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士不遇賦

(23)伸:伸述,表白。 (38)原:探原,推究。 (41)推:以,憑藉。

陶淵明集卷之五賦辭——感士不遇賦並序
[說明]這篇賦約作於晉宋易代之後,為陶淵明晚年的作品。士,這裡指有才華、有抱負而不被重用的善良正直之人。賦,是一種半文半詩的文學體裁、講究文采與韻節。 這篇賦的主旨,是抨擊當時社會政治的腐朽與道德風尚的敗壞。正直善良而有才華之士,本懷大濟蒼生之志,但在虛偽、黑暗的社會中,不是被埋沒就是遭到毀謗讒害,往往使他們進退兩難,慷慨悲憤。陶淵明以其豐富的社會閱歷與切身體驗,對世俗社會早已領悟甚深,所以他“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決心保持高尚的道德與純樸的節操而遠離塵俗之網。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賦》(1),司馬子長又為之(2)。余嘗於三餘之日(3),講習之暇,讀其文,慨然惆悵。夫履信思順(4),生人之善行(5),抱朴守靜(6),君子之篤素(7)。自真風告逝(8),大偽斯興(9),閭閻懈廉退之節(10),市朝驅易進之心(11)。懷正志道之土(12),或潛玉於當年(13);潔己清操之人,或沒世以徒勤(14)。故夷皓有“安歸”之嘆(15),三閭發“已矣”之哀。(16)悲夫(17)!寓形百年(18),而瞬息己盡(19),立行之難(20),而一城莫賞(21)。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22),屢伸而不能己者也(23).夫導達意氣(24),其惟文乎(25)?撫卷躊躇(26),遂感而賦之(27)。
咨大塊之受氣,何斯人之獨靈(28)!稟神志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29)。或擊壤以自歡,或大濟於蒼生(30);靡潛躍之非分,常傲然以稱情(31)。世流浪而遂祖,物群分以相形(32)。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33)。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34)。山嶷嶷而懷影,川汪汪而藏聲(35)。望軒唐而永嘆,甘貧賤以辭榮(36)。淳源舊汩長分,美惡作以異途(37)。原百行之攸貴,莫為善之可娛(38).奉上天之成命,師聖人之遺書(39)。發忠孝於君親,生信義於鄉閭(40)。推誠心而獲顯,不矯然祈譽(41)。嗟乎(42)!雷同毀異,物惡其上(43);妙算者謂迷,直道者雲妄(44)。坦至公而無猜,卒蒙恥以受謗(45)。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46)!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47)。獨抵修以自勤,豈三省之或廢(48);庶進德以及時,時既至而不惠(49)。無愛生之晤言,念張季之終蔽(50);憨馮史於郎署,賴魏守以納計(51)。雖僅然於必知,亦苦心而曠歲(52)。審夫市之無虎,眩三夫之獻說(53)。悼賈傅之秀朗,纖遠轡於促界(54)。悲董相之淵致,屢乘危而幸濟(55)。感哲人之無偶,淚淋浪以灑袂(56)。承前王之清海,曰天道之無親(57);澄得一以作鑒,恆輔善而佑仁(58)。夷投老以長飢,回早夭而又貧(59);傷請車以備槨,悲茹蔽而殞身(60);雖好學與行義,何死生之苦辛(61)!疑報德之若茲,懼斯言之虛陳(62)。何曠世之無才,罕無路之不澀(63)。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64)。廣結髮以從政,不愧賞於萬邑(65);屈雄志於戚豎,競尺土之莫及(66);留誠信於身後,動眾人之悲泣(67)。商盡規以拯弊,言始順而患入(68)。奚良辰之易傾,胡害勝其乃急(69)!蒼旻遐緬,人事無已(70);有感有昧,疇測其理(71)!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72)。既軒冕之非榮,豈組袍之為恥(73)?誠謬會取拙,且欣然而歸止(74)。擁孤襟以畢歲,謝良價於朝市(75)。 
[注釋](1)董仲舒: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著有《春秋繁露》等書。他所作的《士不遇賦》,收在《古文苑》中。 (2)司馬子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所著《史記》為不朽之作。又為之:又作過一篇《悲士不遇賦》。其殘文見《藝文類聚》卷三十。 (3)三餘之日:指閒暇之時。三國時魏人董遇常教學生利用“三餘”的時間讀書,謂“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見(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裴松之注。
