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賢第七

《顏氏家訓》是我國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告誡子孫。《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闡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以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樸實風格,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作品介紹

作品簡介

慕賢篇是《顏氏家訓》里的第七篇。

《 顏氏家訓》是我國 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 顏之推的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告誡子孫。《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闡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與 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 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樸實風格,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作者簡介

顏之推原籍琅邪 臨沂(今山東省 臨沂市),世居 建康(今南京市),生於 士族官僚家庭,世傳《 周官》、《 左氏春秋》。他早傳家業,12歲時聽講 老莊之學,因“虛談非其所好,還習《 禮》、《 傳》”,生活上“好飲酒,多任縱, 不修邊幅。”他 博覽群書,為文辭情並茂,得梁湘東王賞識,19歲就被任為國左常侍。後投奔北齊,歷20年,官至 黃門侍郎。公元577年 ,北齊為北周所滅,他被征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代北周,他又於 隋文帝開皇年間,被召為學士,不久以疾終。依他自敘,“予一生而三化,備苶苦而蓼辛”。嘆息“三為亡國之人”。傳世著作有《顏氏家訓》和《還冤志》等。《顏氏家訓》共二十篇,是顏之推為了用 儒家思想教訓子孫,以保持自己家庭的傳統與地位,而寫出的一部系統完整的親職教育教科書。這是他一生關於 士大夫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在封建親職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後世稱此書為“ 家教規範”。

作品原文

第一段

【原文】

古人云:“ 千載一聖,猶旦暮也;五百年一賢,猶比癎①也。”言聖賢之難得,疏闊如此。儻遭不世明達君子②,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於亂世,長於戎馬, 流離播越,聞見已多;所值名賢,未嘗不 心醉魂迷③嚮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 熏漬 陶染④,言笑舉動,無心於學, 潛移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⑤, 較明易習者也?是以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⑥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 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墨子⑦悲於 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遊焉。孔子曰:“ 無友不如己者。”顏、閔⑧之徒,何可世得!但優於我,便足貴⑨之。

【注釋】

①比癎(xián):肩膀挨著肩膀。言其多。比,緊靠。癎,肩膀。

②儻:同“倘”。不世:世上所少有。

③ 心醉魂迷:形容仰慕之深。

④熏漬 陶染:熏炙、 漸漬、陶冶、濡染。

⑤ 操履:操守德行。藝能:技藝才能。

⑥ 芝蘭:本應作“芷蘭”,“芝”是借用字,“芷”和“蘭”都是有香味的草本植物。

⑦ 墨子(約前468—前376):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

⑧顏、閔:指 顏回和 閔損。他們都是孔子學生中的傑出人物。

⑨貴:崇尚,敬重。

【譯文】

古人說:“一千年出一位聖人,已經近得像從早到晚那么快了;五百年出一位賢人,已經密得像肩碰肩一樣了。”這是說聖人賢人稀少難得,已經到這種地步了。假如遇上世間少有的明達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呢?我出生在亂世,在 兵荒馬亂中長大,顛沛流離,所見所聞已經很多。遇上名流賢士,總是 心醉魂迷地嚮往仰慕人家。人在年輕時候,精神性情都還沒有定型,和那些情投意合的朋友朝夕相處,受到他們的熏漬 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雖然沒有存心去學,但是潛移默化之中,自然跟他們相似。何況操守德行和本領技能都是比較容易學到的東西呢?因此,與善人相處,就像進入滿是芝草蘭花的屋子中一樣,時間一長自己也變得芬芳起來;與惡人相處,就像進入滿是鮑魚的店鋪一樣,時間一長自己也變得腥臭起來。 墨子因看見人們染絲而感嘆,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君子與人交往一定要慎重。孔子說:“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像顏回、 閔損那樣的賢人,我們一生都難遇到!只要比我強的人,也就足以讓我敬重了。

第二段

【原文】

世人多蔽①, 貴耳賤目,重遙輕近。少長周鏇②,如有賢哲,每相狎侮,不加禮敬; 他鄉異縣,微借風聲③, 延頸企踵④,甚於饑渴。校其長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魯人謂孔子為 東家丘⑤,昔虞國宮之奇⑥,少長於君,君狎之,不納其諫,以至亡國,不可不留心也。

【注釋】

①蔽:蒙蔽。此處引申為不通達的識見,即偏見。

②少長:從小長到大。周鏇:本指舊時行禮時進退揖讓的動作,此處引申為交往。

③借:憑藉,依靠。風聲:名聲。

④延:引“伸”。企踵:踮起腳後跟。

⑤ 東家丘:丘是孔子的名,孔子是魯國人,因為住在東邊,所以當地隨便叫他“東家丘”。並無敬意。

⑥虞國:周文王時建立的諸侯國。姬姓。開國君主是古公癏父之子 虞仲的後代。 宮之奇:春秋時虞國大夫。晉向虞國借道攻虢, 宮之奇以“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勸諫,見虞君仍不聽,遂率族奔曹國。三個月後,晉滅虢,虞亦被滅。

