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船》

《愚人船》

《愚人船》是作者凱薩琳.安.波特唯一的長篇小說,本書出版之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吸引了廣大的普通讀者,以其精湛的、貌似樸素無華內涵卻十分豐富的藝術手法贏得了美國的評論家和作家們的交口讚譽。這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說。

基本信息

《愚人船》 《愚人船》
《愚人船》是 作者凱薩琳.安.波特唯一的 長篇小說,是沉默了十八年後的驚世之作。本書出版之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吸引了廣大的普通讀者,以其精湛的、貌似樸素無華內涵卻十分豐富的藝術手法贏得了美國的評論家和作家們的交口讚譽。這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說,1931年8月,一艘名為“真理號”的船載著50多個頭等艙 乘客和876個統艙乘客,從墨西哥的維拉克魯斯駛注德國不菜梅港,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航行途中以各種方法排遣時光,在他們的腦海里則有種種光怪陸離的念頭時時浮現。

作品簡介

《愚人船》 《愚人船》
長篇小說《愚人船》中的航行路線同她自己的這次航行的路線完全吻合。可見這次航行對《愚人船》的形成具有密切的關係和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所有這些具有浪漫色彩或諷刺意味的舟船中,只有愚人船是唯一真實的,因為它們確實存在過。這種船載著那些神經錯亂的乘客從一個城鎮航行到另一個城鎮。瘋人因此便過著一種輕鬆自在的流浪生活。城鎮將他們驅逐出去;在沒有把他們託付給商旅或香客隊伍時,他們被準許在空曠的農村流浪。這種習俗在德國尤為常見。15世紀上半葉,紐倫堡有63個瘋子登記在冊,其中31人被驅逐。其後50年間,據記載至少有ZI人被迫出走。這些僅僅是被市政當局拘捕的病人。他們通常被交給船工。1399年,在法蘭克福,海員受命帶走一個赤身裸體在街巷中遊走的病人。15世紀初,美因茨以同樣方式驅逐了一個瘋人罪犯。有時,水手們剛剛承諾,下來,轉身便又把這些招惹麻煩的乘客打發上岸。法蘭克福有一個鐵匠兩次被逐,但兩次返回,直到最後被送到克羅茲納赫。歐洲的許多城市肯定經常看到"愚人船"馳入它們的港口。

揭示這種習俗的確切含義並非一件易事。有人會構想,這是一種很普通的引渡手段,市政當局以此把遊蕩的瘋人遣送出自己的管界。這種假設沒有考慮到下列事實:甚至在專門的瘋人病院設立之前,有些瘋人已經被送進醫院或受到類似的看護;巴黎的主官醫院當時已在病房裡為他們設定了床位。在整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大多數城市都有專門的瘋人拘留所,如默倫的沙特萊堡,康城著名的瘋人塔。在德國有數不勝數的瘋人塔,如呂貝克的城關,漢堡的處女塔。因此,瘋人不一定會被驅逐。

人才會被驅逐,各個城市都只照看自己市民中的病人。不是發現一些中世紀城市的賬簿上有病人救濟金或用以照料病人的捐款記錄嗎?但是。問題並不這么簡單。在集中收容病人的地方,病人大多不是本地人。最先集中收容瘋人的是一些聖地:聖馬蒂蘭•德•拉爾尚,聖希爾德維爾•德•古奈,貝桑松和吉爾。去這些地方朝聖是由城市或醫院組織的。往往還得到城市或醫院的資助。這些素擾著整個文藝復興早期想像力的愚人船很可能是朝聖船。那些具有強烈象徵意義的瘋人乘客是去尋找自己的理性。有些船是沿萊茵河順流而下到比利時和吉爾。另一些船是沿萊茵河上行到汝拉和貝桑松。

作者簡介

《愚人船》 凱薩琳•安•波特
1890年5月15日,凱薩琳•安•波特出生於 美國德克薩斯州邁阿密海灘附近的印第安河市一個信仰 天主教的家庭里。她的父親哈里森•布恩是美國著名拓荒者丹尼爾•布恩的曾侄孫。母親瑪麗•阿莉斯•波特同有世界聲譽的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沾親。但是,在她出生的時候,家道已經中落了。用波特自己的話來說,她是“一場打敗了的戰爭的孫女兒”。所謂“打敗了的戰爭”,當然是指那場南北戰爭。

