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坊古蹟考

成都城坊古蹟考

本書主要內容,分為五個部分:?一為《建置篇》,簡述秦設成都縣及後為縣與蜀郡治所。 ?二為《城垣篇》,敘述自張儀築城迄1949年成都城之變化。 對城外小城,如錦官城、車官城、赤塗城等,亦均兼論及之。

簡介:
作者: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
出版社: 成都時代出版社
出版年: 2006
頁數: 381
定價: 60
本書主要內容,分為五個部分:?
一為《建置篇》,簡述秦設成都縣及後為縣與蜀郡治所。蜀漢以降,先後為益州署及節度署所在。宋以後,成都縣與成都府並存。每遇分裂時代,又為割據者之京師。本篇亦簡述由成都縣分出之華陽、犀浦、靈泉等縣沿革。?
二為《城垣篇》,敘述自張儀築城迄1949年成都城之變化。對秦之大城、少城,晉平夷秦少城,隋擴築城垣,唐築羅城,五代築羊馬城及宋末清初兩次毀城與元、明、清三度重築城垣,均有考述。對城外小城,如錦官城、車官城、赤塗城等,亦均兼論及之。城內外市場及歷代衙署、宮殿,亦各有專章。?
三為《水道篇》,先略述開明辟河道,再依次敘述李冰開二江,唐代之解玉溪、金水河、清遠江、西濠及明御河;最後略述近代附郭水道。對古今橋樑,亦於此章中略加考證。?
四為《街坊篇》,本篇敘述街巷,不以行政區為綱,而系按大街分布狀況,分為中、東、北、西、南、外北、外西、外東、外南等區。每區分為若干線,一線之內,又以大者為主街,鄰主街者為支街或支巷。街皆記有方位、街名變革,祠宇、會館、有名商號等亦成所述之列。街巷長度可知者,均一一註明。對於各種口碑材料,則記於各有關街道之下。篇末並附有1983年頒布之街巷名稱表,供讀者參證。?
五為《雜考篇》,上半部考述成都的名勝古蹟,選題據《蜀中廣記·名勝記》所列而略有增省。考述時以武擔山、惠陵、合水尾、電訊大樓、正府街五處為判定其它勝跡方位之坐標點,並注意各種名勝古蹟在歷史上用原名易地重建者。如碧雞坊,唐、宋時各有一處;玉局觀,唐、宋、明、清,各在一處,均其例也。下半部簡述成都社會面貌,包括會館、宗祠、文化娛樂、風俗習慣等等。清末新政與民國時之學校、報刊、宗教等,亦均有簡要敘述。?
本書資料來源主要有三:
一為典籍(正史、方誌、類書、歷代詩文以及近人專著)。
二為出土文物以及各種銅鐵鑄器上鐫刻之各類文字。三為口碑材料。以上有關資料,本書均儘量蒐集採錄,對文獻中訛誤遺漏之處,亦略加辨正補充。口碑材料,為本書重要內容之一。這類材料,不見於史籍,極易散佚失傳,而其中往往有十分珍貴的史料,故選輯口碑材料較多,此亦為本書特點之一。?
本書附圖圖稿計分二類:1?根據志書摹繪者如明天啟《成都府志》中之《府治三衢九陌宮室圖》、清光緒時省城街道圖。2?秦至元代舊圖,早經亡佚,故只得根據考證所獲,繪製簡圖。如秦城、漢城、隋城、唐羅城、五代羊馬城、宋元羅城與子城、明清大城各圖暨歷代江流圖。?

文史研究館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 於1952年12月15日設立,是具有統戰性、榮譽性的省政府直接管理的正廳級事業文史研究機構,財政全額撥款。與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共設黨組、合署辦公。下設文史處。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積極開展文史研究、編史修志、著書立說、統戰聯誼和海內外文化交流活動,編輯出版了大量文史資料書籍,創作了大批書畫藝術作品,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張揚巴蜀文化精神,做出了積極貢獻,並創辦了《文史雜誌》刊物。

編寫歷程

《成都城坊古蹟考》從1959年就開始編寫,雖說1960年就完成了初稿,但定稿卻是在1984年,出版的時間已是1987年了。當初參與組稿與出版的袁庭棟老師見到修訂版後,應袁沙的要求,說起了一些往事,特別介紹了四川文史館的老館長劉孟伉前輩,以及初版的一些情況,便於我們的同仁了解更多有關本書的情況,好好宣揚,讓更多的讀者了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