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吟

悄吟,即張乃瑩(1911-1942),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是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代表作品有《生死場》、《呼蘭河傳》、《小城三月》等。

悄吟是張乃瑩的筆名.(蕭紅)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並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應該說直接影響其命運並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的是蕭軍的出現,並走進了她的生活。
【作家生平】
一、早年生活
1911年6月1日(農曆五月初五),蕭紅出生於呼蘭縣城一封建地主家庭。遠祖張岱,於乾隆年間從山東省東昌府莘縣逃來東北,到蕭紅祖父張維禎一代才從阿城縣福昌號屯遷到呼蘭。
蕭紅父親張廷舉,早年畢業於黑龍江省立優級師範學堂,長期擔任官吏,具有濃厚的封建統治階級思想。他對蕭紅冷漠無情,促使蕭紅最終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親姜玉蘭,生一女三子,蕭紅是第一個孩子。1919年8月母親病故。
同年12月,父親張廷舉續娶,繼母梁亞蘭對蕭紅姐弟感情一般。
蕭紅乳名榮華,學名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乃瑩。她深得祖父張維禎的喜愛,經常帶她到後花園玩耍。由於受到祖父以古詩為主的啟蒙教育,使蕭紅從小就打下較好的文學基礎。
1920年蕭紅進入呼蘭縣立第二國小女生部讀書,1924年升入縣立第一初高兩級國小。她學習刻苦,成績優秀,作文尤其突出。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呼蘭縣也掀起反帝愛國熱潮,蕭紅第一次參加學生運動,上街遊行、示威,聲援上海工人、學生的愛國鬥爭。
在蕭紅上國小期間,由父親包辦把她許配給呼蘭縣駐軍邦統王廷蘭之子王恩甲。
1926年蕭紅國小畢業,因父親阻撓、逼婚,沒能繼續上中學,輟學在家。經過一年的頑強抗爭,父親被迫妥協。
二、求學
1927年秋季,蕭紅考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區立第一女子中學。
在第一女中,蕭紅除喜歡繪畫外,還廣泛閱讀中外文學作品,校刊上發表過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詩。1927年冬,哈爾濱學生聯合會組織反對日本在東北修築鐵路的遊行,學生們情緒高昂,紛紛請願。蕭紅在這一抗日愛國運動中表現得堅定勇敢,一直站在鬥爭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蕭紅十分悲痛,因為祖父是她最親的人。祖父去世後,她對家庭已沒有感情和留戀。
1930年秋,蕭紅國中畢業。她不顧父親反對,毅然背叛家庭,逃婚來到北平,並進入女師大附中讀書。
1931年2月初,因無經濟供給,生活困難,蕭紅只好離開北平返回呼蘭。春節後她隨家搬到阿城縣福昌號屯,被迫與外界隔絕。在福昌號屯的這段生活,為蕭紅後來進行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說、散文就是以這裡為背景寫的。
三、結識蕭軍
1931年10月,蕭紅從阿城逃到哈爾濱。在走投無路、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違心地與王恩甲一起住進道外十六道街東興旅館同居。半年後,蕭紅懷孕,臨產期近,王恩甲卻不知去向。
蕭紅困居旅館,處境艱難,只好寫信向哈爾濱《國際協報》副刊編輯裴馨園求助,並因此結識青年作家蕭軍。兩人一見鍾情,互相愛慕。裴馨園、蕭軍等人給了蕭紅很大的幫助。
1932年8月,松花江決堤,洪水泛濫市區,蕭紅得以離開旅館,擺脫困境,到裴馨園家暫住。不久她住進醫院分娩,孩子生下後因無力撫養而送人。出院後,蕭紅與蕭軍住進道里新城大街(今道里尚志大街)的歐羅巴旅館,開始共同生活。
因沒有固定收入,二人僅靠蕭軍當家庭教師和借債勉強度日,生活非常困苦。但他們患難與共,感情融洽。
1932年11月,蕭紅、蕭軍從歐羅巴旅館搬到道里商市街25號(今道里紅霞街25號),有了自己的家。
四、走上文學之路
1933年3月,蕭紅參加了中共黨員金劍嘯組織的賑災畫展,展出她的兩幅粉筆畫。同時,在蕭軍的影響下,蕭紅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1933年5月21日,她寫出第一部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作品通過描寫王阿嫂一家的悲慘遭遇,憤怒地控訴了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這篇小說發表以後,她便以悄吟作筆名陸續發表了《看風箏》、《腿上的繃帶》、《太太與西瓜》、《小黑狗》、《中秋節》等小說和散文,從此踏上文學征程。