主要作品:《盛開的猶大花和其他故事》(一九三○)、《中午酒》(一九三七)、《灰白馬、灰白騎士:三個短篇》(一九三九)、《斜塔和其他故事》(一九四四)、《前此集》(雜文集,一九五二)、《聖誕故事》(一九六七)和一部長篇小說《愚人船》(一九六二)。一九七○年,她八十大壽時出版了《散文和隨興漫談集》,其中收集了她五十年來所寫的約四十萬餘字的隨筆、文藝批評、創作談、詩作和一部未完成的傳記小說《柯頓•馬賽》。

作品主題

《愚人船》全方位地展現了一次航海旅程中乘客們的諸多“愚行”,深入探討了人性的本質和人與人之間複雜的關係,將二戰前夕西方社會道德衰退、人情淡薄的現狀揭示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地展現了人類難以逾越的生存困境。小說多視角的人物刻劃,片斷式的敘事方式,簡潔幽默、樸素凝鍊的文筆,以及象徵諷喻、意識流等現代派小說技巧的嫻熟運用不僅增添了作品的豐富寓意,更是波特在文體上獨樹一幟、技壓芳群的關鍵所在。

作品背景

《愚人船》 《愚人船》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想像圖景上出現了一種新東西;這種東西很快就占據了一個特殊位置。這就是“愚人船”。這種奇異的“醉漢之舟”沿著平靜的 萊茵河和佛蘭芒運河巡遊。

當然,愚人船(Narrenschiff)是一個文學詞語,可能出自古老的亞爾古英雄傳奇呼。此時,這個重大的神話主題獲得新的活力,在勃艮第社會中廣為流傳。時尚歡迎這些舟船的故事:這些船載著理想中的英雄道德的楷模、社會的典範,開始偉大的象徵性航行。透過航行,船上的人即使沒有獲得財富,至少也會成為命運或其理的化身。例如,尚皮埃(SymPhorienChamPier)。1502年創作了《五公之舟和貴族之戰》,於1503年創作了《淑女船》。另外還有《健康者之舟》、奧斯特沃倫(JacobvanOestvoren)於1413年創作的《藍舟》、布蘭特(SebastianBrant)(用於1494年創作的《愚人船》、巴德(JosseBade)的著作《女愚人船》。當然,博斯的繪畫也屬於這個夢幻船隊之列。

然而,在所有這些具有浪漫色彩或諷刺意味的舟船中,只有愚人船是唯一真實的,因為它們確實存在過。這種船載著那些神經錯亂的乘客從一個城鎮航行到另一個城鎮。瘋人因此便過著一種輕鬆自在的流浪生活。城鎮將他們驅逐出去;在沒有把他們託付給商旅或香客隊伍時,他們被準許在空曠的農村流浪。這種習俗在德國尤為常見。15世紀上半葉,紐倫堡有63個瘋子登記在冊,其中31人被驅逐。其後50年間,據記載至少有ZI人被迫出走。這些僅僅是被市政當局拘捕的病人。他們通常被交給船工。1399年,在法蘭克福,海員受命帶走一個赤身裸體在街巷中遊走的病人。15世紀初,美因茨以同樣方式驅逐了一個瘋人罪犯。有時,水手們剛剛承諾,下來,轉身便又把這些招惹麻煩的乘客打發上岸。法蘭克福有一個鐵匠兩次被逐,但兩次返回,直到最後被送到克羅茲納赫。歐洲的許多城市肯定經常看到“愚人船”馳入它們的港口。

揭示這種習俗的確切含義並非一件易事。有人會構想,這是一種很普通的引渡手段,市政當局以此把遊蕩的瘋人遣送出自己的管界。這種假設沒有考慮到下列事實:甚至在專門的瘋人病院設立之前,有些瘋人已經被送進醫院或受到類似的看護;巴黎的主官醫院當時已在病房裡為他們設定了床位。在整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大多數城市都有專門的瘋人拘留所,如默倫的沙特萊堡,康城著名的瘋人塔。在德國有數不勝數的瘋人塔,如呂貝克的城關,漢堡的處女塔。因此,瘋人不一定會被驅逐。有人會構想,只有外鄉瘋人才會被驅逐,各個城市都只照看自己市民中的病人。不是發現一些中世紀城市的賬簿上有病人救濟金或用以照料病人的捐款記錄嗎?但是。問題並不這么簡單。在集中收容病人的地方,病人大多不是本地人。最先集中收容瘋人的是一些聖地:聖馬蒂蘭•德•拉爾尚,聖希爾德維爾•德•古奈,貝桑松和吉爾。去這些地方朝聖是由城市醫院組織的。往往還得到城市或醫院的資助。這些素擾著整個文藝復興早期想像力的愚人船很可能是朝聖船。那些具有強烈象徵意義的瘋人乘客是去尋找自己的理性。有些船是沿萊茵河順流而下到比利時和吉爾。另一些船是沿萊茵河上行到汝拉和貝桑松。

