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風亭古道

廻溪壽域風景名勝區還是江華古代的絲綢之路,惠風亭古官道遺址所在地。江華位於湖南省最正南湘粵桂接壤的邊陲之地,五嶺山脈的萌渚嶺,是楚通百粵的重要門戶,而且是北扼荊湘,南控百粵的真正最前沿陣地。在中國的歷史文獻中五嶺往往不僅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和大庾五座大山,也指由北到南入粵的五條通道。

人文歷史

惠風亭是道縣過江華通粵的唯一孔道,傳遞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是很自然的。舜帝的腳步從這裡走過。史記中記載:舜帝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蒼梧在今梧州市,江華古屬蒼梧郡,江華八景之一“梧嶺南屏”的大山姑婆山就叫蒼梧山,是九疑山的余脈。惠風亭是聯接蒼梧與內地最直接的古道路,舜應是在此處南巡。

惠風亭古道惠風亭古道

相傳,舜南巡時有銅、鐵二將軍護駕,舜死後,二將軍悲痛萬分,也就地升天化為石頭。鐵將軍的化身在江華縣城東面的雲梯山,銅將軍就在惠風亭古道前約一公里的寶昌洞,村民在此建有銅將軍廟,以紀念忠勇的將軍和舜帝,此廟還在,且香火旺盛。不僅如此,更有許多學者認為,舜帝就出生在江華,舜帝的全部故事就發生在蒼梧九疑山周圍。理由是《孟子.離婁下》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嗚條,東夷之人也”。因為《水經注》說“營水又西經營道縣,馮水注之。水出臨賀郡馮乘縣東北馮崗。其水導源馮溪,本北流,縣以託名焉”。其間所提到的“營道縣”即是現今的江永和道縣,馮水即為江華縣的馮河,而江華自古稱為馮城,馮水、馮城(馮乘)、馮崗、馮河、,和起來就是“諸馮”。
另外,九疑山就是歷山,還有象山等與舜帝有關的地名。永州又是最早出現制陶業的等等2江華的縣名與舜帝有關,江華原為馮乘縣,以地有馮水故名,乘字古義之一為帝王的代稱,意即舜帝的故鄉。3《荀子.非相篇》言:“帝舜短”。《淮南子.修務篇》言:“舜黴黑”。就是說舜帝長得又矮又黑,像一個南方人,而不是歷史上所認為的北方人。如此,舜帝老年回家鄉的大道上巡視就更自然了。
2100年前的西漢初年這裡是軍事大動脈。1973年12月發掘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古地圖,被認為是截至今天為止我們所能看到的最古的地圖,同時又是一幅足以顯示我國製圖學早在二千多年前業已達到高度科學水平的地圖。圖中對江華的地形繪得最為詳細,江華的所有河流如西河、馮水、貝江、花江、後河等等都標得一清二楚。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室教授譚其驤說:“這幅圖的意義和價值既然如此重大,以後的學術研究工作中免不了會經常提到。可是它自己沒有題名,為以後稱引方便計,有必要為它題一個圖名。
惠風亭古道惠風亭古道

上文已經指出圖的主區部分應為三號墓墓主的駐防區域。在這個區域裡,深平這個點最值得我們注意。由於它不是縣治而是一個縣以下的居民點,所以不能用方框,只能用圓框表示。但這個圓框畫得特別大,圓度特別高,“深平”二字也寫得特別端正,作圖者顯然在有意突出它的地位。而在駐軍圖裡,深平的符號改用大方框,註記還加了一個“城”字作“深平城”。根據這種情況,我們認為深平應是駐防區域的大本營所在,也就是三號墓墓主生前的常駐地。因此,我們建議把這幅圖定名為“西漢初期長沙國深平防區圖”。譚教授在這裡提到的“深平”就是江華的濤圩鎮,“西漢元鼎六年(前111),置馮乘縣,屬蒼梧郡,縣治在深平城(今江華瑤族自治縣濤圩鎮連山腳村),是為江華建縣之始。”上文提到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楚通桂嶺必須經過惠風亭古道,此時就更重要了。後來江華縣治變動,“隋開皇九年(589),馮乘縣改屬永州總管府。唐武德四年(621),析馮乘縣置江華縣,屬營州(道州)。因其治所設在寒亭(今江華沱江鎮老縣村)之北、陽華岩之南”,也在這一古道區間上。
唐朝著名詩人元結在這裡留下過墨寶。惠風亭古道位置在江華縣大路鋪鎮的蝦塘村,唐朝道州刺史、著名詩人元結曾經造訪過這裡,他對這裡的一山一水非常欣賞,《全唐詩卷241_38【宿洄溪翁宅】元結》:“長松萬株繞茅舍,怪石寒泉近岩下。老翁八十猶能行,將領兒孫行拾稼。吾羨老翁居處幽,吾愛老翁無所求。時俗是非何足道,得似老翁吾即休。”《全唐詩卷241_39【說洄溪招退者(在州南江華縣)】元結》:“長松亭亭滿四山,山間乳竇流清泉。洄溪正在此山里,乳水松膏常灌田。松膏乳水田肥良,稻苗如蒲米粒長。糜色如珈玉液酒,酒熟猶聞松節香。溪邊老翁年幾許,長男頭白孫嫁女。問言只食松田米,無藥無方向人語。浯溪石下多泉源,盛暑大寒冬大溫。屠蘇宜在水中石,洄溪一曲自當門。吾今欲作洄溪翁,誰能住我舍西東。勿憚山深與地僻,羅浮尚有葛仙翁。”江華縣誌對此作了記載:“廻溪乳水松膏所漬,泉甘宜稻,飲之者壽,稱不老泉。
惠風亭古道惠風亭古道

