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官員微博自曝貪腐事件

成都官員微博自曝貪腐事件

從網友的截圖中看到,網友“李琢19961003”在微博的一句話介紹中自稱為成都計生委辦公室主任。 網友竟專為“李琢19961003”鑽研出一個人物關係表,不得不佩服網友的強大。 網友調侃該微博是現代的“官場現形記”,“內容實在,無論收錢、喝酒、寫匿名信舉報同事還是調戲領導,都不說假話空話,每一條原創都出乎真心,發乎真情。

微曝

2012年4月12日晚間,一個自稱為成都市計生委辦公室主任的微博因長時間記錄自身生活細節,爆料當地

網路截圖網路截圖
官員貪腐問題,引來眾多網友圍觀。據統計,該微博從2011年11月11日開通至今,共發布128條微博,其冬粉數量便從數百躥升到一萬多。
當日晚間,因為涉及多名官員貪腐問題,一個賬號為“李琢19961003”的微博迅速火爆網路。華聲論壇、天涯社區的網友更是從其微博中整理出詳細的“微博人物對照表”,稱其完全符合實際情況,這也進一步提高了網友的關注熱度。
從網友的截圖中看到,網友“李琢19961003”在微博的一句話介紹中自稱為成都計生委辦公室主任。在他的微博中,既有平日的工作感想,也有對官場黑暗一面的描述,包括官員收受紅包、保養二奶、不顧民生大搞形象工程等,涉及面十分廣泛。該網友在微博中甚至自曝收受禮金的的細節,“老子這個春節遭慘了,打幾場麻將把老子收的兩萬多禮金全部輸完了,還貼了幾千塊錢”,“幾個區縣才送這點,還沒有老子在巴中一個縣送得多”。目前還無法證實微博內容的真偽。

博摘

4月11日:網曝部委工作餐,中午一元;我們是兩元,財政補貼三十。
4月6日:整天假話空話套話大話,老子心裡太苦太累了,只有在這裡說點真話。
2月28日:學習十二五規劃陣仗大,區縣全部來了,幾百人。開車、吃飯、租會議室、講課費,好大一筆開銷。
2月27日:公會活動,貴州遵義,還去息烽,公款集體旅遊。
2月23日:明天又去金堂開會,又是吃又是拿,天天這樣最好,免寫材料。
1月18日:今天在西蜀舉行團拜會,也是個收禮會,老子收了幾千塊,下午打麻將夠了。

網議

網友竟專為“李琢19961003”鑽研出一個人物關係表,不得不佩服網友的強大。一個公務員的肺腑之言引來無數網友的圍觀,在於他說的句句都是心裡的大實話,這些內容揭秘了一個公務員的隱秘內心,又向公眾展示著一條條或明或暗的官場潛規則,讓圍觀者興奮異常。
網友調侃該微博是現代的“官場現形記”,“內容實在,無論收錢、喝酒、寫匿名信舉報同事還是調戲領導,都不說假話空話,每一條原創都出乎真心,發乎真情。”
對於現代“官場現形記”出現的原因,部分網友認為系當事人不懂得微博的公開性,將其當做了自身發泄的私密場所;但也有網友認為,這可能是他身邊政敵設定的圈套,因為從其火爆的時間來看,恰好是成都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召開前夕。

回應

4月13日,成都市委宣傳部網管辦工作人員表示,領導已了解到網上的輿情,已責令相關部門進一步調查核實。此前,事件當事人成都市計生委辦公室主任李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否認開過微博,稱自己“玩不來微博,手機也沒有上網”。
成都市計生委辦公室主任李琢的個人聲明
昨天晚上,得知有人冒用我的名義在新浪微博發表造謠誹謗的言論,並且被廣泛傳播,今天又有不少各地的媒體記者要來採訪我。我的電話從昨晚到現在一直沒有停過,有採訪的,有詢問的,有好奇的。現在,我一聽到電話聲響起就覺得莫名煩躁。在此,我作如下一次性聲明:
作為一個快50歲的中年人,我平時很少上網,也從未用手機上過網,更不會使用微博,所有網路上的誹謗言論都不是我李琢所為!編造這些謠言的人,還有正在網絡上不斷擴散的謠言,不管你們出於什麼樣的目的,現在已經給我的工作、生活、家人都造成很大的困擾和傷害。作為身處網路時代的一名普通人,我深深地感覺到了網路的威力,現在真的是身心俱疲。在這裡,我想呼籲廣大網友,希望大家一起抵制謠言,不要去傳播議論這些謠言,因為你們傳播一次就是對我和家人的一次傷害。我也想呼籲大家共同抵制這種利用網路捏造事實、惡意誹謗的行為,希望能夠淨化網路環境,嚴肅處理那些造謠誹謗的人,不要讓這些謠言在網路蔓延,給這個社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虛實

自稱為“成都計生委辦公室主任”的“李琢19961003”微博因發言內容涉及貪腐、公款吃喝等引發關注。
微博中的“官員”可能是假的,可微博所曝之事或現象,有很多可能並不是假的,更因為基本都是大家司空見慣甚至見怪不怪的情況,所以才引發共鳴。官場上,收受紅包的情況、包養二奶之事有沒有?不顧民生大搞形象工程等有沒有?這些情況,官場上都有。眾多網民較為一致的“唱和”,實質上是從一個側面證實著某些問題——官場腐敗,在某種程度上說,比較嚴重。
很多網友“公推”這條“曝腐敗微博”是現代版的“官場現形記”:“內容實在,無論收錢、喝酒、寫匿名信舉報同事還是調戲領導,都不說假話空話,每一條原創都出乎真心,發乎真情”。最重要的問題不是“作者”的虛與實,而是所曝內容在多大程度和範圍上具有真實性。
某個部門的某個官員腐敗,並不要緊;有人假冒官員,甚至“造謠誹謗”,也不要緊。要緊的是,本來虛構的東西,會被認為真實、實在。它透出的問題,一個是腐敗的泛濫,乃至成為官場的一種“生活方式”,成為社會常識;一個是民意面對腐敗問題的日益焦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