【譯文】

常人多有一種偏見:對傳聞的東西很感興趣,對 親眼所見的東西則很輕視;對遠處的事物很感興趣,對近處的事物卻不放在心上。從小一起長大的人,如有誰是賢能之士,人們也往往對他輕慢侮弄,而不是以禮相待;而處在遠方異土的人,憑著 那么點名聲,就能令大家伸長脖子、踮起腳跟去朝思暮盼,那種心情好像比饑渴還難以忍受。他們繞有興致地評說人家的優劣,不厭其煩地講究人家的得失,好像那裡的人不會如此似的。因此,魯國的人稱孔子為“ 東家丘”。先前,虞國的 宮之奇年齡稍長於國君,國君就很輕視他,反而不能採納他的意見,以致亡了國,這個教訓不能不牢記在心。

第三段

【原文】

用其言,棄其身,古人所恥。凡有一言一行,取於人者,皆顯稱①之,不可竊人之美,以為己力;雖輕雖賤者,必歸功焉。竊人之財,刑辟之所處;竊人之美,鬼神之所責。

【注釋】

①稱:聲言,表明。

【譯文】

採用了某人的意見卻又拋棄了這個人,這種行為被古人認為是可恥的。凡採納一個建議、辦理一件事情,這就是得到別人的幫助,應該表明,不該竊取他人成果,當成自己的功勞。即使是地位低下的人,也必須要肯定他的功勞。竊取別人的錢財,會遭到刑罰的處置;竊取別人的成果,會遭到鬼神的譴責。

第四段

【原文】

梁孝元前在荊州,有 丁覘①者,洪亭民耳,頗善屬文,殊工草隸;孝元書記②,一皆使之。軍府輕賤,多未之重,恥令子弟以為楷法③,時云:“丁君十紙,不敵王褒數字。”吾雅④愛其手跡,常所寶持。孝元嘗遣典簽惠編送文章示蕭祭酒,祭酒問云:“君王比賜書翰⑤,及寫詩筆,殊為 佳手,姓名為誰?那得都無聲問⑥?”編以實答。子云嘆曰:“此人後生無比,遂不為世所稱,亦是奇事。”於是聞者稍復刮目。稍仕至尚書儀曹郎⑦,末為晉安王侍讀,隨王東下。及西台陷歿⑧,簡牘 湮散,丁亦尋卒於揚州⑨;前所輕者,後思一紙,不可得矣。

【注釋】

① 丁覘:南朝梁洪亭人。善著文,工草隸,與 智永齊名,世稱 丁真永草。官至尚書儀曹郎。

②書記:指文書抄寫。

③ 楷法:學習書法的楷模。

④雅:甚,非常。

⑤比:近來。書翰:書信。

⑥聲問:聲譽,名聲。

⑦尚書儀曹郎:官名。梁朝尚書省設郎二十三人,儀曹郎是其中之一,職務掌管吉凶禮制。

⑧西台陷歿:台是台省,南北朝時稱中央政府為台省。因梁元帝在江陵稱帝,江陵在西,故稱西台。元帝承聖三年(554),西魏攻陷江陵,殺元帝,即這裡所說的“西台陷歿”。

⑨揚州:指揚州治所建康,即在今南京市。

【譯文】

梁孝元帝以前在荊州時,他那裡有一位叫 丁覘的人,是洪亭人氏,非常愛好寫文章,特別擅長草書和隸書;孝元帝的文書抄寫,全都交給他去乾。軍府中那些地位低下的人,大多數小瞧他,恥於讓自己的子弟去臨習他的書法,當時比較流行的話是:“丁君寫上十張紙,抵不上王褒幾個字。”我十分喜愛他的墨跡,經常把它們珍藏起來。孝元帝曾經派典簽惠編送文章給祭酒蕭子云看,蕭子云就問惠編:“君王最近寫有書信給我,還有他的詩歌文章,書法特別漂亮,那書寫者實在是一個罕見的高手,他 姓甚名誰?怎么會一點名聲都沒有呢?”惠編據實回答了。蕭子云感嘆道:“沒有哪個後生能與他相比,竟然沒有得到世人所稱道,也算是奇事一樁。”從此,聽說此事的人才稍稍注意他。 丁覘後來漸漸升任到尚書儀曹郎的位置,最後任晉安王侍讀,隨晉安王東下。等到江陵陷落的時候,那些文書信札一起散失了, 丁覘沒多久也在揚州逝世。過去輕視他的人,後來再想得到他的一紙墨跡也是不可能了。

