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精神障礙

情感性精神障礙

本病是一組以情感障礙為突出表現的心理疾病,具有反覆發作、自行緩解的病理傾向。緩解期精神活動幾乎完全正常,不殘留人格缺陷。雖可能多次發作,但無精神衰退之慮。臨床上主要有抑鬱症和躁狂症兩種基本類型。如果兩型同時發生在同一病人身上,則稱為“躁狂抑鬱症”,簡稱“躁鬱症”。

基本信息

簡介

情感性障礙又名情感性精神病,是一類病因不明的,以情感活動過度高漲或低落反覆發作、間歇期正常為主要表現的精神病。本病可分為躁狂症、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

定義

以情緒(心境)嚴重低落為主要特徵,且持續至少兩周,並伴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改變,造成社會功能受損或本人痛苦的不良後果。許多輕、中度抑鬱症並不存在精神病性症狀,常以深埋的內心痛苦和情緒壓抑為主要臨床表現。他們外表正常,社會功能和人格完整性無明顯損害。大多數病人有積極求醫的迫切願望,與醫務人員配合良好,主動接受醫療,自知力良好。通過積極治療,病人能夠較快地恢復健康。這一切與一般精神病迥然不同。

其實本病在當今很常見,並有較高的自殺率。從現代醫療水平來看,本病療效很好。如果全社會對本病有高度認識和警惕,及早識別,及時診治,其治療效果是非常成功的。臨床實踐表明,在有效的抗郁劑治療下,90%以上病人可以很快恢復健康,不留任何後遺症,幾乎可以達到"恢復原狀"的理想效果。病人死於抑鬱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美國抑鬱問題專家、精神科醫生傑弗里林恩史培勒說:"這種病往往襲擊那些最有抱負、最具創意、工作最認真的人。"

認識過程

縱觀情感性精神障礙的近代史,可以發現,開始人對情感性精神障礙不論是從症狀學還是從病程上觀察,都是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但這樣做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因此人們把情感性精神障礙拆開,一個角度一個角度的去研究。這些角度包括腦成像學、生理、生化、遺傳和藥理等等,這實際上是一個分析過程。但不論你怎樣分析,情感性精神障礙還是由各種聯繫形成的一個整體。當分析到一定的程度時,這些聯繫會逐漸揭示出來,情感性精神障礙的整體概貌再次呈現。所以其認識過程是“合一分一合”的過程。

臨床表現

1.正常情感變化與抑鬱症的鑑別

憂鬱是一種很常見的正常的情感成分。人們遇到精神壓力、痛苦的境遇,產生憂鬱情緒是常見的現象。那么,如何判斷一個人是正常情感變化還是病理性抑鬱症狀呢?以下是識別、判斷的線索:

(1)正常憂鬱情緒是基於一定客觀事物背景的,即"事出有因"。而病理性抑鬱性情感障礙通常是無緣無故地產生,缺乏客觀精神應激條件,或雖有不良因素,但是"小題大做",不足以真正解釋臨床徵象。

(2)一般人情緒變化有一定時限性,是短期的,人們通常通過自我調適,可重新保持心理平衡。而病理性抑鬱症狀常持續存在,甚至不經治療難以緩解。一般心理健康者憂鬱情緒變化不應超過兩周。超過一個月以上,甚至數月或半年以上,則肯定屬於病理性抑鬱症狀。

(3)正常的憂鬱,程度一般較輕,病理性憂鬱程度嚴重,並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無法適應社會,可產生嚴重消極、自殺的言行,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下降頗為明顯。

(4)抑鬱症常可反覆發作,仔細分析和追溯病史,既往常有類似病史,而且每次發作的症狀具有相似性。

(5)典型的抑鬱症有節律性症狀特徵,表現晨重夜輕的變化規律。許多病人訴述每天清晨時是心境最惡劣、最難熬的時刻,至下午3至4時後,心境逐漸好轉,到了傍晚後症狀大為減輕,次日晨又陷入病理性憂鬱之中。

