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武城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邊陲,魯西北平原,京杭大運河東岸,隸屬德州市東經115°51'-116°17'、北緯37°03'-37°23'之間。東鄰黃河故道,與平原縣連線;南和夏津縣交界;西、北兩面隔衛運河,同河北省故城縣相望;東北瀕四女寺減河,與德州市為鄰。全境南窄北闊,西南到東北較長,東西寬27公里,南北長33公里,面積748平方千米。

武城歷史悠久,地靈人傑,建置於春秋時期,西晉太康年間稱謂武城,沿用至今。曾以夏王竇建德起兵漳南鎮、寧知州堯佐督修大堤縛絞龍、吉鴻昌駐防察民情等歷史傳說聞名遐邇。

武城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盛產棉花、玉米、小麥、穀子、西瓜、香椿等農副產品,農業生產化水 平不斷提高。工業門類齊全,發展迅猛,已形成玻璃鋼、地毯、橡塑等十大骨幹企業,一批高科技含量的新產品居全國領先水平。

武城交通條件便利,通訊設施先進,商貿市場活躍,水電供應充足,服務設施完善,投資環境寬鬆。

2007年末,全縣總人口37.7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13萬人,非農業人口7.62萬人。少數民族人口4103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1%,其中回族人口3920人。全縣有回族、滿族、蒙古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錫伯族、壯族、土家族、苗族、哈尼族、獨龍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等16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滕莊鎮、武城鎮、郝王莊鎮等3個鄉鎮的9個自然村,其中滕莊鎮少數民族最多,有252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3.8%,有少數民族聚居的村莊6個。其他少數民族分布較分散,在全縣各鄉鎮街都有少量人口居住。武城版圖南窄北闊,西南到東北較長,東西寬27公里,南北長33公里,總面積7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5萬畝。[1] 武城縣轄武城鎮、老城鎮、魯權屯鎮、郝王莊鎮、四女寺鎮、甲馬營鎮、李家戶鄉、廣運街道辦事處等6鎮1鄉1個街道辦事處,267個行政村(社區),6個居委會。

歷史沿革

1993年10月9日,撤梁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武城鎮。

1993年10月27日,魯權屯鄉撤鄉設鎮。

1994年11月24日,滕莊鄉撤鄉設鎮。

1996年6月3日,撤祝官屯鄉,原祝官屯鄉的祖寨、梁寨、范莊、韓寨、陳衣莊、後王莊、冶莊、前王莊、祝官屯9個村劃歸老城鎮;田莊、董白三、徐莊、譚莊、北王莊5個行政村劃歸甲馬營鄉。

1999年,武城縣轄5個鎮、8個鄉:老城鎮、武城鎮、四女寺鎮、滕莊鎮、魯權屯鎮、楊莊鄉、李家戶鄉、馬莊鄉、大屯鄉、董王莊鄉、郝王莊鄉、蔡村鄉、甲馬營鄉。

2000年5月8日,撤郝王莊鄉、蔡村鄉,以原郝王莊鄉、蔡村鄉的行政區域設立郝王莊鎮,撤銷四女寺鎮、馬莊鄉,將原四女寺鎮的行政區域和馬莊鄉的胡家窪、潘莊、代官屯、南鄭莊、小史莊、張郭秦、小賈莊、朱莊等8個村劃歸滕莊鎮,將原馬莊鄉的其它村劃歸魯權屯鎮;撤銷董王莊鄉、大屯鄉,其行政區域併入武城鎮。武城縣轄5個鎮、3個鄉。總人口361179人,其中武城鎮 107450、老城鎮 41313、膝莊鎮 51678、魯權屯鎮 36484、郝王莊鎮 40773、楊莊鄉 20232、李家戶鄉 30282、甲馬營鄉 32967。 (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3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設立廣運街道辦事處,原武城鎮24個村劃歸街道辦管轄。城區6個社區居委會劃歸街道辦事處。武城縣現轄5鎮3鄉1個街道辦。