(4)夫:發語詞。履信:遵守信義。思順:不忘忠孝。《左傳·隱公三年》:“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周易·繫辭上》:“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5)生人:猶生民。人,人類。善行:良好的品行,即美德。
(6)抱朴:胸懷淳樸.不失本真。(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守靜:保持內心的平靜,不為外物所撓。
(7)篤(dǔ賭)素:猶篤志。志向專一不變。《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後漢書·張衡傳》:“必施厥素爾。”註:“素,志也。”
(8)真風:自然淳樸的風尚。告逝:消失。
(9)大偽斯興:虛偽之風盛行。斯:乃。
(10)閭閻:里巷的門,借指平民。懈:懈怠。廉退之節:廉潔謙讓的節操與禮節。
(11)市朝:指官場,朝廷。驅:馳驅競逐。易進:僥倖升官,指靠投機取巧往上爬。
(12)懷正:胸懷正直。志道:有志於治世之道。
(13)潛玉:藏玉,指有德才而隱居不仕。當年:正當有力之年,指壯年。
(14)沒世:終生,一世。徒勤:徒勞,空忙。
(15)夷皓:指伯夷、叔齊和商山四皓。“安歸”之嘆: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曾作歌曰:“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史記·伯夷叔齊列傳》)商山四皓隱居時作歌曰:“唐虞世遠,吾將安歸?”(皇甫謐《高士傳》)安歸:歸往何處。即無歸處。
(16)三閭:指屈原。屈原曾任三閭大夫之職。“己矣”之哀:屈原《離騷》結尾說:“已矣哉!國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已矣:算了吧。即無可奈何之意。
(17)夫(fú扶):表感嘆語氣。
(18)寓形:寄身。寓:寄,寄託。形:身形,形體。
(19)瞬息:一轉眼一呼吸之間,謂時間短促。盡:指生命結束。
(20)立行:指建立功業。
(21)一城莫賞:得不到賜爵封地。
(22)染翰:浸濕毛筆,指寫作。
(23)伸:伸述,表白。已:止。
(24)導達意氣:抒發性情意志。其:語助詞,表示推測,猶“大概”。
(25)惟:只有。
(26)卷:書卷。指董仲舒和司馬遷的《士不遇賦》。躊躇:原指猶豫不定,這裡指反覆思考。(27)遂:於是。感:有所感觸。賦:抒寫,用作動詞。
(28)咨(zī資):嗟嘆聲。大塊:大自然。受氣:意思是稟承天地自然之氣而萬物生。王充《論衡,自然》:“天地合氣,萬物自生。”斯:此,這。獨靈:最靈智,最尊貴、傑出。《禮記·禮運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許慎《說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陶淵明《形影神·形贈影》:“謂人最靈智。”這兩句是說,承天地自然之氣而萬物生,為什麼唯獨人最為靈智呢?
(29)稟:承受。藏照:懷揣光明,即擁有智力。秉:持,具有。三五:三才五常的省略。三才:指天、地、人。《周易·繫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五常: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所說常行不變的五項道德標準。垂名:留名。垂:流傳下去。
(30)擊壤:古代的一種遊戲,這裡指隱居。晉代皇甫謐《高士傳》:“壤父者,堯時人也。帝堯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餘而擊壤於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哉?’”宋代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七引《藝經》云:“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尺四寸,闊三寸,其形如履。將戲,先側一壤於地,遠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擊之,中者為上。”濟:救助。蒼生:指黎民,百姓。