牽牛坊”是畫家馮詠秋的宅院,因院內種植牽牛花而得名,是位於道里水道街(今道里兆麟街)的一處平房。蕭紅、蕭軍經常到這裡參加左翼文化人的聚會,常來的還有羅峰、白朗、金劍嘯、舒群等人。通過與他們接觸,使蕭紅開闊了眼界,增加了文學知識,而且還受到了一些共產黨員愛國進步思想的影響。
蕭紅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與蕭軍、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團體“星星劇團”中擔任演員,以實際行動支持抗日。由於引起敵偽特務機關注意,劇團於公演前解散。
1933年8月,長春《大同報》文藝周刊《夜哨》創刊,蕭紅做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發表了《兩個青蛙》、《啞老人》、《夜風》、《清晨的馬路上》、《八月天》等作品。
10月,蕭紅與蕭軍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在中共黨員舒群等人的幫助下,自費在哈爾濱出版。蕭紅署名悄吟,蕭軍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東北引起了很大轟動,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也為蕭紅繼續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歌頌了人民的覺醒、抗爭,帶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進步色彩,引起特務機關懷疑。為躲避迫害,蕭紅、蕭軍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於1934年6月逃離哈爾濱,經大連乘船到達青島。
在青島,他們與先到這裡的舒群一家住在觀象一路一號。蕭軍在《青島晨報》任主編,蕭紅集中精力,勤奮寫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說《生死場》。此間,他們與上海的魯迅先生取得聯繫,並得到魯迅的指導與鼓勵。
由於青島局勢緊張,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舒群被捕,蕭紅、蕭軍處境危險。1934年10月,他們離開青島去上海。
五、與魯迅的交往
蕭紅、蕭軍到上海後,住在拉都路福顯坊內一處二樓上。魯迅先生非常關心他們到上海後的生活、思想和寫作情況,但因當時上海環境險惡,鬥爭殘酷複雜,無法會面,只好通過書信聯繫。魯迅先生多次給他們寫信,表示極大的關切,在精神上給他們很大鼓舞,為他們指明方向。
1934年11月30日,蕭紅、蕭軍在內山書店與魯迅先生第一次會面。他們向魯迅先生介紹了東北的鬥爭情況和自身的遭遇,魯迅先生也給他們講了上海的鬥爭局勢以及文藝界的情況,並同意推薦他們的作品出版。臨別時,為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魯迅先生將一些錢交給他們,並讓夫人許廣平將蕭紅的書稿帶回。
與魯迅先生的這次會面,對蕭紅、蕭軍來說意義十分重大。不僅加深了他們與魯迅之間的相互了解,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礎,也使他們得到魯迅的悉心指點,從魯迅那裡學會做人、做學問,為今後在上海立足,並從事文學創作,鋪平了道路。
12月19日,魯迅在梁園豫菜館請客,特意將蕭紅、蕭軍介紹給茅盾、聶紺弩、葉紫、胡風等左翼作家。這些人後來都成為蕭紅的好朋友,對她的創作和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不久,葉紫、蕭紅、蕭軍在魯迅的支持下結成“奴隸社”,並出版了“奴隸叢書”。
此外,魯迅還利用自己在上海的關係,積極向出版社推薦他們的作品,蕭紅等人的書稿不但被介紹到當時陳望道主編的《太白》、鄭振鐸主編的《文學》,有時還轉到良友公司的趙家壁那裡。在魯迅的熱情幫助下,蕭紅到上海後寫的第一個短篇小說《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
隨後,散文《餓》,短篇小說《三個無聊人》分別刊登在《文學》和《太白》上。從此,蕭紅的作品便陸續在上海發行的《生活知識》、《中學生》、《作家》、《文學季刊》、《中流》等多家雜誌上發表。蕭紅也開始在上海文學界嶄露頭角,成為一顆閃亮的文學新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