2008年6月18日,經省政府批准,武城縣滕莊鎮和魯權屯鎮實現合併,原滕莊鎮行政區劃劃入魯權屯鎮管轄,武城縣現轄4鎮3鄉1個街道辦事處。

2010年7月,經省民政廳批准,武城縣甲馬營鄉和楊莊鄉撤鄉設鎮,武城縣現轄6鎮1鄉1個街道辦事處。

2011年1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銷楊莊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老城鎮,設立四女寺鎮,將魯權屯鎮原四女寺轄區及郝莊鎮部分村莊劃歸四女寺鎮,原武城鎮8個村劃歸廣運街道。武城縣現轄6鎮1鄉1個街道辦事處。

經濟發展

200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61億元,同比增長15.7%,人均GDP達到21883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32億元,增長10.4%;第二產業增加值48.28億元,增長15.0%,第三產業增加值24.10億元,增長19.5%。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上年的11.4:59.7:28.9調整為12.5:58.4:29.1。1984年被列為“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縣”,90年代先後被列為“全國棉花良種繁育基地縣”和“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1988年被中國玻璃鋼工業協會命名為“全國第一個玻璃鋼縣”,2002年被中國特產經濟研究中心命名為“中國辣椒之鄉”,2004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少數民族用品協會命名為“中國民族毯業城”,2005年被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中國玻璃鋼工業協會、中國汽車界命名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縣”,2007年被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又命名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城”,2008年被命名為“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潛力縣”。全縣擁有國家級區域品牌8件,國家免檢產品3件,中國馳名商標1件,中國名牌產品2件,省著名商標8個,市知名品牌 2個,省市級高新技術企業15 家,ISO9000認證企業65家,ISO14000認證企業32家。

農業

武城縣地處魯西北平原,人口37萬,耕地為56.8萬畝,是傳統農業大縣。

糧食一直是我縣農業生產的主導產業。我們一直把最佳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作為糧食發展的主攻目標。從2004年起國家開始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農民種植糧食作物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2007年全縣共種植小麥32萬畝,總產達14.08萬噸。種植玉米21萬畝,總產10.8 萬噸 。

在穩定基本糧食作物面積的前提下,著力發展“一紅(辣椒)兩白(食用菌和棉花)一牧(畜牧)特色產業。

建立了規模較大、效益較高的100萬平方米食用菌生產基地,全縣10萬平方米以上的食用菌基地達到了8個,被山東省命名為"山東省食用菌十大生產基地縣";引進並培植壯大了龍頭企業-山東九發集團武城食品有限公司,可年產罐頭6000噸,醃漬蘑菇6000噸,產品全部出口歐美、南韓等國家;縣內共有菌種廠三家,產品達20多個品種,年產菌種1200萬瓶,能保證800萬平方米食用菌菌種供應。

辣椒生產方面,全縣常年辣椒種植在10萬畝以上,中國武城辣椒城,成為江北最大的辣椒集散地,年交易量可達2.5億斤,成交額10億元,可拉動全縣20萬畝和周邊縣市上百萬畝辣椒的生產。

棉花生產方面,2007年共種植棉花32.4萬畝,依託棉花良種補貼項目全部實現了優良品種生產,全縣總產 2.76萬噸。總占地面積450畝的大型棉花市場-楊莊銀山工貿園,年加工能力可達140萬擔,年交易額5.6億元,帶動了全縣及周邊縣市的棉花生產。目前全縣共有各種棉花加工企業200多家,年社會效益2000多萬元,帶動全縣人均增收300元。

畜牧生產方面,以津武肉聯廠、大王火腿廠、銀龍肉聯廠等企業為龍頭,畜產品加工企業的年宰殺能力2.4萬噸,貯存能力1500噸;以上海光明(德州)乳業公司為依託,大力實施了"奶牛富民工程",共發展奶牛1萬頭,是上海光明乳業重要的奶源基地。全縣豬存欄20萬頭,羊存欄18萬隻,雞存養600萬隻。[3]

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是我縣最大的特色和亮點,培植起了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玻璃鋼、中央空調、地毯、棉紡織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六大產業集群,全部實現了既有龍頭企業帶動,又有配套企業支撐,還有工業基地集約發展的集群化模式,擁有全國第一個玻璃鋼縣、中國民族毯業城、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縣、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城等10餘項國家級榮譽稱號。截至2007年底,全縣中小企業達1.9萬戶,其中私營企業1990處,從業人員16萬人,註冊資金23.8億元。下面,簡要介紹一下我縣六大產業集群發展情況及現狀。