第五段

【原文】

齊文宣帝①即位數年,便沉湎縱恣②,略無綱紀③;尚能委政尚書令楊遵彥④,內外清謐⑤,朝野晏如⑥,各得其所,物無異議,終天保⑦之朝。遵彥後為孝昭⑧所戮,刑政⑨於是衰矣。 斛律 明月⑩,齊朝 折衝之臣,無罪被誅,將士解體,周人始有吞齊之志,關中至今譽之。此人用兵,豈止萬夫之望而已哉!國之存亡,系其生死。

【注釋】

①文宣帝:即北齊的建立者高洋(529—559),字子建,渤海癐(位於今河北 景縣)人。公元550—559年在位。即位後改定律令,修建長城。後以功業自矜,嗜酒昏狂,以yín亂(版 權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網)殘暴著稱於世。

②沉湎:也作“湛沔”。多指嗜酒無度。縱恣:放縱恣肆,想怎么乾就怎么乾。

③綱紀:法紀。

④尚書令:尚書省長官,直接對君主負責總攬一切政令的首腦。楊遵彥:名癑,字遵彥。北齊大臣,官至尚書令。文宣帝委政後,總攝機衡,百度修敕,舊時人言“主旨於上,政清於下”。

⑤謐(mì):安寧。

⑥ 晏如:平靜。

⑦ 天保:北齊文宣帝年號,公元550—559年。

⑧孝昭:北齊孝昭帝高演,字延安。文宣帝同母之弟。

⑨刑政:刑律政令。

⑩ 斛律 明月:即 斛律光(515—572),字 明月,北齊朔州(今山西朔縣)人。高車族。長期從事對北周的戰爭。任左丞相。為後齊主所疑忌,被殺。

折衝:使敵戰車後撤,即擊退敵軍。

解體:肢體解散。比喻人心叛離。

關中:地理上的習慣用語,有時專指今陝西 關中盆地,有時也包括陝北、隴西。當時是北周的主要根據地。

萬夫之望:意謂萬人之所瞻望,即眾望所歸。

【譯文】

齊朝文宣帝即位幾年以後,便沉湎酒色,放縱恣肆,一點不顧及法紀。但他尚能將政事交給尚書令楊遵彥處理,所以朝廷內外,清靜安寧,各種事務都能夠得到妥善安排,大家都沒有什麼意見,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天保之朝結束。楊遵彥後來被孝昭帝殺害,國家的刑律政令從那以後就衰敗了。 斛律明月是齊朝安邦卻敵的重臣,無罪被殺,軍隊將士因此而 人心渙散,周國才產生了吞併齊國的欲望,關中一帶人民一直到現在對他仍稱讚不已。這個人用兵,豈止是千萬人希望之所歸而已啊!他的生死,維繫著國家的存亡。

第六段

【原文】

張延雋之為晉州行台左丞①, 匡維主將②,鎮撫疆場,儲積器用,愛活黎民, 隱若敵國矣③。群小不得行志,同力遷④之;既代之後,公私擾亂, 周師一舉,此鎮先平。齊亡之跡,啟於是矣。

【注釋】

① 晉州:州名。北魏建義元年(528)改唐州置。治所位於白馬城(當今山西臨汾市)。行台:在地方代表朝廷行尚書省事的機構。

② 匡維主將:輔助支持主將。匡,幫助。維,維護。

③隱:威重貌。敵國:與國相匹敵。

④遷:貶謫,調離。

【譯文】

張延雋任晉州行台左丞時,輔助主將,鎮守安撫疆界,儲藏聚集物資,愛護救助百姓,其威嚴莊重仿佛可與一國相匹敵。那些卑鄙小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就聯合起來貶放逐謫他。取代了他之後,晉州一片混亂, 周國軍隊一起兵晉,州城就先被平定。齊國敗亡的跡象,就從此開始了。

作品評析

《慕賢》篇,即闡述作者仰慕賢才的篇章。作者認為一個人在年少的時候,應該多接觸有德行的君子,在潛移默化之中,自己的性情會得到很好的陶冶,自己也會變得有德行。對於那些有德有才的人,平時一定要對他們尊敬,並且努力向他們學習。對古代的賢人如此,對身邊德才兼備的人也要如此

後世影響

《慕賢篇》出自《顏之推·顏氏家訓·第七篇》

《顏氏家訓》成書於隋文帝滅 陳國以後,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別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心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制第二十。

《顏氏家訓》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特別是 宋代以後,影響更大。宋代朱熹之 《國小》,清代陳宏謀之《養正遺規》,都曾取材於《顏氏家訓》。不唯朱陳二人,唐代以後出現的數十種家訓,莫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顏氏家訓》的影響,所以,王三聘說。“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從《顏氏家訓》之多次重刻,雖歷千餘年而不佚,更可見其影響深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