,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提出的響亮口號,本文以此為題,採用科學小品文(文藝性說明文)的形式,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了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課文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先從太空人在太空遙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寫起,引出了對地球的介紹;接著從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制地開採或隨意毀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後用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證明,當地球資源枯竭時,人類目前無法移居到第二個適合的星球上;最後告訴讀者:人類應該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課文採用了列數字、舉例子等多種說明方法,科學地介紹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識,有力地說明了“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用詞嚴謹,表達生動,是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同時,課文多處採用比喻、擬人等手法,體現了科學小品文語言的生動形象性。全文融科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於一體,在介紹科學知識的同時,又能激發讀者的情感,啟迪讀者的思想。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內容,了解地球的有關知識,懂得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二是引導學生學習“聯繫實際,深入思考”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情感;三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用詞的準確,領悟文章的說明方法。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明白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難點是通過聯繫實際思考問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將保護地球的意識付諸行動。
2.詞句理解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這是作者對地球的讚美,突出了地球的可愛與美麗,體現了作者對地球的熱愛之情。句中將地球比作“母親”“搖籃”,說明了地球是人類及萬物生存繁衍的地方,簡單明了的講了地球與人類及萬物生存的密切聯繫。比喻的運用使句子在表達上通俗易懂又生動形象,讀起來極富感染力。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葉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見,人類的活動範圍是非常有限的。從而說明了地球對於人類而言是多么的珍貴,人類應該珍惜和保護地球。
③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作貢獻的。
“本來”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準確地點明了可再生資源已遭受破壞,強調了“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現在的不可再生性,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嚴謹性。結合前文“礦物資源”的闡述,再一次證實了自然資源的有限及面臨的危機,從而給讀者以警示、提醒。
④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範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
這句話引用了科學家的研究成果,“40萬億千米”直觀地表明了範圍之大,大到人類根本無法到達。“至少”一詞是強調了目前的研究成果還只限於這個範圍,“40萬億千米”以外的情況還不能確定,體現了說明的嚴謹性。同時,“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進一步說明了距離的遙遠,從而簡潔有力地證實:目前還找不到第二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易於理解,又讓人信服。
⑤“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這句話引用了太空人的感嘆,與前文照應,簡潔、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徵,突出了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說地球“可愛”,是因為地球無私地養育著人類,孕育著萬物。而“破碎”一詞,一般用來形容玻璃、瓷器之類的易碎品,在這裡可理解為因各種原因造成的對地球的傷害,如,文中提到的資源枯竭的危機。這樣表達不僅使句子生動形象,同時又能引起人類的警覺,突出了保護地球的緊迫性。
(2)對詞語的理解。
晶瑩:光亮而透明。文中指地球的外表光亮而透明。
資源: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的天然來源。
礦物:地殼中存在的自然化合物和少數自然元素,具有相對固定的化學成分和性質。大部分是固態的(如,鐵礦石),有的是液態的(如,自然汞)或氣態的(如,氦)。
恩賜:原指帝王給予賞賜,現泛指因憐憫而施捨。
濫用:胡亂或過度地使用。文中指胡亂或過度地使用化學品。
威脅:用威力逼迫、恫嚇,使人屈服。文中指自然資源被破壞及一系列的生態災難,會對人類的生存造成極大的危害,甚至最終使人類無法生存下去。
慷慨:慷(kāng)慨(kǎi)意思為充滿正氣,情緒激昂;不吝嗇。反義詞有吝嗇、近義詞為大方。例句為大海慷慨地給予人類豐富的水產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鹽。慷慨是一種給予,而且是一種不圖回報的給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