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O·威爾遜

愛德華·O·威爾遜

愛德華·O·威爾遜,男,出生於1929年,博物學家。

概述

愛德華·O·威爾遜愛德華·O·威爾遜
愛德華·O·威爾遜(Edward O.Wilson),博物學家,1929年出生於美國南方阿拉巴馬州,幼年時威爾遜每天早晨用過早餐,便走出家門,沿著海灘閒逛,搜尋所能見到的每種動物。“每種生物不論大小,只要觀察它們,想到它們,或是可能的話把它們逮起來再細細地看一次,對我來說都是件賞心悅事。”即使晚上上床之後,他也要重溫一下白天的探險歷程才能入睡。 但不管怎樣,威爾遜必定要找一種動物來研究,因為那種熱愛生命的火種已經點燃,他把目光投向了地面,開始頌揚地球上那些小東西。一個昆蟲學家由此誕生。威爾遜轉學到哈佛大學,那兒有世界上最豐富的螞蟻標本,昆蟲研究的傳統既深且久。
作為一個博物學者,哈佛歲月恐怕留給威爾遜印象最深刻的場景並不是課堂和實驗室,相反卻是遠離哈佛的田野和遙遠的熱帶。威爾遜是一個有天分的人,哈佛則是有能力發現和成就學生的這種天分的地方。總之,威爾遜得到機會到熱帶進行研究:古巴墨西哥猶卡坦半島,委拉克路斯海岸,之後是紐幾內亞及其他南太平洋群島。在學術上,威爾遜逐漸走向成熟,他開始撰寫一篇篇的論文,提出一個個新的假說、見解和理論,其涉足領域包括生物地理學、進化生物學、社群昆蟲生物學、螞蟻分類等等,而螞蟻似乎成了威爾遜形象的一個商標。以這種小生靈為主題,他寫出了大量的論文和專著。他說,每當他鑑別出一個新的物種,“似乎看到了造物主的真面目的感覺”,一隻小小的螞蟻,就足以使威爾遜對宇宙的玄妙保持敬畏之心。1990年多年耕耘《螞蟻》(The Ants,與霍德伯格合作)出版。《螞蟻》榮獲當年度非小說類普利茲獎,這是第五本獲普利茲獎的科學書籍,如果限定為科學專著,則是第一本。

評述

在職業生涯的每一個階段,威爾遜總是把眼光放開,試圖了解如何將他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博學的拼湊,使之可能適應的範圍更廣泛。在1971年出版的《昆蟲社會》(The Insect Societies)一書中,他縱觀黃蜂、螞蟻、蜜蜂和白蟻的社會性進化。威爾遜開始以遺傳、進化等概念來解釋動物的社會行為:自私、合作、權力、家庭等等,研究範圍則擴及珊瑚、管水母類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社會性脊椎動物(特別是靈長類),最後則是人。1975年,威爾遜完成了《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Sociobiology:The New Synthesis)一書,該書的最後一章是關於人類的,其觀點是,所謂的“人性”——兩性分工、親子關係、對近親的高度利他行為、亂倫行為、部落主義、雄性統治等等——很大程度上是遺傳所決定的,是動物性的。該書一出現,立即遭到左翼人士的攻擊,其中包括來自著名的同事古爾德、路翁亭的強烈批評,它們指責威爾遜的觀點不過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現代翻版,是為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帝國主義提供科學上的辯護,政治上不正確。但威爾遜並沒有被嚇倒,隨後,他完成了《論人性》(On Human Nature,1978年),然後是兩本人類社會生物學方面的著作:《基因、意識與文化》(1981年)和《普羅米修斯之火》(1983年);在《協調:知識的統一》(Consilience:The Unity of Knowledge)一書中,他更試圖將科學、人文科學和藝術融為一體,成為人類知識的廣義研究。
在威爾遜另一篇著作《生命的未來》的開篇,威爾遜放上了一篇長長的致故去一個多世紀的思想家梭羅的抒情信。作者來到了瓦爾登湖,這個地方與梭羅的名字緊密相連。在梭羅的時代,地球上很多地方依然人跡罕至,物種多樣性完好無損;但在威爾遜的時代,一半的熱帶森林已經砍伐殆盡,世界的邊界已經消失,動植物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消亡。“對於你來說,這裡是瓦爾登湖,湖面上憂傷鴿子的亂舞,湖邊青蛙的悲鳴,那深沉的哀傷劃破這黎明前平靜的湖水——這才是拯救這個地方的真正原因!”威爾遜深情地寫到。在環境保育問題上,威爾遜再次顯示出某種整合的能力和秉性。《生命的未來》包含了許多實證的關於某某物種的狀況,還有一些地區物種多樣性的研究成果;而關於自然經濟、生態倫理的論述也令人信服(威爾遜曾有專著論述了物種保護一個生物學理由——“親生命性”,就是說人類與生俱來具有對其他生命形式的親切感,人類偏愛天然的環境,這是進化的結果)。當這兩個方面結合在一起,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可行性就顯得較為清晰了。
《螞蟻的故事》是威爾遜的代表作,這本書告訴我們,螞蟻是在約1億年前從爬行動物中分化出來並迅速地擴展到整個世界的。像大多數具有極大生態優勢的生物一樣,它們無所不在地迅速繁殖,形成了大量的種類。目前螞蟻的總種數可能數以萬計。在擴張的過程中,它們經歷了引人注目的適應性形態的輻射形進化。書中還提供了一次探索蟻科生物多樣性的全景式生命之旅,讓讀者飽覽從社會性寄生蟲、行軍蟻、流浪的牧蟻、善於偽裝的“女獵手”到溫控摩天大樓的“建築師”的不同風采。
在這本妙趣橫生的書中,作者對螞蟻的生存方式,螞蟻獨特的社會形態、嚴密的社會組織、科學的社會分工等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解釋了為什麼螞蟻在自己的世界裡會取得那么驚人的成功的原因。作者的研究結果表明,螞蟻世界來自群體成員中精誠合作的“快捷且難以抗拒的”力量,是螞蟻戰勝自然及眾多天敵而繼續有效生存、發展壯大的主要原因。而這一切又是藉助於化學交流的高度發展來實現的:螞蟻從身體不同部位釋放的混合物質,構成了一種奇妙的“語言”,從而有效地分辨了敵我,整齊了共同求生的行動。巨著《螞蟻》榮獲普利茲獎,而《螞蟻的故事》是它的一個簡短而迷人的續篇,一讀便欲罷不能。它貯滿了螞蟻的知識和事實,展現了蟻種的多樣性,處處閃爍著科學精確性和孩提般的好奇心。
《生命的未來》主要是以一個生物學家的立場來論述生物多樣性問題的,大量紮實的數據和例證,再加上親身的研究和體會,他確鑿地論證了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危險,並提出了解決危機的若干方案和辦法。另一方面,威爾遜的筆下體現出深刻的道德激情,令人信服的倫理思考。當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滿足於埋首實驗室,在狹隘的學科分支里精耕細作時,當越來越多的人文學者和社會學者遠離事實,沉迷於自說自話時,威爾遜卻能融會科學和道德、事實與價值、知識和愛,發出深思熟慮、充滿人道精神的聲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