(6)抑鬱症患者家族中常可有人有精神病史或類似發作史。

(7)持續性、頑固性失眠,多種心理行為同時阻滯、抑制,體重、食慾和性慾下降等,亦是抑鬱病常見徵象。

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將抑鬱症區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類型,有助於對病情的嚴重程度和預後的判斷,以及治療措施的正確套用。尤其對消極自殺病人的預防措施、對家庭治療中的防護工作有現實意義。

2.輕度抑鬱症表現

這類病人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常由於他們外表如常,憂鬱情緒埋在內心深處,本人不一定能自我識別,一般不能主動到精神病防治機構門診。由於周圍人包括患者的家屬亦無法理解和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常使疾病耽誤,不僅本人長期痛苦,影響社會功能,更嚴重的是導致原本可以避免的輕生行為。

輕度抑鬱症第一種顯著特點是存在"內苦外樂"的症狀。這類病人在舉止儀表、言談接觸上無異常表現,如不進行深入精神檢查和心理測定,看不出其抑鬱症本質,甚至外表上可以給人愉快樂觀的假象。但是深入檢查,可發現其內心痛苦悲觀、多思多慮、自卑消極,無法排除的精力、體力、腦力下降,頑固的失眠等多種軀體不適徵象。患者常因身心受折磨又找不到原因而感到苦惱,又無法自行排解,雖然服用中西藥物或病休、療養、娛樂、喝酒亦不能消除。一般病人意識很清晰、儀表端正,對自己的疾病有深刻的體驗,有強烈的求醫願望,常為此四處求醫,多方覓法,終不得解除。

第二種特點是社會功能下降。病人可表現為學習、訓練成績突然下降,常被誤認為是思想問題或其他疾病所致。有的軍官可突然陷入無能或無所作為狀態,無法勝任日常工作,思維能力下降等。

第三種特點是頑固持久的以失眠為中心的睡眠障礙。早醒、納呆、體重下降、便秘和其他軀體不適症狀較為突出,典型者呈"隱匿性抑鬱症"徵象。

3.中度或典型抑鬱症症狀表現

(1)情緒低下、心境惡劣、缺乏興趣、活力和精力減退,是本類抑鬱症典型表現和特徵之一。患者似乎對周圍一切事物都不感興趣,甚至對以往感興趣和擅長的事物亦是如此,令患者本人迷惑不解。對外界喜怒哀樂的情境視而不見,憂鬱心境占優勢地位。抑鬱、悲傷、失望、苦惱、意志消沉等負性情緒相當顯著,且持久和不易變動。另一特點是,正常人通常可以通過改變環境和生活方式而改善情緒狀態,而患者卻不行。患者常感到周圍世界和萬物都蒙上了一層灰暗色彩,充滿與心境同步的憂悒氣氛。

典型病人呈現特殊的"Omege面貌"( "Ω"面容)--兩眉緊蹙、愁雲滿面、口角下垂、雙目凝視少瞬目。同時可伴以彎腰垂首、姿勢少變、衣著隨便、不加修飾,給人一種頹廢喪志的外表形象。哭泣尤其是暗泣、發自內心痛苦的流淚,更是臨床常見徵象。

(2)精神運動性阻滯。典型表現為行動遲緩,患者很少有自發性動作。懶散無力是本病的重要特徵。臨床其他特點有:

①性格一向勤勞、敏捷、活躍者,突然變得懶於做家務,工作能力低下,動作緩慢,連做最簡單的事情亦感到困難重重,非常吃力;

②早晨一起床就感到全身無力,對一天作息活動憂心忡忡,充滿失敗感;

③無其他身心疾患,體檢正常;

④患者自己說不清上述表現的原因。實質上是由於抑鬱症對肌肉運動系統神經功能的病理性抑制所致。患者不愛外出和社交,嚴重者"呆若木雞",整天呆在室內,不言少動,懶於與人主動接觸交談,或數問一答,或久久不語。

