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波諾

德波諾,作為一種基本技能,CoRT是當今套用最為廣泛的對思考直接進行教學的思維訓練課程。

個人簡歷 

 愛德華·德·波諾在地中海的島國馬爾他出生。早年在馬爾他聖愛德華書院求學,之後於皇家馬爾他大學取得醫學學位。之後他取得Rhodes Scholarship,並前往英國牛津大學讀書,取得心理學及生理學的榮譽學位,及醫科哲學博士(D.Phil.)。然後,他又在劍橋大學取得另一個哲學博士,並先後任教於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劍橋大學及哈佛大學。波諾已婚,並有兩個兒子。
1969年,波諾成立認知研究基金(CognitiveR[1]esearchTrust,CoRT),用以繼續支持他的研究,及把他的研究商品化。

影響

他出版的著作有62本,代表作為“六頂思考帽”及“水平思考法”被譯成37種語言,行銷54個國家。不少跨國公司總裁、諾貝爾獎得主及各領域的精英都推介他的著作。
課程在大型企業(如微軟、IBM、松下、麥當勞及西門子等公司)得到套用,另外在美、日、英、澳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中、國小校,他的思維訓練課程也得到了普及。在紐西蘭的國小,不少課室都掛起了這六頂不同顏色的帽子,用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多作獨立思考。他現時的工作主要為其他人作思考訓練及著書立說,並正在研究“the6actionshoes”。

六帽子思考法

這方法強調從不同角度思考同一個問題,客觀地分析各種意見,最後作出結論。六帽子:紅、黃、黑、綠、白和藍。
紅色思考帽:從感情和直覺感性地看問題
黃色思考帽:尋找事物的優點及光明面
黑色思考帽:從事物的缺點、隱患看問題
綠色思考帽:用創新思維思考問題
白色思考帽:提供事實與數據
藍色思考帽:整體的思維模式
作為一種基本技能,CoRT是當今套用最為廣泛的對思考直接進行教學的思維訓練課程。這門課程從1970年開始付諸教學;隨後的幾年中,作為一種技能的培養,直接思維教學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製作這套影像教材就是為了配合《比知識還多》和《首要能力》這兩本書來使用的。雖然設計新的訓練計畫並不難,而且這些計畫最初看來也令人興奮,卻經不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刺激和新奇無法取代實用和經驗。
CoRT思維訓練課程分為六個部分,現已廣泛套用於美國、英國、愛爾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以色列、馬爾他等國。在委內瑞拉,經過一年的方案設計試驗,CoRT思維訓練課程已經添加到每個學校的課程當中。其他許多國家也表示要採用這個課程。
CoRT思維訓練課程的成功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作為一種基本技能,在思維學習中逐漸增長的興趣;二是課程本身的親身實踐性。
CoRT思考課的目標可以總結如下:
1.承認思考是一種技巧。
2.學習實用的思考技巧。
3.鼓勵學生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觀點。
CoRT思考課確實對學生的思考起到了作用, CoRT旨在提高思考能力,沒有試圖改變價值觀念或者進行政治說教。如果學生可以更清楚、開放和公正地看待問題的話,CoRT思考也就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而政治和價值觀念則是以後的事情。
學過思考課的人思考問題就是與沒有學過的人不同。他們思考很敏捷,觀點更多,更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喜歡深入思考。這從現場錄音上很容易聽出來。有些人認為,他們先天的思考能力並沒有改變,只是訓練他們把它發揮出來而已。這種說法可能是正確的,但不完全如此。訓練打網球時,運動員打得越來越好,他們打網球的天賦(也就是平衡感、反應時間、視覺靈敏度,等等)可能根本沒有變化。但如果沒有打網球本身,什麼叫打網球呢?類似地,如果不思考什麼才叫思考呢?CoRT的目的就是訓練思考能力。

 沒有CoRT的思考

相當多的從未上過CoRT思考課的人對他們的思考能力很滿意。自感滿足並不一定等於思考技巧確實很強,但確實存在善於思考的人,,雖然沒有人教過他們如何思考。也有更多的人,仔細觀察之後才發現他們也是很擅長思考的,這種情況經常發生某些聰明學生、大學生和大學教師身上。但有時候會出現由於語言流利、表達能力強而掩蓋思考能力差的情況。CoRT思考不能使人變得更聰明,但可以讓思考進行得更可靠。
很多普通的思考能力可以通過CoRT訓練得到改善。下面列出了一部分,當然其他的還有很多,但列出的這一部分就足以說明為何訓練這些思考能力需要CoRT思考課。

