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復甦機

心肺復甦機

心肺復甦機:通常也稱作心肺復甦儀,心肺復甦器等,是用於救治心跳驟停的機械設備。

簡介

心肺復甦機:通常也稱作心肺復甦儀,心肺復甦器等,是用於救治心跳驟停的機械設備。

各品牌心肺復甦機各品牌心肺復甦機

背景

心肺復甦(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機械設備設計的初衷是增加心臟驟停患者心臟和腦的血流,並為後續的除顫、靜脈用藥、血管重建等起到橋樑承接作用。

令人遺憾的是,傳統的徒手CPR時到達心臟和腦的血流非常少,所以儘管徒手CPR作為標準心肺復甦術已經走過了50年,但是大多數心臟驟停患者仍以死亡告終。研究指出,徒手CPR僅能提供相當於正常生理情況下10%~20%的血流給心臟,20%~30%的血流給腦。

醫學界對於高質量的CPR技術具有急切需求,加上傳統徒手CPR的固有局限性,激發了能增加循環血量的新技術的熱潮。心肺復甦的機械設備發展也走過了一定的歷程。

當然,不管是徒手CPR還是機械式CPR(心肺復甦機),最終的目標是提高心臟驟停患者心臟和腦的灌注血流量,避免心臟和腦進入不可逆轉的死亡狀態,並逐步修復心臟和腦臟器官工作機能。

機械式CPR,即採用心肺復甦機械設備進行CPR,此類設備通常稱做心肺復甦機,心肺復甦儀,心肺復甦器。

各品牌心肺復甦機實際套用圖各品牌心肺復甦機實際套用圖

發展歷程

機械式CPR的發展主要分為手動式和自動式兩大類。這裡主要針對自動式心肺復甦設備展開回顧。

第一代機械式CPR:點式按壓

心肺復甦機第一代“點式按壓”受力圖心肺復甦機第一代“點式按壓”受力圖

第一代機械式CPR主要以模擬徒手CPR原理髮展而來,可實現連續不間斷的按壓,以美國密西根公司的薩勃心肺復甦機Thumper為代表。其工作原理如右圖:

這種方式很好的改善了徒手CPR容易疲勞、中斷按壓的情況,但在整體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發現其對心和腦的灌注血流量的改善沒有顯著表現。

之後Lund大學推出的LUCAS心臟輔助系統對點式按壓進行了深化,對按壓頭進行了改良,採用了吸盤式按壓頭,它在按壓胸腔的同時可以向上拉升胸廓,使得其充分回彈,在減壓其給予胸廓向上力量使得胸腔內產生一個較大的負壓,從而促進血流回流到心臟。

第二代機械式CPR:負荷分散式按壓

心肺復甦機第二代“負荷分散式按壓”受力圖心肺復甦機第二代“負荷分散式按壓”受力圖

第二代機械式CPR突破了單調按壓的方式,採用全胸腔覆蓋,使得按壓力在胸腔上部均勻負荷分布,主要以美國ZOLL公司的AutoPulse 自動心肺復甦系統為代表。其工作原理如右圖:

2006年在JAMA上發表的一份關於該設備的大規模臨床研究報告,一項關於維吉尼亞Richmond市EMS人員的非隨機歷史性對照佇列研究中,共有499名患者接受手動CPR和284名患者使用AutoPulse,研究表明使用AutoPulse的患者總體復甦效果比徒手CPR好:自主循環恢復率(前者34.5%vs.後者20.2%),存活入院率(前者20.9%vs.後者11.1%),出院存活率(前者9.7%vs.後者2.9%)。但新版2010年AHA心肺復甦指南又明確指出AutoPulse的套用對於復甦效果的提高沒有明顯改善,所以對於AutoPulse研究結果還存在一定的爭議。

第三代機械式CPR:3D按壓

心肺復甦機第三代“3D按壓”受力圖心肺復甦機第三代“3D按壓”受力圖

第三代機械式CPR採用了全胸腔包裹式的三維按壓方式,在做重點點壓的基礎上,同時擠壓胸腔。美國Weil危重醫學研究院於近期推出了一款名為Weil MCC的小型化心肺復甦機就是對該技術的套用。其工作原理如右圖:

這款設備的尚沒有更多臨床研究,但從已經開展的對於豬運用WeilMCC的一些研究表明,與徒手CPR相比使用WeilMCC可顯著提高心肌和灌狀動脈灌注壓。在一個與Thumper對照的豬的動物試驗中,運用WeilMCC能夠:①用一半的按壓深度實現更好的灌注效果(CPP),②能夠獲得更好的復甦後神經系統表現,③肋骨骨折等併發症比例大幅降低。這款設備的臨床套用值得期待。

WeilMCC小巧便攜,將使得移動心肺復甦成為可能。使得第一現場心肺復甦和貫穿整個生存鏈的全稱心肺復甦成為可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