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動物)

性別(動物)

正文

伴隨有性生殖的出現,而在生物界同種個體之間普遍出現的一種形態和生理上的差異現象。性別間的差異隨進化過程中有性生殖的演進而增高。低等生物(如細菌和原生動物)性別區分的程度低,僅表現為不同的交配型,高等生物(如脊椎動物、種子植物)不同性別(雌性和雄性)的個體,在形態、生理和行為上均有極為明顯的差異。性別的通用符號:雄性以戰神的盾與矛“嫗”表示;雌性的愛神的鏡子“♀”表示。
性徵 個體的性徵在形態方面,從大體解剖、器官結構到細胞的組成,都表現出差異;在生理、生化和行為方面(在人類,還在心理方面)也同樣存在差異。個體發育過程中性別出現一系列連續的演變,主要可分為:染色體性別→生殖腺性別→表型性別3個等級。
染色體性別(遺傳學性別) 同一物種各個體的體細胞中,常染色體總是成對的,並且每對形態相同。但往往還有兩個染色體在不同性別個體中有差異,稱性染色體。由性染色體決定的性別,稱為染色體性別。生殖母細胞中的兩個性染色體如果相同,經減數分裂所產生的配子也相同,這類配子稱為同型配子。產生同型配子的性別稱為同配性別;生殖母細胞中兩個性染色體不同則產生兩種不同的配子稱異型配子。產生異型配子的性別稱為異配性別。哺乳類、蛙和果蠅等,雌性是同配性別,它的生殖母細胞所含兩個性染色體相同,用符號“XX”表示;雄性是異配性別,兩個性染色體不同,用符號“XY"表示。但鳥類、爬行類、南非爪蟾、一些魚類和鱗翅目昆蟲則相反,雄性是同配性別,性染色體用“ZZ”表示,雌性是異配性別,用“ZW”表示。由此可知,同配性別所產生的配子只有一種類型,而異配性別所產生的配子有兩種類型。所以雌雄個體所產生的配子重新組合的合子(後代)的性比仍然為1:1,即雌雄各半。
生殖腺性別 生殖器官的差別。它直接影響個體表型特徵,也是判定個體性別的主要依據,因此稱它為初級性徵。人與絕大多數哺乳類的生殖腺性別受染色體性別的控制,兩者是一致的。在具有自然性反轉和病理引起的性反轉的動物中,染色體性別與生殖腺性別不一致。
生殖腺是產生配子的器官,雌、雄之間主要的差別在於所產生的配子的類型不同。雄性個體的生殖腺(精巢或睪丸)產生雄性配子──精子;雌性個體的生殖腺(卵巢)產生雌性配子──卵子。精子體積很小,遊動性強;卵子體積較大,不能運動(僅有少數例外,如海綿)。
脊椎動物的生殖腺除了產生配子外,還特化為內分泌器官,產生化學調節物質──性激素。雄性生殖腺產生雄性激素,如睪酮;雌性生殖腺產生雌性激素,如雌二醇。性激素對副性器官的生成和神經結構、行為活動起作用,控制著表型性別的發展。
表型性別 指雌雄之間的次級性徵和調節性行為的神經結構方面的差別。生殖管道(如雄性的副睪、輸精管和射精管;雌性的輸卵管、子宮和陰道)的屬性,乳腺功能的有無(哺乳類),個體形態、大小、體表結構(如毛皮、羽色)以及行為方面的差別等,都屬於次級性徵。次級性徵有差別的性別,稱為“雌雄異型”。
參與調節性行為的神經結構,在不同性別個體中也有差別,但了解甚少。大腦也有性別的差異。例如高等動物的性定向行為在不同物種中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許多感覺系統都參與性定向行為,如嗅覺(識別異性的氣味或外激素)、視覺(識別異性的顏色和體形)以及聽覺(識別異性的聲音)等。
性別的系統發生 除病毒外,幾乎所有生物都有性別。性別這一生命現象經歷了漫長的進化過程,它與有性生殖同時出現。在細菌,兩個菌體在接合過程中形成合子或部分合子。接合的兩個菌體即有+、-兩種交配型之分。大多數植物和原生動物以及一部分無脊椎動物、某些魚類,雌雄性器官和功能可以共存於一個個體之中,稱為雌雄同體。這些生物有的通過自體受精方式,也有的通過異體受精方式進行有性生殖。其他大部分生物,特別是高等脊椎動物是雌雄異體的,受精發生在體外或雌體內。鳥類和哺乳類性別區分更為明顯。雖然有時在同一個體中會出現某種程度的間性,但間性是無功能的不正常的雌雄同體,與真正有功能的自然雌雄同體完全不同。
參考書目
 J.D.Wilson,Ann.Rev.Physiol., 40:279,1978.
 R.G.Ham,M.J.Veomett,in:Mechanisms of Develop-ment,C.V.Mosby Co.,St.Louis,1980.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