(31)靡:無。潛:潛藏,指隱居。躍:顯達,指出仕做官。非分:不合本分。傲然:高傲自足的樣子。稱情:符合心意。這兩句是說,無論隱居還是做官,都隨順自然,各安本分,人們高傲自足。無拘無束。
(32)流浪:漂蕩不定,這裡指運行變化,猶“流轉”。徂(cú):往,過去。物:這裡指人。群分:指分為善惡不同的人群。相形:各自區別,互為對應。
(33)密網裁:捕魚的網織得很密。宏羅制:捕鳥的網羅張得很大。這兩句比喻統治者的專制制度和好佞之徒陷害忠良的陰謀詭計。
(34)達人:通達有見識的人。善覺:善於觀察形勢,容易覺悟。逃祿:逃避爵祿,指不做官。
(35)嶷嶷(nì逆):高峻的樣子。影:指隱士的身影。汪汪:水面寬廣的樣子。聲:指隱士的聲音。這兩句是說,達人隱居于山水之間。
(36)軒唐:指軒轅與唐堯,相傳為上古治世之君。永嘆:長嘆。辭榮:辭去榮華富貴。
(37)淳源:清澈的水源。這裡比喻淳樸的道德風尚。汩(gǔ古):水流動的樣子。長分:指水源流到遠處就分支了。美惡:美善與邪惡。作:出現,產生。
(38)原:探原,推究。百行:各種行為。攸貴:所貴。莫為善:莫若行善。(39)奉:遵奉,奉行。成命:既定的命令。這裡指命運的安排或自然的規律。師:師法,效法。(40)發:顯現,指行為表現。生:這裡有“樹立”的意思。鄉閭:鄉里。(41)推:以,憑藉。顯:顯達。矯然:虛偽做作。祈譽:祈求榮譽。
(42)嗟乎:感嘆之聲。
(43)雷同:人云亦云;相同。《禮記·曲禮上》:“毋剿說,毋雷同。”鄭玄註:“雷之發生,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己,不當然也。”《楚辭·九辯》:“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毀譽之昧昧!”毀異:誹謗異己,即抵毀不同於己見之人。物惡(wù務)其上:世人憎恨那些才能超過自己的人。物:指人。《晉書·袁宏傳》:“物惡其上,世不容哲。”
(44)妙算者:能預見先機之人。謂迷:被認為是糊塗。雲妄:被說成是狂妄。(45)坦:坦誠,坦蕩。至公:最公正無私。無猜:對人沒有猜忌。卒:最終,結果。以:因。(46)瓊(qiong窮):美玉,比喻貞潔。蘭:蘭草,比喻芳香。亮:明白,了解。(47)炎帝帝魁之世:指傳說中上古太平的時代。炎帝即神農氏,帝魁為黃帝子孫,皆為上古治世之君。張衡《東京賦》:“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
(48)祗(zhī支):恭敬。三省(xǐng醒):每天多次自我反省。《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9)庶:希望。進德以及時:修治德行,等待施展抱負的機會。不惠:不順利。(50)愛生:指愛盎(《史記》作袁盎,此本《漢書》),字絲。漢文帝時任中郎將。晤言:當面說話。指愛盎向漢文帝當面推薦張釋之。(事見《漢書·愛盎列傳》)張季:名釋之,字季。據《漢書·張釋之列傳》載,張釋之擔任騎郎(管理宮廷馬匹的小官),十年不得提升,經愛盎向漢文帝當面推薦,文帝任釋之為謁者僕射(當皇帝掌管傳達的長官),後任廷尉,處事多得當。蔽:指被埋沒。(51)愍(mìn敏):哀憐,憂病。馮叟:指馮唐。叟是對老者的稱呼。據《史記·馮唐列傳)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漢時地名,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區)太守。他愛惜士卒,優待軍吏,匈奴遠避。一度匈奴進犯,魏尚親卒車騎阻擊,大勝。因報功的文書上所載殺敵數字與實際不符(相差六人)而被削職。一次文帝過郎署,同郎中署長的小官馮唐談起此事,經馮唐代為辯白,文帝即派馮唐前往赦免魏尚之罪,仍令擔任雲中太守。而馮唐也因此被進封為車騎都尉。賴魏守以納計:是說馮唐憑藉魏尚的事,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才得以升遷。(52)僅然:幾乎,將近。這裡是“勉強”的意思。知:知遇,指受到重用。曠歲:耽擱、荒廢了很長時間。
(53)審夫:確乎。夫:語中助詞。眩:迷惑。三夫之獻說:意為三人都說有虎。《韓非子·內儲說上):龐恭“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謂人們常被謠言迷惑,信以為真。(54)賈傅:指西漢賈誼。曾作長沙王大傅。梁懷王太傅。秀朗:才華出眾。纖:曲。遠轡:代指千里馬。轡:馬韁繩。促界:狹窄的範圍。
