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利用核算及其它有關資料,對成本水平與構成的變動情況,系統研究影響成本升降的各因素及其變動的原因,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的分析。它是成本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成本分析,有利於正確認識、掌握和運用成本變動的規律,實現降低成本的目標; 有助於進行成本控制,正確評價成本計畫完成情況,還可為制訂成本計畫、經營決策提供重要依據,指明成本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

基本信息

簡介

對全部產品成本計畫的完成情況進行總的評價,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在核算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深入分析,正確評價企業成本計畫的執行結果,提高企業和職工講求經濟效益的積極性。

第二,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正確地查明影響成本高低的各種因素及其原因,進一步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第三,尋求進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徑和方法。成本分析還可以結合企業生產經營條件的變化,正確選定適應新情況的最合適的成本水平。

意義

鉑略諮詢舉辦的成本分析實戰經驗研討會鉑略諮詢舉辦的成本分析實戰經驗研討會
鉑略諮詢Linked-F通過調研發現,有效的成本分析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功與否的基本要素。不完善的成本分析可導致單純的壓縮成本,從而使企業喪失活力。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成本分析與控制系統,能讓企業的管理者清楚地掌握公司的成本構架、盈利情況和決策的正確方向,成為企業內部決策的關鍵支持,從根本上改善企業成本狀況。鉑略諮詢認為,正確的成本分析對一家公司是否盈利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成本分析的不利,企業可能因為未將費用合理分攤至不同產品而導致定價失誤,從而長期陷入越賣越虧的怪圈

成本分析是根據成本資料對成本指標所進行的分析。也是鉑略諮詢Linked-F重點關注的企業財稅難點。其包括成本的事前、事中和事後三個方面。

成本的事前分析是指在成本未形成之前所進行的成本預測。進行事前成本分析,可使企業的成本控制有可靠的目標。

成本的事中分析是指對正在執行的成本計畫的結果所進行的分析。事中分析主要是為了進行成本控制,防止實際成本超過目標成本的範圍。

成本的事後控制是指對成本實際執行的結果所作的分析。事後分析主要是對成本執行的結果進行評價,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總結成本降低的經驗,以利於下一期的成本控制活動的開展。

任務

1、正確計算成本計畫的執行結果,計算產生的差異;

2、找出產生差異的原因;

3、正確對成本計畫的執行情況進行評價;

4、提出進一步降低成本的措施和方案。

原則

1、全面分析與重點分析相結合的原則;

2、專業分析與民眾分析相結合的原則;

3、縱向分析與橫向分析相結合的原則;

4、事後分析與事前、事中分析相結合的原則

方法

在進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選擇的技術方法(也稱數量分析方法)很多,企業應根據分析的目的,分析對象的特點,掌握的資料等情況確定應採用哪種方法進行成本分析。在實際工作中,通常採用的技術分析方法有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連環替代法)和相關分析法等三種。

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是根據實際成本指標與不同時期的指標進行對比,來揭示差異,分析差異產生原因的一種方法。在對比分析中,可採取實際指標與計畫指標對比,本期實際與上期(或上年同期,歷史最好水平)實際指標對比,本期實際指標與國內外同類型企業的先進指標對比等形式。通過對比分析,可一般地了解企業成本的升降情況及其發展趨勢,查明原因,找出差距,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在採用對比分析時,應注意本期實際指標與對比指標的可比性,以使比較的結果更能說明問題,揭示的差異才能符合實際。若不可比,則可能使分析的結果不準確,甚至可能得出與實際情況完全不同的相反的結論。在採用對比分析法時,可採取絕對數對比,增減差額對比或相對數對比等多種形式。

比較分析法按比較內容(比什麼)分為:

(1)比較會計要素的總量

(2)比較結構百分比

(3)比較財務比率

因素分析法

成本分析成本分析

因素分析法也叫連環替代法,是將某一綜合性指標分解為各個相互關聯的因素,通過測定這些因素對綜合性指標差異額的影響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採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將構成成本的各種因素進行分解,測定各個因素變動對成本計畫完成情況的影響程度,並據此對企業的成本計畫執行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進一步的改進措施。