(3)腦功能阻滯和憂鬱性認知。這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兩種病理徵象。前者表現為腦功能和思維效能的抑制下降。患者感到自己思維遲鈍,記憶力下降,注意力渙散,構思困難,大腦效能下降,無法勝任正常工作。不少病人形容自己主觀體驗時說:"整個頭腦象一桶糨糊"。後者指憂鬱心境導致思維認識上消極悲觀和自卑,稱為"憂鬱性認知"。這是另一類重要的抑鬱症特徵性症狀,具體表現為"抑鬱症認知三聯征":

①第一組症狀是對當前情況。患者感到不如意、不順利、困難與挫折重重,令人不愉快,自認為是"肯定的失敗者",不存在成功的希望與機遇。

②第二組症狀是聯想到過去。患者經常檢討過去,感到活了一生,一無是處,處處是過失、缺點和錯誤,自責自罪。結論是對不起他人、家屬和社會,活著毫無用處和意義。

③第三組症狀是對未來。感到將來前途渺茫,罪責難逃,將會有家破人亡、健康衰敗的厄運。患者感到孤立無助,世界上的人都不會原諒他、容忍他。無望觀念常伴隨生不如死的想法。這種消極觀念強烈者,若得不到及時醫療幫助,自殺率可高達12%~14%。

(4)焦慮和激越。抑鬱症患者常伴有焦慮症狀,約占70%。臨床採用SDS和SAS心理量表測定表明,多數患者焦慮分值與抑鬱分值同時升高,但是抑鬱分大於焦慮分。常見的焦慮症狀為坐立不安、心神不寧、病理性緊張、莫名的驚恐和焦急多思等。對於臨床上出現明顯的驚慌不安、激惹不寧、焦慮色彩很突出的抑鬱症患者,則稱為"激越性抑鬱症"。在更年期抑鬱症中這類病人不少見。

(5)軀體症狀。頑固性睡眠障礙已成為本病重要特徵,在早期就具有提示價值。失眠常可出現於所有其他症狀之前,而且睡眠恢復正常,常是本病恢復正常的第一個徵象。其特徵是無原因的、頑固的、久治難愈、持續時間頗長的失眠,表現有早醒、入睡困難、睡眠淺、易驚醒、半夜醒來後無法再入睡等。

經驗表明,經過抗郁劑治療,首先消除的是睡眠障礙,其次是其他抑鬱症狀的逐漸好轉。套用其他助眠藥物企圖排除睡眠障礙,反而適得其反,使睡眠更差。抑鬱症患者清晨醒來,尤其在4~5點鐘時,是情緒最低潮的時期(與皮質激素分泌最低點規律一致),為最難熬、最痛苦的時間,自殺觀念最強烈,有一定症狀特徵性。

朝重夕輕的情緒障礙,伴隨食慾減退、體重下降、月經失調、性功能抑制等,均是重要的軀體症狀,具有特徵性價值。

抑鬱症實際上是心理疾病導致身心功能障礙的全身性疾病,因此具有全身性多系統的軀體功能症狀。以下是一組內源性抑鬱症患者軀體症狀的發生率:睡眠障礙占98%,疲乏無力占83%,喉頭和胸部縮窄感占75%,胃納失常占71%,便秘占67%,體重減輕占63%,頭痛占42%,疼痛症狀(頸和脊椎等)占42%,胃腸系統其他症狀占36%,心血管症狀占25%等。

4.重度抑鬱症症狀表現

除有上述臨床症狀外,更多地出現精神病性症狀:以悲觀、消極憂鬱為背景的妄想,如自責自罪、窮究妄想、虛無妄想、疑病或被害妄想等;幻聽以帶有自我譴責內容的幻聽為多。強烈的自殺行為、抑鬱性木僵、嚴重精神運動性阻滯、激越性障礙和嚴重拒食症狀等,亦是重度抑鬱症的症狀表現。

