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征

惠征是滿洲鑲藍旗人,屬於下五旗,惠征於道光11年為筆貼式(無品級),道光14年京察定為吏部二等,道光19年為八品筆貼式,道光23年京察定為吏部一等。

惠征是滿洲鑲藍旗人,屬於下五旗,鹹豐帝死後,慈禧成為了皇太后,於鹹豐11年12月18日發布上諭宣布:“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鑲黃旗滿洲”,成了上三旗。所以《清史稿》等著作提到惠征都說他是鑲黃旗人。
惠征生年不詳,但據鹹豐2年安徽巡撫蔣文慶的密折中說,這一年惠征48歲,這樣算來他出生於嘉慶10年(1805年),又據內務府光緒28年《差務雜錄》記載,慈禧曾於這年的9月29日告祭父母,很可能是惠征的生日。該《雜錄》還記載說慈禧稱呼其父親為“先考惠二太爺”,其母為“先妣惠二老太太”,足見惠征在家行二。光緒11年選秀的名單上有“三等侍衛惠春之女,年十七歲,慈禧皇太后胞叔之女,原任郎中吉郎阿之曾孫女,原任郎中景瑞之孫女”,可見,惠征還有個叫惠春的弟弟,但年齡大概比慈禧還要小。
道光23年的《大清縉紳全書》和道光29年的《爵秩全覽》都明確記載惠征是監生出身,而鹹豐2年安徽巡撫蔣文慶的密折中卻說惠征是進士出身,經查清代進士題名碑,各科中均不見惠征的名字,顯然是蔣文慶弄錯了,惠征既然是監生,說明青年時期在國子監上學讀書。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內閣黃冊中提到,惠征於道光11年為筆貼式(無品級),道光14年京察定為吏部二等,道光19年為八品筆貼式,道光23年京察定為吏部一等。道光26年充任吏部文選司主事,道光28年升吏部驗封司員外郎,次年2月被道光圈定為京察一等,交軍機處記名,以道府用。閏四月初,任命為該司郎中,17日內閣奉上諭任命他為山西歸綏道的道員,短短一個月內,由一個從五品的員外郎,連升三級,一躍成為正四品的道台大人,比起七年前他父親景瑞在外放面君的時候碰個大釘子,可以說順利多了。
歸綏道下轄歸化城、薩拉齊、清水河、豐鎮、托拉克、寧遠、林格爾共七個直隸廳,主要職責是維持治安兼管關稅、驛站和蒙古事務,其駐地在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這是個沖繁難要缺,惠徵到任後,對錢財抓得很緊,山西巡撫龔裕對此給予好評,在道光29年底的歸化城稅務報告中,說惠征“雖止數月,尚屬實心辦理”,並建議“以專責任”,道光帝在上面批了四個大字“戶部知道”,表示認可。
惠征在歸綏道任上幹了2年零7個月,鹹豐2年二月初六,調為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駐地蕪湖,所轄五府一州,即安慶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和廣德直隸州。下轄總計28個縣,兼管蕪湖關稅務,職權比一般的兵備道、海關道要大一些,且地處江南,富庶之鄉,事務也較歸綏道繁重複雜,不僅是個要缺,還是個肥缺,這次調動意味著惠征進一步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鹹豐元年登基,挑選八旗秀女,惠征的女兒,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當時年芳十七歲,屬於被選之列。鹹豐2年二月初八,傳來了慈禧被選中的訊息,二月十一日,敬事房太監傳達口諭,封慈禧為蘭貴人,並命於五月初九進宮。惠征為此忙活起來,一直到送走女兒後,才於七月到蕪湖上任接印。
剛當上皇帝老丈人的惠征,到了安徽就開始搜刮錢財,畢竟這個家庭在經歷了景瑞坐牢那場風波後,家財流失,急需補充。不到半年時間就搜颳了四、五千兩白銀(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第584卷)。但是自道光末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已經波及到了江南地區,惠徵到任不久,太平軍就發動了對長沙的進攻,久攻不克,轉而向湖北進軍,臨近各地反抗增加。惠征親自督率地方水師巡船,鎮壓人民的反抗,安徽巡撫蔣文慶對他十分賞識,年終的考語是:“識見通明,辦事詳審,近委督率巡船,緝拿土匪,不遺餘力”,在皇帝面前著實的誇獎了一番。
鹹豐2年12月攻克武漢三鎮,順江而下,勢如破竹,九江、安徽告急。清廷任命兩江總督陸建瀛為欽差大臣,督兵三千,增防江西和安徽,在湖北武穴老鼠峽被太平軍殺得大敗,只帶了2隻船17個人狼狽的逃往南京。路過蕪湖的時候,召集了福山鎮總兵陳勝元和寧池廣太道惠征商議,決定讓惠征去梁山辦理糧台。惠征知道形勢危急,連忙派人把眷屬送至寧國府的涇縣安置,自己帶了印信和餉銀,同陳勝元轉移到東梁山。鹹豐3年正月十七日,太平軍攻克安慶,安徽巡撫蔣文慶被殺,其餘文武大臣死傷甚眾,一片混亂,洪秀全劫得藩庫銀30萬兩和漕米40餘萬石繼續東進,在蕪湖再敗清軍,圍攻東西梁山,惠征見勢不妙,帶了1萬兩銀子以押解餉銀為名逃往了南京,怎奈城門不開,轉去鎮江,被江蘇巡撫楊文定收留,管理錢糧,南京淪陷後,惠征被楊安排去了丹徒鎮操辦糧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