採用因素分析法的程式

(1)將要分析的某項經濟指標分解為若干個因素的乘積。在分解時應注意經濟指標的組成因素應能夠反映形成該項指標差異的內在構成原因,否則,計算的結果就不準確。如材料費用指標可分解為產品產量,單位消耗量與單價的乘積。但它不能分解為生產該產品的天數,每天用料量與產品產量的乘積。因為這種構成方式不能全面反映產品材料費用的構成情況。

(2)計算經濟指標的實際數與基期數(如計畫數,上期數等),從而形成了兩個指標體系。這兩個指標的差額,即實際指標減基期指標的差額,就是所要分析的對象。各因素變動對所要分析的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影響合計數,應與該分析對象相等。

(3)確定各因素的替代順序。在確定經濟指標因素的組成時,其先後順序就是分析時的替代順序。在確定替代順序時,應從各個因素相互依存的關係出發,使分析的結果有助於分清經濟責任。替代的順序一般是先替代數量指標,後替代質量指標;先替代實物量指標,後替代貨幣量指標;先替代主要指標,後替代次要指標。

(4)計算替代指標。其方法是以基期數為基礎,用實際指標體系中的各個因素,逐步順序地替換。每次用實際數替換基數指標中的一個因素,就可以計算出一個指標。每次替換後,實際數保留下來,有幾個因素就替換幾次,就可以得出幾個指標。在替換時要注意替換順序,應採取連環的方式,不能間斷,否則,計算出來的各因素的影響程度之和,就不能與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異額(即分析對象)相等。

(5)計算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其方法是將每次替代所得到的結果與這一因素替代前的結果進行比較,其差額就是這一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

(6)將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影響程度的數額相加,應與該項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額(即分析對象)相等。

上述因素分析法的計算過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設某項經濟指標N是由A,B,C三個因素組成的。在分析時,若是用實際指標與計畫指標進行對比,則計畫指標與實際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計畫指標N0=A0×B0×C0

實際指標N1=A1×B1×C1

分析對象為N1-N0的差額。

採用因素分析法測定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程度時,各項計畫指標,實際指標及替代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計畫指標 N0=A0×B0×C0-----------(1)

第一次替代N2=A1×B0×C0-----------(2)

第二次替代N3=A1×B1×C0-----------(3)

實際指標 N1=A1×B1×C1-----------(4)

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數額按下式計算:

由於A因素變動的影響=(2)-(1)=N2-N0

由於B因素變動的影響=(3)-(2)=N3-N2

由於C因素變動的影響=(4)-(3)=N1-N3

將上述三個項目相加,即為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程度,它與分析對象應相等。

根據因素分析法的替代原則,材料費用三個因素的替代順序為產量,單耗,單價。各因素變動對甲產品材料費用實際比計畫降低8 000的測定結果如下:

計畫材料費用=250×48×9=108 000(元)-----(1)

第一次替代=200×48×9=86 400(元)------(2)

第二次替代=200×50×9=90 000(元)------(3)

實際材料費用=200×50×10=100 000(元)------(4)

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降低8 000元的影響程度如下:

由於產量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1)=86400-108000=-21600(元)

由於材料單耗變動對材料費的影響=(3)-(2)=90000-86400=3600(元)

由於材料單價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4)-(3)=100000-90000=10000(元)

三個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程度=-21600+3600+10000=-8000(元)

上述分析計算時,還可以採用另外一種簡化的形式,即差額計算法。差額計算法是利用各個因素的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額,直接計算各個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以上述經濟指標N為例,採用差額計算法時的計算公式如下:

由於A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A0)×B0×C0

由於B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B1-B0)×C0

由於C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B1×(C1-C0)

〖例3〗以例2材料費用的分析資料為基礎,採用差額計算法的結果如下:

由於產量增加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250)×48×9=-21600(元)

由於材料單耗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50-48)×9=3600(元)

由於材料單價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50×(10-9)=10000(元)