作品評價

《愚人船》 《愚人船》

凱薩琳•安•波特一生目睹了這個世界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前八十年的種種意識形態的變革。她作為一名文化女性和時

代的追隨者積極地投入其中,並以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態度。但隨著她對這些變革感到失望而個人內心衝突日益加劇時,她的作品《愚人船》中就流露出一種悲觀主義情緒。波特從對宗教的懷疑轉向對宗教意義的探索。

凱薩琳•安•波特(1890—1980)以其精緻、微妙的短篇小說在二十世紀的美國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她的作品《愚人船》多次獲獎,其中包括“普利茲獎”和“國家圖書獎”。波特作為一位文化名人,其政治觀、社會觀和對宗教問題的態度也倍受當時社會的關注。對於二十世紀美國社會出現的種種思潮。

“一個作家不能光靠靈感寫作。他要寫作,就要象一個做工的男人或女人那樣幹活。一個作家首先是個做工的人,象一個泥水匠那樣捲起衣袖做工。”凱薩琳•安•波特在談到創作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時曾經說過這幾句名言。

波特象她的遠親歐•亨利(原名威廉•悉尼•波特)一樣更擅長於寫短篇小說,《愚人船》素材大都取自她在美國南方、墨西哥和歐洲親身經歷的生活經驗,波特就在這些經驗中探索人生特殊和微妙的意義。她有個習慣,就是經常把自己想起來的往事和感觸隨手記在筆記本里,開頭總寫上“記住!”這個詞,隨後慢慢把它們醞釀成為一篇篇的小說,她承認自己的寫作全憑記憶。一般評論家認為《愚人船》中經常出現的米蘭達這個女人就是波特本人。波特雖然是個天主教徒,但思想比較開明,她在作品中把正統基督教和革命、舊教和新教的態度、欲望和責任、現實和夢想之間的區別,處理得非常細緻。她尤其注重刻劃光怪陸離的世界中的人類處境,探討善與惡的鬥爭、靈與肉的鬥爭、以及社會的新舊秩序和道德之間的鬥爭,但她總是帶著同情心描繪她的人物;有的故事雖然寫得有點怪誕,卻能令人信服,且哀婉動人。

此外,波特主張作家應該使用典雅潔淨的語言,作品《愚人船》就體現了這一點,在《愚人船》中充斥露骨的下流污穢語句。她也對那些強調人的孤離感和生活無意義的作品表示異議,她說,“世間沒有什麼是不得要領的,沒有什麼是無意義的,只要藝術家正視它。他需要面對它,而無權迴避。人的生活本身也許近乎一片純粹的混亂,但是藝術家的作品——他唯一值得做的事——就是把那些無聯繫的混亂事物,那些看來勢不兩立的事物,聚集在一個框架里,賦予它某種形態和意義。”但是,她認為藝術家不應該追求時髦;而應按照自己獨特的風格寫作,也不要擔心自己是否偉大或者是不是天才,因為那會使他猶豫和害怕而最終一事無成。“我認為一個偉大的作品產生於一個作家的智慧,他抓住一個極為重要的主題,就應該毫無顧忌地把它寫出來……一個作家的價值應該用下面幾點來衡量:對他所感覺到的、看到的、聽到的、經驗過的事物,是否能有足夠的才能把它們表達出來,使其具有普遍性和永恆性。”

電影

《愚人船》 《愚人船》
導演:StanleyKramer
主演:費雯•麗VivienLeighOskarWerner
類型:劇情
片長:149min
國家/地區: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德語/ 西班牙語
發行公司:ColumbiaPictures
上映日期: 1965年7月29日美國

本片描述1933年德國的納粹勢力崛起時,在一艘由南美駛往柏林的大客輪上發生了諸多荒謬可笑的事,反映出在特殊的時代氛圍下大千世界的人生縮影。


參考資料

1、http://www.amazon.cn/dp/zhbk002425
2、http://www.amazon.cn/mn/detailmore?showtype=3100&ref=DT∏id=zhbk002425
3、http://www.cyol.net/gb/qnsx/2002-06/06/content_463460.htm

世界名著2

世界名著可以是我們認識不同的人生,遇到不同的靈魂,看清人類的優點和弱點,品味優美的文字,感受頂級文學。 

費雯·麗電影作品

費雯·麗,英國電影演員,兩度獲得奧斯卡獎。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16名。費雯?麗雖紅顏薄命,但她創造的銀幕形象卻成為了不朽的電影經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