1.偏離

毫無目的地從一個觀點轉到另一個觀點的情況,這種趨勢可以很驚人,特別是對於兒童來說。比如,要求幾個10歲的孩子發表對“牛奶、魚和麵包應該免費”這個觀點的看法。他們馬上就會說:如果每樣東西都免費,大家就什麼都想要――商店就很擁擠――開往商店的公共汽車就更忙些――司機就要求漲工資,如果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罷工。思考就這樣進行下去,卻根本無人提到如何用這些免費食品幫助窮人。這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但大一點的學生或者成年人也可能犯同樣的錯誤。這種錯誤的論述乍看起來很有說服力,而且每一步都很合理。由此可見,初看起來結果似乎很有說服力的雄辯,實際上不過是在練習隨意亂想罷了。

2.先判斷,後思考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誤區,即使表達能力強、頭腦聰明的學生,也可能會犯這樣的錯誤。這樣的學生由於某個觀點(如偏見、他人的觀點、直接判斷、一時的興致,等等)而站到一定的立場上,然後用思考來為自己的觀點辯護。這種情況下的思考僅僅是用來支持自己的立場或者反駁對方的立場。幾乎所有論文都是這樣。初看起來,這些文章合乎道理,論述有力。但深入研究就會發現,他們根本沒在探討問題,而是在為一種沒有經過思考就確定的立場辯護。學過了CoRT思考課,學生就傾向於更多地先研究問題再得到結論。
一般來講,很多結論都基於判斷獲得,極少是深入研究的結果。學過CoRT思考課之後,判斷所得觀點與研究所得觀點的比例就會顯著下降。

3.走極端

一個常用的辯論方法是走極端,這樣來說明某個觀點於理不通或者無可實行,有時也叫“歸謬法”。這種方法本身確實有效但容易做過了頭。例如,在剛才的“牛奶、麵包和魚”這個問題里,很多學生馬上就說,如果每樣東西都免費,那么整個社會就會陷入癱瘓,因為錢和工作就失去了意義。同樣,在討論移民問題時馬上又走了極端,聲稱移民將占據所有的住房和工作。這種在思考中走極端的現象是缺乏信心的表現。思考者逃避到一個安全的絕對的位置,因此,思考從根本上就失去了必要性。這種問題比使用固有的偏見更嚴重,也是偏見產生的原因。

4.只看事情的局部

這種錯誤在思考中可能最為普遍也最為危險。僅僅考慮部分情況,結論恰好建立在考慮的這部分情況之上,邏輯上也不存在錯誤。它有兩方面的危險。首先,無法通過展示其邏輯錯誤來證明結論錯誤,因為不存在邏輯錯誤。這種邏輯上的正確性似乎又證明了結論的正確性。其次,一個人一旦從部分情況得出結論,就很難再去把握全面情況。唯一的辦法是再下結論前更加全面地了解情況,針對這一點,CoRT功能明顯。試驗結果也證明,學過CoRT思考課的學生比沒有學過CoRT的學生視野更加開闊。

《德波諾思維訓練》各講主要內容:

CoRT 1:拓寬
第1課:對待觀點(PMI)有目的地檢查觀點正面的、負面的和有趣的方面,而不是馬上接受或者拒絕。
第2課:相關因素(CAF)儘可能廣泛地考慮有關情況的所有可能因素,而不只是考慮最直接的那些。
第3課:規則:基本的目的和相關原則,總結上面兩課。
第4課:結果(C&S)。考慮直接的、近期、中期和長遠的結果。
第5課:目的(AGO)找出並定義自己的目的,清楚自己的目的同時理解他人的目的
第6課:計畫。基本的性質和相關過程,對前面兩課的總結。
第7課:優先權(FIP)選擇不同的可能性和備選方案,按照優先權順序排開。
第8課:備選方案(APC)產生新的方案和選擇,而不要限制在原來的方案上面。
第9課:判斷。不同的方法,總結前面兩課的大部分內容。
第10課:他人的觀點(OPV)暫時放下自己的觀點,考慮所有其他人對相關情況的觀點。
CoRT 2:組織
第1課:識別。有意識的識別某個情況從而更容易理解和處理它。
第2課:分析。兩種分析方法。有目的地把情況分解開來更有效地思考它。
第3課:對比。為了理解情況而使用對比。檢查相同點和不同點。
第4課:選擇。有意識地尋找滿足要求的答案。從各種可能性中選擇。
第5課:尋找其它方法。探索解決問題的其它途徑。
第6課:開始。對實際情況開始進行思考。第一步該做什麼?
第7課:組織。組織解決實際情況的方式。
第8課:集中。考慮情況的不同方面。清楚當前所考慮的方面。
第9課:鞏固。目前取得了什麼進展。總結那些已經做了,那些還沒有做。
第10課:結論。得出一定的結論。即使最後得出沒有可行的結論也行。
CoRT 3:互動
第1課:同時考慮雙方(EBS)。在辯論中同時考慮兩個方面,而不是盲目的支持一方。
第2課:證據:類型。辯論中提出的證據的類型。區分事實和觀點。
第3課:證據:價值。訓練評定證據的價值。並不是每個證據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第4課:證據:結構。檢查證據:它是否獨立,是否依賴於另一證據,另一證據是否又依賴於其它證據,等等。
第5課:同意,不同意,不相關。增加支持觀點的證據,去掉不支持觀點的證據。
第6課:保持正確1。兩種保持正確的方法:(1)檢查觀點本身,它的套用和效果。(2)參照事實、權威和感覺。
第7課:保持正確2。另外兩種保持正確的方法:(1)使用名字、標籤和分類。(2)判斷,包括使用評價詞。
第8課:錯誤1。誇大――錯誤地下結論,走極端。僅僅把結論建立在部分情況上。
第9課:錯誤2。另外兩種錯誤的方法:誤解和偏見。
第10課:總結。辯論完後得到了什麼?不能達成一致的7種可能的結果。
CoRT 4:創造力
第1課:正確,錯誤和PO。“PO”,是說明在沒有經過判斷或者分析的情況下就得出的有創造性的觀點。
第2課:手段。不只是利用觀點本身,還有他們引出的其它觀點。
第3課:隨意的輸入信息。那些輸入的無關的謬誤會使情況發生改變。
第4課:概念質疑。檢驗概念的“唯一性”會導致用另外的方式做事。
第5課:支配性觀點。大多數情況下都有占統治地位的觀點。為了具有創造性,必須擺脫這些觀點的束縛。
第6課:定義問題。對問題進行定義會使它更容易解決。
第7課:剔除謬誤。從觀點中找出謬誤並去掉它們。
第8課:聯合。通過考慮表面上沒有聯繫的觀點的性質,可以用融合或者結合的方式來創造新觀點。
第9課:要求。理解要求可以對創造性的觀點產生影響。
第10課:評價。某個觀點完全滿足要求嗎?它有那些優點和不足?
CoRT 5:信息與情感
第1課:信息。分析信息並評價它的完整性。考慮丟失了哪些有用信息?
第2課:問題。熟練使用問題。問題的目的和方向。開放性問題和封閉性問題。
第3課:線索。線索、推論和暗示。對給定信息的極大外推。把兩種線索結合起來。
第4課:矛盾。錯誤判斷,錯誤結論和其它錯誤的使用信息的方式。
第5課:猜測。信息不完整時使用猜測。好的猜測和差的猜測。
第6課:信任。可信性。如何評價我們獲得的信息。證明,確信,信任,一致同意,權威,媒體,奇聞,等等。
第7課:已有的觀點。通常代替個人的思考――老套,陳詞濫調,偏見,大眾觀點,等等。
第8課:情緒和自我。情緒對思考的影響。通常的情緒和利己主義(必須正確,試圖扮滑稽,要面子,等等)。
第9課:價值。價值決定著思考和最後結果的可行性。正確地評價價值而不要試圖改變它。
第10課:簡化和清晰化。最後歸結為哪一點?情況是什麼?思考的是什麼?
CoRT 6:行動
第1課:目標。思考要做的第一件事。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它將作為思考的主題。儘可能明確和集中的選擇“思考目標”的重要性。
第2課:擴展。目標選好之後,下一步就是對它在深度、廣度和多樣性方面進行擴展。這是開放性思考。“對於......儘可能多的思考”。
第3課:濃縮。第三步是把擴展思考濃縮成更切實、有用的東西:要點、摘要、結論、選擇。
第4課:TEC(TARGET-EXPAND-CONTRACT)--目標―擴展―濃縮。按次序使用上面三個工具。訓練確定目標,思考主題並提取出可行的結論。
第5課:目的。搞清楚思考的確切目的。到什麼時候為止:作出決定,得到行動計畫或者觀點?思考的一般目標和特定目的。
第6課:輸入。要考慮的情況、情景、框架、可用信息、因素和人。所有應該考慮的情況。
第7課:解答。各種備選的解決方案,包括最明顯的、傳統的和最新的。產生解決方案和補救缺陷的方法。
第8課:決定。決定的過程。從備選方案中選擇最好的。選擇的優先權和標準。決定的結果和評價。
第9課:實施。執行。得出思考的最後結果。制定實現最後選擇的步驟。把思考付諸實際行動
第10課:TEC-pisco。套用整個PISCO過程:目的―輸入―解答―決定―實施(Purpose-Input-Solutions-Choice-Operations)。合併所有的TEC-PISCO框架,使用前面的三個工具(TEC)來詳細定義PISCO的每個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