5.抑鬱症的自殺問題抑鬱症被稱為“第一號心理殺手”,自殺率高達12%~14%(自殺或自殺未遂者)。自殺經常是抑鬱症患者外顯的第一個症狀或最後的症狀,亦是要引起對本病重視的首要症狀。

及時識別和預防消極自殺行為是處理抑鬱症的第一原則,對此絕不能掉以輕心。每一位抑鬱症患者,一旦擬診或確診後,醫生必須對患者,尤其是其單位領導、家人明確講明本病的自殺危險性。不管病情輕重、何種分型、發作次數多少、既往是否有過類似行為,均要求單位領導派人立即進行嚴密監護,好好陪伴照顧,直到疾病高峰期和危險期安全度過為止。中、輕度抑鬱症患者可以在師、旅、團衛生機構中診治,重度和有強烈自殺行為傾向的病人,必須住院治療,刻不容緩。

有以下情況的抑鬱症病人容易產生自殺行為,請高度警惕,嚴加防範:患者有威脅性表態言論,男性有消極言行,企圖自殺的幾率較高,尤其是原來意志較為堅定者;有過自殺行為,年過30歲的抑鬱症患者;有慢性軀體疾病或酒精中毒者;缺乏社會支持性幫助而症狀又較為嚴重者;有自殺身亡的家族史者,尤其有用巧妙手法圖謀自殺史者。

(三)抑鬱症的治療

1.抗郁劑治療

抗郁劑是當前醫治抑鬱症的首選最佳治療方法,亦是最主要的常規療法。抗郁劑可視為解除抑鬱狀態的"特效藥"。大量臨床實踐亦證明,抗郁劑療效肯定,方法簡便,無明顯痛苦,病人樂於接受。常用的抗郁劑有丙咪嗪、阿米替林、多慮平、氯丙咪嗪、麥普替林等。因治療效果及藥物副反應個體差異很大,故臨床治療切忌千篇一律。必須在臨床醫生嚴密觀察下,在逐周隨訪的基礎上進行藥物調整和試用摸索,才能找出最佳治療方案,故在此不再贅述。

2.心理治療

(1)適宜於心理治療的對象:①輕症、無自殺言行者; ②性格缺陷較突出、認知偏差較明顯、自卑心理、心理防衛功能較差者; ③心理因素較明顯的抑鬱症患者且無厭世消極行為者。

(2)實施心理治療時應避免做以下事項:①極力催促病人振作起來;②在未積極使用抗郁劑治療的情況下建議病人去度假或療養;③強制病人作出重要決定;④對病人的妄想表示懷疑;⑤在病人真正好轉前宣稱其已經恢復了健康。

心理治療時應做的很重要的一點是,應該將病情和治療方法詳盡告訴病人,並且反覆向病人保證:通過適當治療,抑鬱症可以治好。

(四) 防治措施

早期識別和診治抑鬱症,對個人和部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抑鬱症可產生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的消極言行,自殺率很高,可對個人、部隊帶來巨大的損失和不良影響。其次,輕症和特殊類型(如隱匿型抑鬱症)很難識別,誤診率很高(有時連專科醫生亦難識別),以致造成患者四處求醫,給部隊造成損失,病人倍受痛苦。因此,及時早期識別抑鬱症是積極醫療本病,防止患者自殺的關鍵。為此,對部隊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普及心理衛生科學知識,加強宣傳教育工作,這是積極防治抑鬱症的重要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抑鬱症是可以完全恢復的心理疾病,與精神分裂症或其他嚴重精神疾病有所不同。多數病員並非諱疾忌醫,願意主動或被動來醫療心理門診諮詢就醫。為了減少病人的心理負擔和思想顧慮,應儘量採取保密措施,維護病人的聲譽,使他們身心愉快,早日康復。