(55)董相:指董仲舒。曾先後任江都王相、膠西王相。淵致:學識淵博。屢乘危而幸濟:多次遇險而幸免於難。《漢書·董仲舒傳》載、江都王、膠西王皆驕縱,董仲舒為人正派,多次上疏諫淨匡正,忤逆王意而險遭死罪,後倖免。雖得重用,後來他怕久後獲罪,稱病辭歸。(56)哲人:才智超眾之人。無偶:無雙。淋浪:淚流不止的樣子。袂(mèi妹):衣袖。(57)前王:指素王,即古代聖哲。《莊子·天道》:“玄聖素王之首。”疏曰:“夫有其道而無其爵者,所謂玄聖紊王,自貴者也,即老君、尼父是也。”清海:猶明教。《後漢書。趙壹傳》:“冀承清海,以釋遙悚。”曰:同“幸”,乃,語助詞。天道之無親:用“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人》七十二章、《史記·伯夷列傳》)之意,是說天道對任何人都無親疏之分,但總將好運賜給行善之人。
(58)澄:清。一:指天道。《老子》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鑒:鏡,明察。恆:常常。輔善:幫助行善之人。佑仁:保佑為仁之人。
(59)夷:怕夷。投老:到老。回:顏回,字子淵,簡稱淵。早夭:見(飲酒二十首)其十一注(3)。
(60)請車以備諄(guǒ果):《論語·先進》:“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槨。”顏淵死後,家裡無錢買棺材,他的父親顏路請求孔子把車子賣掉以籌辦。意思說雖然對老師不恭敬,卻迫不得己。槨:外棺,泛指棺。茹蔽而殞(yǔn允)身:《史記·伯夷列傳》:“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伯夷。叔齊隱於首陽山,採薇(野萊)而食,最後餓死。茹:吃。殞:死亡。(61)好學:指顏回好學。《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行義:指伯夷、叔齊行義。事見《飲酒二十首》其二注(2)。(62)若茲:像這樣。指顏回家貧早夭,伯夷叔齊餓死。斯言:此言。指“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之語。虛陳:空言,徒說。《飲酒二十首》其二:“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與此處意同。
(63)曠世:猶曠代。絕代,世所未有。澀:阻滯,艱難。
(64)伊:語助詞,無意義。病:憂慮。
(65)廣:指李廣。西漢名將。結髮:猶“束髮”,指年輕的時候。從政:指從軍征伐匈奴。《史記,李將軍列傳》:“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廠“以良家子從軍擊胡。”“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不愧賞於萬邑:是說李廣戰功卓著,封賞萬戶侯也不為過。李廣少時為武騎常侍,文帝曾說:“借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後李廣屢立戰功,匈奴畏避,呼為“飛將軍”。
(66)戚豎:外戚小人,指衛青(漢武帝衛皇后之弟)。元狩四年一次出擊匈奴的戰役中,李廣軍因失道誤期,衛青乘機責罰他,李廣悲憤自殺。竟尺土之莫及:竟然連尺寸土地也未得封賞。武帝時,征匈奴者多封侯,而李廣不得封。廣弟“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史記·李將軍列傳》)(67)身後:死後。動:感動。《史記·李將軍列傳》:“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語,見《論語·子路》)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xún旬,通“恂恂”,誠實謹慎的樣子)如鄙人(鄉野之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又:李廣“遂引刀自到。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
(68)商:指王商,字子威,西漢時人。盡規:盡力謀劃。拯弊:拯救弊端,改革弊政。言:語助詞,無意義。始順而患入:開始順處,而後遭禍患。《漢書·王商傳》載,漢成帝時,王商任左將軍,深受皇帝的信任;後任丞相,也很受尊重。然竟被王鳳、張匡等人以讒言相害,被罷相後,發病吐血而死。
(69)奚:何。良辰:指施展才能的良好時機。易傾:容易用盡,意謂很快就結束了。胡:為什麼。害勝:陷害才能超過自己的人。
(70)蒼旻(mín民)遐緬:蒼天遙遠。旻:天。已:止。
(71)有感有昧:有些理解明白,有些迷惑不解。昧:暗。疇:通“誰”。《尚書·堯典》:“帝曰:疇若予工?”
