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爾係數法

19世紀中葉,德國統計學家、時任普魯士統計局局長的恩斯特·恩格爾對153戶比利時家庭的家庭預算和支出進行分析後發現,隨著收入的增加,或者伴隨人們富裕程度的上升,其家庭用於購買生活必需品的開支占總支出的比重會下降,用於非必需品方面的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會上升。在生活必需品中,食品占據了較大比例。他特別指出:“越是貧窮的家庭,其消費支出中食品開支比重就越大。”由此,人們把家庭食品開支在消費支出中的比重稱為“恩格爾係數”。

簡介

“恩格爾係數”是指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恩格爾係數是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一般隨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提出

19世紀中葉,德國統計學家、時任普魯士統計局局長的恩斯特·恩格爾對153戶比利時家庭的家庭預算和支出進行分析後發現,隨著收入的增加,或者伴隨人們富裕程度的上升,其家庭用於購買生活必需品的開支占總支出的比重會下降,用於非必需品方面的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會上升。在生活必需品中,食品占據了較大比例。他特別指出:“越是貧窮的家庭,其消費支出中食品開支比重就越大。”由此,人們把恩格爾關於“越是貧窮的家庭,其消費支出中的食品開支比重就越大”的表述稱之為“恩格爾定律”,把家庭食品開支在消費支出中的比重稱為“恩格爾係數”。但在具體數據的套用上,由於較難確定“生活必需品”的概念,人們一般以食品開支代替“生活必需品”。人們普遍認為:恩格爾係數的下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標誌。一般而言,已開發國家的恩格爾係數要低於開發中國家的恩格爾係數,而在同一個國家或地區中,收入水平高的居民群恩格爾係數相對要低一些。
經濟學者奧珊斯基(Orshansky)和錢納里(H.Chenery)分別從國家巨觀層面和家庭微觀層面驗證了恩格爾係數和恩格爾定律的普適性。20世紀70年代中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將恩格爾係數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富裕程度的標準之一:恩格爾係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這一舉措,使恩格爾係數成為評價國家或地區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恩格爾係數和恩格爾定律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在中國,恩格爾係數也受到了高度重視,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確定最低工資標準的方法之一就是恩格爾係數法。

表述內容

恩格爾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一定趨勢。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間的相關關係,用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來說明經濟發展、收入增加對生活消費的影響程度。眾所周知,吃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較低時,其在消費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消費的重心才會開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轉移。因此,一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恩格爾係數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爾係數就越小。

在社會保障中,恩格爾係數還被用來確定一個地區的社會最低生活保障額度,用家庭食品消費的絕對支出/恩格爾係數得出所需消費支出,可得出最低生活保障金額。國際上常常用恩格爾係數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係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在中國運用這一標準進行國際和城鄉對比時,要考慮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費品價格比價不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以及由社會經濟制度不同所產生的特殊因素。對於這些橫截面比較中的不可比問題,在分析和比較時應做相應的剔除。另外,在觀察歷史情況的變化時要注意,恩格爾係數反映的是一種長期的趨勢,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絕對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動中求得長期的趨勢。

計算方法

恩格爾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變動百分比÷總支出變動百分比×100%=食物支出對總支出的比率(R1)

食物支出變動百分比÷收入變動百分比×100%=食物支出對收入的比率(R2)
注意:R2又稱為食物支出的收入彈性。
恩格爾定律是根據經驗數據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變數都是常數的前提下才適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變動問題時,還應當考慮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飲食業和食物本身結構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達到相當高的平均食物消費水平時,收入的進一步增加才不對食物支出發生重要的影響。
恩格爾係數是根據恩格爾定律得出的比例數,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個指標。其計算公式如下:
食物支出金額÷總支出金額×100%=恩格爾係數
除食物支出外,衣著、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樣在不斷增長的家庭收入或總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時期後,呈遞減趨勢。

中國數據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別下降到2005年的36.7%和45.5%。200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37.9%;農村居民家庭為43.7%。

有關恩格爾係數法的爭議

市場菜籃法一樣,恩格爾係數法在其發展歷程中,也引起了諸多爭議:
㈠.固定的標準不可取一個確定不變的“國際公認”的恩格爾係數的貧困標準,譬如60%或50%,用於一般的研究或用作國際比較或許是可行的。但是,用於確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與社會救助相關的貧困線,則過於粗疏。因為至少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消費結構和物價水平實際上都會表示出極大的差異,所以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恩格爾係數也會極大的差異。
美國為例,他們的假設實際上是:一個四口之家的生活預算中,1/3用於食物,1/3用於住房,1/3用於衣物、家具、交通、衛生保健、水暖電氣、各種稅收、文藝等項。在這個生活預算中,住房的1/3開支是要確保的,所以,食品開支如果超出1/3就會涉及那么多項必需的開支需要壓縮,因而就是貧困了。
加拿大的貧困標準又不同,他們認為需要度量的不僅是食品的消費,所以他們根據自己的情況將貧困的標準定在用於吃、穿、住等方面的開支占生活預算的62%。這種計算方法又回到恩格爾係數的本義上了。
至於中國,情況又大不一樣。到目前為止,中國城鎮的普通居民絕大多數房租開支與收入相比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約不會超過工資的10%;而用在食品消費上的開支要就大得多,一般在50%左右。如簡單地用恩格爾係數60%或50%為貧困的標準去套,就會與實際情況大相庭徑。
因此,我們得出結論,應該從實際調查中得出適用於本國或本地區的恩格爾係數,這樣才有可能正確地運用恩格爾係數法。
㈡.標準常常偏低許多學者也認為,恩格爾係數法從本質上說仍然是“絕對主義”的,因此,得出的貧困標準往往偏低。美國的魯德斯在他的著作中寫道:“雖然無疑美國是一個富有的國家,但它所規定的貧困標準仍然停留在絕對標準的意義上。”他指出:根據美國的貧困標準,1978年一個4口人的非農業家庭的年收入是6662美元,平均用在食物、住宅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方面的錢各占三分之一,即2220.66美元,而一餐飯僅有2.03美元,“這個估算是非常之低的。很難相信有誰能用2.03美元為4口人準備出一頓富有營養的膳食。或者能用42.56美元為4口之家足夠供給一個星期的飲食”。每月用於住宅方面的185.05美元,也支付不了房租或4人的貸款。還有,其他方面的需要也同樣得不到滿足。
㈢.仍有一定的隨意性許多學者,如阿爾柯克認為,奧珊斯基的“轉折點”之說是還是有它的隨意性,因為它並不能在恩格爾曲線上自己表現出來。
㈣.要依賴社會消費指數調查第三個問題又引出了第四個問題,正象莫泰基指出的,要做一般公援消費物價指數和一般市民消費物價指數這一類的調查成本很高,花費的人力、物力也很大,所以不太可能每年做一次。香港通常是每5年做一次,公援金額也只能每5年調整一次,平時則跟著通脹作調整。在表1中可以看到,美國的貧困標準在1970、1975、1980三年均為中等收入家庭的40%,而其他年份則低於40%,是否可以推測,美國的貧困標準也是5年調整一次呢。這樣,本來貧困標準的調整就會滯後一年(因為要根據當年的消費情況來決定明年的標準),社會救助對象在非調整年就更吃虧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