【躁狂症】

躁狂症和躁鬱症,精神症狀皆比較明顯,而且常用藥物--鋰鹽的毒性較大,在師旅團心理諮詢門診難以掌握和處理,應以在精神病專科診治為好。故以下對此病只作簡要介紹。

(一)定義和概述

以心境顯著而持久的改變,即心境高揚或興奮激惹為基本臨床表現,伴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改變。有反覆發作的傾向,間歇期精神活動正常。發作症狀較輕者並未達到精神病的程度,稱為輕躁狂。

(二)臨床表現

1.病理性興奮躁狂情緒

情緒高漲、心境愉快、自我感覺非常好、漫無邊際的無端喜悅、異常興奮,似乎整天處於幸福歡樂的海洋之中,是一生中從未有過的最佳生活境遇,而且這種主觀心理體驗十分鮮明。愛開玩笑,談笑風生,異常的自負和誇大(輕躁狂發作常見戲謔色彩,並且有情感感染作用,患者的愉快歡樂、輕鬆樂觀的情緒,使周圍人都有強烈的同感)。在躁狂發作高峰期,患者可以完全不顧他人面子,拿他人隨便開玩笑,超越正常界限。由於病情輕重程度不一,心境可以華而不實的愉快,過度地樂於助人,直到任性激惹,暴躁發怒,難以自控和擾亂別人的程度。此時平時所有的禮儀和文明行為蕩然無存,可表現出盛氣凌人、拒絕他人規勸的地步。

2.精神運動興奮

動作增多、手舞足蹈、整天忙碌不停、社交廣泛、東拉西扯,似乎世界上沒一個人他不相識的。生活上大手大腳、任意揮霍、浪費驚人,為此常常債台高築。情緒興奮、動作增多的特徵,常在完全不適宜這種狀態的環境中表現出來,嚴重缺乏自知力。做事虎頭蛇尾,無法堅持到底。嚴重的病人動作混亂、主意多變、明顯擾亂周圍正常秩序,如同急性精神病發作狀態。

3.思維功能亢進

表現為思緒和聯想過程加速、思維敏捷、變化多端、思維功能超越常態、記憶力驚人亢進,故常使病人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在此背景下患者產生誇大妄想,非常自負。與此相應的表現為,言語過多,誇誇其談,如脫韁之馬,無法自控。患者的舌頭跟不上思維速度,直至說得聲嘶力竭,典型病例出現"思維奔逸"症狀。還有"意念飄忽"和"音連、意連"等特殊症狀。患者所說所想的並不取決於內容,而是決定於表面的聯想:相似的字音、同韻語、雙關語、各色各樣的俏皮話。外界環境各種事物可以迅速進入他飄忽不定的注意領域,從而產生種種膚淺而快速的聯想。必須指出這種表面印象所形成的意念不僅膚淺,而且常是錯誤的,其範圍實際上亦是極為狹窄的。"隨境轉移"是躁狂症重要特徵性症狀。患者的注意力很強,但是很短暫膚淺,一種注意對象可很快被另一種事物完全取代,以致見啥講啥,不斷改變主題,生活環境中任何事物都可以立刻對他產生影響,很快又被另外一些事物分散,以致患者整天處於輕率表淺的信念之中。

4.激越和攻擊

興奮達到高潮時,患者變得激惹易怒,蠻不講理,六親不認,對自己平時最愛戴和尊敬的人,反常地斥責、漫罵、攻擊,甚至有衝動摔物的極端行為。短暫的悲哀、發泄內心不滿和痛苦、哭泣等表現,並不能否定躁狂症發作的診斷。因為不少臨床精神病學家都曾指出,躁狂症興奮的內心深處有悲哀、憂鬱的背景。

5.軀體症狀

躁狂症的軀體症狀比抑鬱症少見。由於患者自我感覺很好,即使有些軀體症狀或不適亦不以為然。常見症狀是睡眠很少、食慾增加、體重下降,重症和老年病人可以產生脫水和衰竭狀態。性慾亢進,為此常有性挑逗和性興奮不檢點的行為。