(72)濟意:成就意願,使本心得以滿足。累已:損害自己。
(73)軒冕:指高官厚祿。軒:達官貴人所乘的輕車。冕:官冕,官吏戴的帽子。《壓子·繕性》:“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之謂也。”《晉書·應貞傳》:“軒冕相襲,為郡盛族。”縕(yù運)袍:在亂麻為絮的袍子,窮人所穿。《論語·子罕》:“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子由也與?”孔子讚美子路,說他穿著破棉袍與穿輕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並不以為恥。(74)謬會:錯誤的領會。指領會以上四句的內容。謬:謙詞。取拙:守拙,指隱而不止。歸止:解職歸鄉。止:語助詞,無意義。
(75)擁:抱著。孤襟:孤介的情懷。畢歲:終此一生。謝良價於朝市:拒絕以高價在市場上出賣。即不願應詔出仕。《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yùn dú運讀,藏在柜子里)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這裡反用其意。謝:辭,拒絕。
〔譯文〕 昔日董仲舒寫過一篇《士不遇賦》,後來司馬遷也寫了一篇《悲士不遇賦》。我曾經利用冬閒、夜晚和陰雨天等閒暇之時,以及在討論學習的空隙中,閱讀了他們的作品,深為感慨而哀傷不已。遵守信義,不忘忠孝,是人類的美好品德;胸懷淳樸,心地清靜,是君子恪守的素志。自從淳樸的風尚消失,於是虛偽之風盛行,廉潔謙讓的操行在民間漸被淡忘,追逐高官厚祿的僥倖之心在官場上日益泛濫。一些胸懷正直、立志治世之士,正當壯年而隱居不仕;一些潔身自好、節操清廉之人,卻徒勞終生。所以伯夷、叔齊和商山四皓都有“歸往何處”的悲嘆,三閭大夫屈原發出“算了吧”的哀怨。可悲啊!人生百年,轉眼即逝,建立功業十分艱難,卻得不到應得的賜爵封地。這就是古人慷慨揮筆,一再抒發而難盡其情的緣故。能夠抒發性情意志的,大概只有文章吧?撫著古人的書卷反覆思考,於是深有感觸而寫下這篇文章。 可嘆承天地之氣萬物生育,為何這人類獨為萬物之靈!稟受神情意志而擁有智慧,憑三才五常之道而得留名。或居鄉野擊壤遊戲以自樂,或出仕途拯救天下之百姓;隱沒顯達光不自然本分,做然自得一切適合性情。時光流逝往古之世成為過去,好人壞人漸有分別群體自成。捕魚之網密織而魚恐懼,捕烏之羅大張而鳥心驚。那通達明智之人善覺悟,於是逃避官祿隱居躬耕。高峻的山嶺中有隱士的身影,廣闊的河流上有隱士的歌聲。遙想遠古治世深深嘆息,甘居貧賤辭卻榮華虛名。清澈源頭長流分支,善惡區分不同路途。椎究各種行為中可貴者,莫若施行善事最可歡娛。遵從上天既定之命,效法聖人留傳之書。忠於君主孝敬雙親,鄉里再把信義建樹。憑真誠之心獲得顯達,不虛偽做作祈求名譽。可嘆哪!人云亦云誹謗異己,憎恨別人在己之上;把聰明之人說成湖塗,將正直之士視為狂妄。坦誠公正無猜忌,最終受辱遭誹謗。雖懷美玉握蘭草,徒然芳潔誰稱揚!悲哀呀!賢才不被重用,那是沒趕上炎帝、帝魁時的太平之世。恭敬修身獨自勤勉,反覆自省哪能廢棄;願修治德行等待良機,但良機既至卻不順利。若非愛盎向皇帝面薦,想那張季將永被遮蔽;可憐馮唐年老官職卑微,憑諫魏尚之事才把官提。雖勉強可稱終遇知己,卻愁苦煎熬荒廢年歲。明知市上確實無虎,三人說有便受蒙蔽。可哀賈誼才華出眾,委屈駿馬侷促狹界。可悲董仲舒學識淵博,屢遭危難而倖免一死。感慨哲人孤獨無依,淚流縱橫沾濕我衣。恭承前代聖王明明教誨,說是天道無私善者受恩;天道清澄可以明察,幫助善者保佑仁人。伯夷叔齊到老挨餓,顏回早逝家境甚貧;可傷請求孔子賣車以葬顏回,可悲伯夷叔齊食蔽終喪其身;雖然顏回好學伯夷叔齊行仁義,為何無論生死總是艱難長苦辛!如此報答恩德令人疑心,恐天道無私之說為空論。哪裡是世世代代沒有賢才,只是因條條道路皆被阻塞。古人所以感慨悲嘆,憂慮功名不得建立。李廣年少即從軍疆場殺敵,蓋世之功封萬戶侯也不愧;雄心壯心辱於外戚小人,竟然尺寸土地未得賞賜;真誠信義留在身後,感動眾人為之悲泣。王商竭力謀劃拯救弊端,開始順利而後禍患殃及。為何施展才能的良機易盡,為何陷害忠良的邪心焦急!蒼天遙遠,人事不止;有些明白有些迷惑,誰能探究其中道理!寧願守窮滿足心意,不想委曲損害自己。既然仕途艱險難得榮耀,難道破袍在身就算羞恥?領會實謬採取守拙,姑且欣然隱居避世。懷抱孤介之情安度此生,絕不出賣靈魂損我心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