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州漢服社

忠州漢服社

忠州華夏民俗文化社(Chinese Traditional Custom & Culture Community of Zhongzhou ),俗名忠州漢服社(ZhongZhou Han Costume Community),簡稱忠華社(ZCC)。是一個民間自發組織的非盈利性質的公益文化組織。本組織立足於忠縣,輻射周邊區縣(故名忠州,以古忠州所轄諸縣為活動中心)以復興和推廣傳統服飾和傳統文化為理念。致力於行,推動忠州地方傳統文化的復興。


漢服簡介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裝,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到清初的“剃髮易服”,距今已經四千七百多年歷史了,是世界上最傳承最久遠的民族服裝。它主要以交領、右衽、系帶、寬衣寬袖等為特徵,又以盤領、直領等為有益補充,款式多元化,給人以飄逸靈動、莊重大方的感覺。歷朝制定了各種相應的冠服制度,並影響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服飾和禮制,素有“衣冠上國,禮儀之邦”之稱。然而清初在滿清統治者高壓下,漢人被迫“剃髮易服”,這一服飾文化由此中斷。然而在漢人們的不懈的抗爭下,滿清統治者也不得不做出了讓步,規定了“十從十不從”,使得漢服在夾縫中得以生存。民國初期,一些有識之士又開始了漢服復興之路,如魯迅、章太炎、夏震武、錢玄同、張大千、李叔同等人,更有袁世凱著玄端祭天。但因歷史原因,無疾而終。21世紀初,中國社會思想逐漸寬鬆,漢服又開始進入現實社會。2003年7月21日,網名“青松白雪”的澳大利亞華裔青年上傳自製漢服照,成為當代自製漢服第一人。同年11月22日,網名“壯志凌雲”的鄭州人王樂天身穿漢服上街,成為當代第一個身穿漢服公開走上街頭的人。此事有大量媒體報導,是首次吸引許多人關注漢服的事件。此後漢服運動蓬勃發展。漢服運動倡導者宣傳,漢服運動是不分年齡、性別、職業、興趣的。支持者以復興漢民族傳統服飾為切入點來影響大眾進而發揚傳統文化的舉動。其活動場域除組織及討論活動計畫的網際網路外,多為大中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傳統意義的事業單位、景點、公園等。各地漢服愛好者組織了多次身著漢服的聚會,主要活動形式有:於公眾場所穿著漢服、祭拜先烈、傳統成人禮(笄禮、冠禮)、參加武術比賽、慶祝傳統節日、婚禮、舉辦知識競賽、進行漢服宣傳活動等。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穿著漢服。近年來,漢服推廣者也以藝術表演的形式將漢服和其他傳統文化結合向大眾推廣,比如2011年漢服春晚和一些反映漢服復興理念的電視劇等等。進入2013年,漢服復興已經十個年頭了,在2013年裡,漢服復興有了重大轉折。4月29—5月1日,福建漢服天下與福建文史館等單位聯合主辦了首屆“海峽漢服文化節”,來自全國各地的社團代表和台灣代表共聚一堂,舉辦首屆漢服論壇、各地社團文化展、先秦兩漢服飾復原展、漢服集體成人禮、漢服傾城等多個文化推廣活動。9月,將由方文山、周杰倫等主導的“世界漢服文化周”將在浙江西塘舉行,又將是漢服復興以來的一次空前盛舉。
社團宗旨

在漢服復興十周年之際,忠州漢服社應運而生。我們的宗旨,是無名利、無私慾、講學習、講交流。做一個立足和活動於忠州(此忠州為廣義的忠州,為唐置忠州以來所轄的今忠縣、豐都、石柱、墊江、梁平一帶。一句話就是以今忠縣為核心輻射周邊區縣),宣傳和推廣漢民族服飾、弘揚傳統漢文化的公益文化組織。通過在傳統節日中的一些傳統活動,讓今天的人們,感受傳統,認識傳統,熱愛傳統,並為漢服與漢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而努力,為華夏文明的全面復興而努力!
發起人:峰迴路轉

忠州秦氏,洋渡人,現籍豐都高家鎮。在未接觸漢服之前,已經因研究秦氏宗譜和秦良玉文化、忠州地方民俗文化發表網文若干篇,而得到重慶一些民俗文化研究機構的關注。網文不斷被轉載和引用到一些學術論文裡。2011年接觸漢服以來,多次參加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各地漢服活動並在上海創辦了華裳漢儀漢文化社,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組織經驗。而今,為了推動家鄉忠州的傳統文化復興,在忠豐石萬文化界一些朋友幫助下,與忠州籍同袍疏勒拜泉(忠州謝氏,業餘作曲家)等開始籌建忠州橘城漢服社。


忠華社傳統民俗活動:

一、公益性漢服漢禮講座。可以面向社會團體、學校、機關等。向大家免費講解漢民族服飾文化、漢民族傳統禮儀文化等。以及民俗文化研討會等。
二、傳統節日漢服活動。如傳統的元宵節(猜燈謎、走百病、迎紫姑、舞龍燈、吃元宵等)、花朝節(祀花神、蒸百花糕、飲百花酒等)、上巳節(祀高禖、修禊祈福、佩蘭贈芳、曲水流觴、)、清明節(清明祭)、端午節(祭屈原、划龍舟、投壺、刺五毒、長命縷、繡香囊、吃五黃、包粽子等)、七夕節(乞巧)、中秋節(拜月)、重陽節(登高)、冬至節(冬至祭)等。
三、協助各鄉鎮或各景區組織地方民俗文化活動。弘揚華夏文化的同時,並把忠州本土民俗文化傳播海內。
四、傳統婚禮、冠笄禮、開筆禮、抓周禮、成童禮、祭禮、射藝等
五、雅集活動。如古琴、書法、舞樂、茶藝、花道、武術、女紅等。
社團架構:
按組織分為:策劃組、執事組、物料組、宣傳組、影像組等
按興趣愛好分為:漢服組、漢禮組、漢舞組、射藝組、手工組、才藝組(含書法、繪畫、古琴等)等
社 訓:立德修身、知行合一!
價值觀:良知、求知、包容、互勉、堅持
社團章程:(待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