唐張子厚居此,年八十如少壯,自號廻溪翁,元結嘗為詩貽之。溪中產蘭,幽香馥郁,士人珍之,謂之廻溪蘭。”此事已過去1200年了,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很美,是江華八景之一,又名“廻溪壽域”,江華縣城沱江的壽域路即以此景點命名。五、紅軍長征之路。紅七軍廣西全州會議以後,堅持“左”傾錯誤路線的人離開了部隊,紅七軍的指揮權又重新回到了鄧小平同志等人的手中,遂決定不再提攻打柳州、桂林的計畫,向東南越過桂湘邊界,往湘西南邊界道縣地區開進。紅七軍占領道縣後才駐兩日,得知湖南的湘軍已派兵從3個方向向道縣襲來,因此不得不南下江華縣。時值隆冬臘月,大雪紛飛,寒風刺骨,90里雪地行軍,饑寒交迫。士兵缺衣少食,有的身上穿著單衣、草鞋,甚至只穿齊膝的短褲,凍餓交加,悽苦不堪,一天之中,竟有多名紅軍戰士被嚴寒奪走了生命。到江華後,前委決定休息兩天,為部隊補充衣物,突擊治療凍傷。同時召開了營以上幹部會議,鄧小平同志讓大家充分發表意見。當時不知道什麼立三路線,但是大家從血的教訓中認識到,離開根據地盲目地攻打敵人重兵設防的城市是不行的。紅七軍自從離開右江根據地後,經過3個月的浴血奮戰,沒有攻克一座較大的城市,而且部隊傷亡很大,如果再這樣幹下去,部隊就有拖垮的危險。江華會議以後,部隊進行了輕裝,將大炮掩埋了,給戰士們分發了一些衣物、鞋襪。
此時,國民黨正調集江華、永明、道縣、寧遠等四縣的“挨戶團”向江華縣城沱江進發,1931年1月11日清晨紅七軍緊急集合,投入戰鬥,且戰且走離開沱江,經橋市——惠風亭古道——勾掛嶺——大圩,於1931年1月中旬到達廣西桂嶺山區。此時,紅七軍兵力已不足4000人。鄧小平同志和李明瑞、張雲逸等同志商量後,決定部隊進行整編,將原來2個師的建制改編為2個團,為提高部隊士氣,以主要官長兼任團長。後來紅七軍歷經艱辛轉戰到達井岡山與紅一方面軍匯合,毛主席稱讚:紅七軍能打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江華的瑤家人民從惠風亭古道走出了許久優秀的人才。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早期工人運動的的著名領袖,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兼組織部長李啟漢烈士是從這裡走出去的.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江華同志(虞上聰)也是從這裡走出去的…….現代化為人類提供了以車代步的新時尚,古道已逐漸失去它作為交通設施存在的價值,逐漸被人忘卻、被人淘汰。
在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之類的整體保護工程能給人以遠古的遐想,它們是物化了的歷史面孔,是已經逝去的滄桑陳跡,也是千百年來,挑鹽大道,官道,驛道,繁華與辛酸的縮影,應該作為文物永久地保存起來。,廣州北京路的千年古道原地保護展示又給人以新的啟迪,有著重要歷史文物價值的鄉村古道,也應該留給它一席之地,惠風亭古道正等待著這一天。

特色

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的大路鋪鎮蝦塘村、橋市鄉野豬橋村、大圩鎮、小圩鎮一帶,遺存著一段段“無頭無尾”的古官道,寬約1米多,路面盡鋪著光滑圓溜、勻稱美麗的鵝卵石,乍一看,如苞谷般整齊有致,古韻悠然,當地人稱“苞谷路”,人踩在上面鏗鏘成韻,悠揚宛轉,仿如天籟。江華瑤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最南端,地處南嶺北麓,瀟水上游,與粵、桂接壤。境內五嶺山脈的萌渚嶺,是楚通百粵的重要門戶,而且是北扼荊湘,南控百粵的真正最前沿陣地,瀟賀古道便從此穿過,而現在遺存在江華惠風亭一帶的古官道就是瀟賀古道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