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1600+3600+10000=-8000(元)

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相同,但採用差額計算法顯然要比第一種方法簡化多了。

相關分析法

相關分析法是指在分析某個指標時,將與該指標相關但又不同的指標加以對比,分析其相互關係的一種方法。企業的經濟指標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繫的依存關係, 在這些指標體系中,一個指標發生了變化,受其影響的相關指標也會發生變化。如將利潤指標與產品銷售成本相比較,計算出成本利潤率指標,可以分析企業成本收益水平的高低。再如,產品產量的變化,會引起成本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利用相關分析法找出相關指標之間規律性的聯繫,從而為企業成本管理服務。

差額計算法

差額計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種簡化形式,它利用各個因素的目標值與實際值的差額來計算其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比率法

比率法是指用兩個以上的指標的比例進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先把對比分析的數值變成相對數,再觀察其相互之間的關係。常用的比率法有以下幾種。

● 相關比率法 由於項目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的,因而可以將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關的指標加以對比,求出比率,並以此來考察經營成果的好壞。例如:產值和工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的關係又是投入與產出的關係。在一般情況下,都希望以最少的工資支出完成最大的產值。因此,用產值工資率指標來考核人工費的支出水平,就很能說明問題。

● 構成比率法 又稱比重分析法或結構對比分析法。通過構成比率,可以考察成本總量的構成情況及各成本項目占成本總量的比重,同時也可看出量、本、利的比例關係(即預算成本、實際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比例關係),從而為尋求降低成本的途徑指明方向。

● 動態比率法 動態比率法,就是將同類指標不同時期的數值進行對比,求出比率,以分析該項指標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動態比率的計算,通常採用基期指數和環比指數兩種方法。

成本分析

全部商品分析

全部商品 產品成本計畫完成情況的分析, 可分別按產品別分析和按成本 項目分析。

1.按產品別分析

按產品別分析是指按每種產品的成本所進行的分析。在按產品別進行分析時,應計算如下幾個指標,即全部商品產品成本降低額和降低率, 可比產品成本和不可比產品成本降低額和降低率,每種產品成本的降低額和降低率。成本降低額和降低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成本降低額=按實際 產量計算的實際成本-按實際產量計算的 計畫成本

成本降低率=_________成本降低額__________________ ×100%

按實際產量計算的計畫成本

2.按成本項目分析

按成本項目分析是指將按成本項目反映的全部商品產品的實際 總成本與按成本項目反映的實際 產量計畫總成本相比較, 計算每個成本項目成本降低額和降低率對總成本的影響,其計算公式如下:

某成本項目實際成本比計畫成本降低額 = 該成本項目實際成本- 該成本項目按實際產量計算的計畫成本

某成本項目實際成本比計畫成本降低率 =該成本項目實際成本比計畫成本降低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該成本項目按實際產量計算的計畫成本

某成本項目降低額 該成本項目實際成本比計畫成本降低額

對 總成本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按實際產量計算的全部商品產品計畫成本

可比產品分析

所謂可比產品是指企業過去生產過並且有著完整的成本資料的產品。計算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的完成情況,可以檢查企業成本降低工作的成績,由於具有 可比性,因而,考核其降低情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比產品成本分析包括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的完成情況和變動的原因兩個方面。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分析所需各項指標的計算公式為:

可比產品成本 實際 上年實際 本年實際

實際降低額 = ∑ 產量×( 單位成本- 單位成本)

實際產量按上年實際單 實際產量按本年實際單

= 位 成本計算的 總成本- 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可比產品成本 計畫上年實際 本年計畫

計畫降低額 =∑ 產量×( 單位成本-單位成本)

=計畫產量按上年實際 計畫產量按本年計畫單

單位成本計算總成本- 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可比產品成本 可比產品成本實際降低額

實際降低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實際產量按上年實際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可比產品成本 可比產品成本計畫降低額

計畫降低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計畫產量按上年實際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分析對象: 降低額=可比產品成本實際降低額-可比產品成本計畫降低額