1、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是由玻璃鋼和橡塑兩大產業融合、延伸而來的。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後,玻璃鋼和橡塑生產逐步擺脫家庭作坊式生產模式,建立了一批頗具規模的生產企業。玻璃鋼生產引進纏繞、注射和拉擠生產線,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產業規模迅速壯大。橡塑生產引進大型擠出機、沖床、開練機、密練機、注塑機等先進設備,產品開始為一汽、二汽等國家大型汽車企業搞配套,迅速發展成為全國三大重要橡塑生產基地縣之一。第三階段(1997-2005年)為快速膨脹階段。我縣先後被授予“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縣”、“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城”、“山東省十大特色工業產業集群”等榮譽稱號。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群體規模大:全縣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加工處達569處,其中企業158家,從業人員5萬人,其中年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達到56家,過5000萬元的18家,過億元的9家。新明公司、中南集團和龍祥公司躋身全國100家最具成長性汽車零部件企業行列。水星集團躋身中國機械500強和化工500強,居全國橡膠板、管、帶製造業第1位。

二是產品種類多:目前,全縣玻璃鋼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達200多家,擁有玻璃鋼汽車零部件生產流水線35條;橡塑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300多家,擁有橡塑汽車零部件生產流水線近200條,可生產汽車內飾件、玻璃鋼外罩件、機電配件和鋁輪轂生產等五大系列3000多個品種,可為各種汽車、農用車、機車進行整車配套。

三是產業集中度高:全縣形成了魯權屯鎮、滕莊鎮以玻璃鋼零部件為主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帶,甲馬營鄉、廣運街道辦事處以橡塑零部件為主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帶和擁有多家不同類型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的運河經濟開發區產業帶,全縣大多數汽車零部件企業集中在以上三大產業帶。

四是市場覆蓋廣:全縣汽車零部件企業的銷售市場遍及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並有多項產品打入美國、日本、德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產品覆蓋了全國60%以上的汽車生產廠家,並與一汽、東風、北汽、上汽、中國重汽、長安、哈飛、昌河等40餘家大型汽車生產企業實現了“定向聯繫”,為其配套生產或獨家生產。水星、龍祥、武岩等一批產品品牌在汽車零部件市場上享有極高聲譽。以專用汽車橡塑密封條為例,僅水星公司就在北京、天津、長春、瀋陽、武漢、廣州等地設立了30多個銷售辦事處,產品遠銷29個省、市、自治區。水星橡塑股份有限公司與韓國真元株式會社合作生產高檔汽車鋁輪轂,產品全部出口國外。

五是研發能力強:2006年,成立了武城縣汽車零部件技術研發服務中心,具體負責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科技推廣和產品研製開發。大力實施“借腦工程”,與全國100多家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重點企業建立了長期聯繫開發新產品的協作關係。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也紛紛建立自己的科技研發中心,聘請專家、教授為長年技術顧問,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縣汽車零部件產業的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每年都要組織幾次專家鑑定會,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對我縣的汽車零部件產品進行鑑定,每年申報成功部分專利項目。

2、玻璃鋼產業集群:玻璃鋼產業發展在20世紀七十年代初,1988年被中國玻璃鋼工業協會命名為“全國第一個玻璃鋼縣”。目前,全縣玻璃鋼產業集群現有企業1300多家,個體工商戶1.1萬戶,從業人員4萬人,其中在外業務人員1.6萬人。擁有纏繞、拉擠、模壓、手糊、噴塗、注射等六大生產工藝,產品達40多個系列、800多個品種,產品涉及建築、空調、電力、交通運輸等多個領域,銷售市場遍及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並有多項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玻璃鋼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湧現出了中南集團、金光集團、新明玻璃鋼製品有限公司、中遠公司、騰翔集團等一大批骨幹企業。中南集團旗下子公司中南控股有限公司2006年5月在新加坡成功上市,開創了全市企業境外上市融資的先河。“金光”牌冷卻塔、“漳南”牌SMC模壓水箱板、“白天鵝”桑拿浴房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信譽度好的知名品牌和產品,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金光”、“漳南”商標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截止2007年底,全縣年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玻璃鋼企業達到69家,過5000萬元的企業23家,過億元的達10家,過5億元的6家。