6.輕躁狂症的臨床表現

輕躁狂症是躁狂症中輕症患者。在躁狂症定義中提到未達到精神病程度,即指這種類型。輕躁狂症患者常不為人們所重視,易被忽視或誤診。這類患者外表既無病容和明顯的失常之處,本人亦不會感到有病,臨床檢查時常給人一種非常健康的樣子。不少本型患者在躁狂發作前有過情緒低落狀態。

病人每晚睡眠時間很短,很早起床後就開始他一天連續不停的愉快活動。精力充沛,忙碌不停,但無躁狂症嚴重,外表上會給人一種非常勤快的徵象。到處串門訪友,不管別人是否歡迎。工作顯得忙亂,難以自始至終完成一項像樣的任務。作為決策者表現出冒險膽大,愛出各種各樣的新主意、新計畫,不管是否考慮成熟周到,皆抱著盲目樂觀態度。實行時甘冒風險,失敗後不吸取經驗教訓。自負高傲,目中無人。對他人則專橫自大,誰違逆他的意願就大發雷霆,爭執吵罵。自我感覺良好,對過去和當前都很滿意,對前途也充滿樂觀精神。性慾亢進,性挑逗、性輕浮行為可以成為突出症狀。親朋好友會真正感到患者的性格脾氣前後判若兩人。這就應該稱之為另類的精神分裂症

精神科病症

精神科疾病是指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為臨床表現的疾病。精神活動包括:認識活動(由感覺、知覺、注意、記憶和思維等組成)、情感活動及意志活動這些活動過程相互聯繫,緊密協調,維持著精神活動的統一完整。
窺陰癖
戀老人癖
戀獸癖
戀童癖
戀物癖
夢戀症
偏執狂
偏執狀態
品行障礙
適應障礙
嗜睡症
性臣服
性虐待症
性上癮症
性羞澀
異裝癖
易性癖
自戀癖
抽動障礙
性幻想
性羞澀
性變態
失歌症
驚恐障礙
性罪惡感
童年孤獨症
麻痹性痴呆
強迫性障礙
神經性嘔吐
出軌後遺症
反應性精神病
更年期精神病
急性妄想發作
急性應激反應
皮克病性痴呆
童年情緒障礙
軀體形式障礙
老年期抑鬱障礙
偏執性精神障礙
情感性精神障礙
情感性心境障礙
帕金森病性痴呆
創傷後應激障礙
癲癇性精神障礙
恐怖性焦慮障礙
分裂情感性障礙
雙相情感障礙
廣泛性焦慮障礙
亨廷頓病性痴呆
延遲性應激反應
氣功所致精神障礙
感應性妄想性障礙
酒精所致精神障礙
童年社會功能障礙
中毒所致精神障礙
癲癇伴發的精神障礙
阿爾茨海默病性痴呆
言語和語言發育障礙
多發腦梗塞性精神障礙
顱腦損傷伴發精神障礙
非依賴性物質伴發依賴
腦外傷所致精神障礙
腦腫瘤伴發的精神障礙
特殊學習技能發育障礙
硬皮症伴發的精神障礙
圍術期伴發的精神障礙
高血壓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肝豆狀核變性伴發的精神障礙
呼吸系統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各類貧血伴發的精神障礙
腎臟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其他類精神活性物質依賴
人格解體-現實解體綜合徵
散發性腦炎伴發精神障礙
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糖代謝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性功能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散發性腦炎伴發的精神障礙
染色體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系統性紅斑狼瘡所致精神病
消化系統疾病並存精神障礙
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貝赫切特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營養代謝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伴發的精神障礙
甲狀旁腺功能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水、電解質紊亂伴發的精神障礙
甲狀腺功能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
克羅伊茨費爾特-雅各布病性痴呆
腦垂體功能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腦動脈硬化伴發的精神障礙
腎上腺皮質功能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系統性紅斑狼瘡伴發的精神障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