降低率=可比產品成本實際降低率-可比產品成本計畫降低率

各因素變動對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的影響, 主要有產品 單位成本,產品品種構成,產品產量等。

1.產品單位成本變動的影響

在計算可比產品成本 計畫降低額時, 是根據本年計畫 單位成本和上年實際單位成本進行比較計算的;可比產品成本實際降低額,則是根據本年實際單位成本和上年實際單位成本進行計算的。這樣,當本年實際 單位成本發生變動時,必然會引起可比產品成本降低額和降低率的變動。

2.產品品種構成變動的影響

品種構成是指各種產品數量在全部產品數量總和中所占的比重,由於各種產品的實物數量不能簡單相加,所以,在進行可比產品成本分析時,一般是用某產品的成本占全部產品成本的比重作為產品品種構成進行分析,其計算公式如下:

某產品的 產量×該產品上年( 計畫或實際) 單位成本

某產品的品種構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每種產品 產量×該產品上年(計畫或實際) 單位成本〗

當企業生產兩種以上產品時,若各種產品的實際產量與 計畫產量不是同比例地增減,則會引起品種構成的變動。在企業生產的多種產品中,每種產品成本降低幅度是不一樣的,有的還可能超支。若企業增加成本降低幅度大的產品的生產比重,或降低成本降低幅度小的產品的生產比重,則可比產品平均降低率和降低額就會比原來的提高。反之,成本降低率和降低額就會下降。所以,產品品種構成的變動,同時影響成本降低額和成本降低率。

3.產品產量變動的影響

在計算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時,是用可比產品的計畫 產量,分別乘上該產品上年實際 單位成本和計畫單位成本的差額計算的;實際完成情況則是根據可比產品實際產量分別乘上該產品上年實際單位成本與本年實際單位成本的差額計算的。從這一計算過程中可以看出,當產品的品種構成和 單位成本不變時,產品產量的變動會引起成本降低額發生同比例的變動,但不影響成本降低率的變動。所以,單純 產量的變動,僅影響成本降低額,不影響成本降低率的變動。

主要產品分析

對全部商品產品成本計畫完成情況進行總括分析後,還應對主要產品的 單位成本進行具體的分析,從而確定成本升降的原因,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產品 單位成本分析一般是先將產品單位成本的實際數與 計畫等指標進行比較,計算其差異額和差異率,然後,在此基礎上,分析各主要成本項目產生差異的原因。

1. 直接材料項目的分析

單位材料費用受材料消耗數量和材料價格兩個因素的影響,其計算公式如下:

單位產品材料費用=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材料單價

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影響的計算公式如下:

材料耗用量變動對

單位成本的影響 =∑[(材料實際單位耗用量-材料計畫單位耗用量)×材料計畫單價]

材料價格變動對

單位成本的影響=∑[(材料實際單價-材料計畫單價)×材料實際單位耗用量]

在紡織,冶金,化工等企業, 產品生產過程中使用多種 原材料,這時, 需根據產品的特點, 工藝規程的要求,將各種材料按一定的比例配料投入使用。每種材料消耗量占材料總消耗量的比例,稱為材料配比。在各種材料單價不同的情況下, 改變材料的配比,也會影響產品的 單位成本。這時,材料項目的分析,就受材料耗用量,價格和材料配比三個因素的影響。其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單位產品材料消耗總量 單位產品材料 單位產品材料 計畫配比的材料

變動對 單位成本的影響=(實際總耗用量- 計畫總消耗量)×平均計畫單價

材料配比變動對 實際配比的材 計畫配比的材 單位產品材料

單位成本的影響=(料平均計畫單價-料平均計畫單價) × 實際總消耗量

材料價格變動對 材料實 材料計 材料實際

單位成本的影響=∑[(際單價-劃單價)×單位耗用量]

計畫配比的材料 ∑(各種材料計畫消耗量×材料的計畫單價)

平均計畫單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計畫總消耗量

實際配比的材料 ∑(各種材料實際消耗量×材料的計畫單價)

平均計畫單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實際總消耗量

重要性

麥肯錫曾這樣評價中國企業:成本優勢的巨人卻是成本管理上的侏儒。其實,成本控制是一門花錢的藝術,如何將每一分錢花的恰到好處、將企業每一種資源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是企業在新的商業時代共同面臨的難題。在複雜多變的經營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加強成本控制來增強企業抗風險的能力,而傳統與狹義意義上的“開源節流”思想早已無法滿足現代企業的發展需求。

成本管控管理開始走上了前台,“開源節流”更多的與企業發展整體戰略融為一體,成本結構應與戰略相配合,使成本管理與企業目標真正實現“無縫對接”。在那些成功的企業中,有效地成本分析與控制是如何實現的?格蘭仕集團為何可以把成本做的低到無人能及?而百安居的節儉精細化哲學又能給予管理者們什麼樣的啟示?如何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成本分析與控制系統,如何讓管理者全面、清晰地掌握影響公司業績的核心環節,全面了解公司的成本構架、盈利情況,進而把握正確的決策方向,從根本上改善企業成本狀況,真正實現有效的成本控制。

核心點

了解現代成本的構成和其不同分類

深入解析成本管理系統的架構和不同層面之間的相互關係

掌握高效成本管理從預測、核算到分析考核的具體流程

加強成本控制內容和程式的鞏固

學習新穎的降低成本途徑

課程與學員企業自身情況相結合,找到自己的成本關鍵點

動機

企業中的現金定義是比較廣泛的,主要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企業持有一定量的現金,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的動機:

交易動機

是指公司為了滿足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各種支付需求,而保持的現金。這是企業持有現金的主要動機。公司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購買材料、支付工資、繳納稅金、到期債務、派發現金股利等必須要用現金支付。由於企業每天的現金收入和支出在時間和數量上,通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因此企業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餘額以應付頻繁支出是十分必要的。

預防動機

預防動機是指企業為了應付意外事件而必須保持一定數量的現金的需求。

投資動機

是指企業持有一定量現金以備滿足某種投機行為的現金需要。投機的動機,實際上可分為三類。如證券市場上購買股票就是典型的投機行為。還有市場上可能出現的良好的投資機會,如遇有廉價原材料或其他資產供應的機會,便可用手頭持有的現金大量購入。

成本組成

企業持有現金的成本通常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

持有成本

現金的持有成本,是指企業因保留一定現金餘額而增加的管理費及喪失的再投資收益。實際上, 現金持有成本包括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和 管理成本兩部分。機會成本是公司把一定的資金投放在現金資產上所付的代價,這個代價實際上就是放棄有更高報酬率的投資機會成本。現金管理成本是對企業置存的現金資產進行管理而支付的代價,包括建立、執行、監督、考核現金管理 內部控制制度的成本、編制執行現金預算的成本以及相應的安全裝置購買、維護成本等。

企業往往會因為持保留一定的 現金餘額而增加了 管理費用,同時也會喪失一定的再投資能力。

轉換成本

現金的轉換成本,是指企業用現金購入有價證券以及轉讓有價證券換取現金時付出的交易費用,即現金同有價證券之間相互轉換的成本,如委託買賣佣金、委託手續費、證券過戶費、實物交割手續費等。

短缺成本

現金的短缺成本,是指在 現金持有量不足而又無法及時通過有價證券變現加以補充而給企業造成的損失,包括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 現金的短缺成本與現金持有量呈反方向變動關係。 現金的短缺成本隨現金持有量的增加而下降,隨現金持有量的減少而上升,即與現金持有量負相關。

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是根據現金的有關成本,分析預測其 總成本最低時現金持有量的一種方法。

運用 成本分析模式確定最佳 現金持有量的步驟是:

(1)根據不同現金持有量測算並確定有關成本數值;

(2)按照不同現金持有量及其有關成本資料編制最佳現金持有量測算表;

(3)在測算表中找出總成本最低時的現金持有量,即最佳現金持有量。在這種模式下,最佳 現金持有量,就是持有現金而產生的機會成本與短缺成本之和最小時的現金持有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