3、中央空調產業集群。中央空調產業集群是伴隨著玻璃鋼產業發展起來的一新興產業,並呈現出蓬勃發展和迅速蔓延之勢,並逐漸壯大,湧現出了金光集團、中南集團、貝州空調公司、中立公司等一大批骨幹企業,圍繞做大做強“中國中央空調城”,深入持久地開展“中央空調德州造,產業基地在武城”創建活動,這一產業不斷膨脹壯大,已形成了集主機生產、風機盤管、冷卻塔、風機、風道、防火閥生產於一體的系列化生產格局,空調相關企業已達60餘家,個體加工業戶1000多戶,從業人員2萬多人,年實現銷售收入40多億元,利稅5億元。產業聚集度大幅提升,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成為遠近聞名的空調製造業生產基地,產品輻射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形成了武城的特色和優勢。

4、地毯產業集群。武城地毯加工業稱雄國際市場,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手工地毯生產、出口基地,年產手工地毯100萬平方米,占全國的50%以上。2004年被國家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少數民族用品協會命名為“中國民族毯業城”。山東神龍地毯業有限公司是以生產手工地毯、膠背地毯、皇宮地毯和機織地毯為主的大型企業,生產純毛、混紡、化纖、毛加絲、機織仿手工等多種質地、品種、規格的手工地毯和機織地毯。

二是品種齊全,特色鮮明:目前,已發展到擁有男工地毯、膠背地毯、東方地毯、皇宮地毯、精藝地毯、藝術掛毯、機織地毯等七大系列,產品花色品種達上千個,產品遠銷日、美、德、西歐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外享有“世界地毯看中國,中國地毯看武城”的美譽。根據少數民族的民俗和文化特色,研製開發了一系列適應少數民族的地毯產品,藏毯、新疆毯、回民仿古毯和中東毯以及手工民俗畫“掛”毯等,以其顏色多樣、鮮艷明快、內涵豐富的特點,深受少數民族用戶和國外伊斯蘭用戶青睞。建設中的中國地毯博物館,集中收藏、展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地毯產品,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全力展現地毯的文化內涵。全館全部建成後,將分產品實物展室、產品實景展室、現代館和未來館四個展室,可集中收藏和展示七大系列上千個花色品種的民族地毯產品。近年來研製開發了具有民族特色和西方文化特色的地毯近600個新品種,實現了由傳統的“北京式”、“美術式”、“彩素式”向“自然型”“幾何型”“抽象派”,由傳統的粗厚重向輕薄細的轉變。開發生產的針刺奧比松、TA絲地毯屬世界首創產品,研製開發的“120道”、“140道”、“160道”精藝地毯引導了市場新潮流,設計的“160步波斯膠背地毯”榮獲第30屆中國國際地毯交易會圖案評比金獎。2002年開發的機織地毯,實現了高科技與傳統技術的完美結合,形成了精、細、亮、密、厚、挺獨具特色的中國地毯風格。

5、棉紡織產業集群:我縣歷來就有種植棉花的歷史,先後被國家命名為“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縣”等榮譽稱號。特別近年來,雖然棉花市場的放開,我縣抓住這一機遇,大力發展棉花加工產業,形成了種植、收購、加工、紡織、浸出油、織布等一條龍的發展格局,建立了以老城鎮和楊莊鄉為中心的武城棉花深加工基地。目前,全縣棉花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擁有棉花收購、加工企業365處,從業人員2萬多人,年加工能力1000萬擔,棉籽60萬噸,棉紡能力達到100萬紗錠。

6、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該集群主要包括辣椒產業、食用菌產業和白酒產業。重點介紹下一白酒產業和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及現狀。

白酒產業發展於上世紀50年代,由於我縣常年氣候溫和,降雨適中,糧食作物種植業發達,各種糧食均有種植。民間釀酒業開始逐步發展,到現在由手工作坊發展到規模以上的企業近百家,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可喜局面。湧現出一批以古貝春為龍頭的龍貝、祖元、天波、貝州等一批生產企業。2005年“古貝春”榮膺中國馳名商標,2006年“古貝春”酒被國務院事務管理局指定為專用酒,“古貝春”被評為“中國白酒工業十大區域優勢品牌”和“中國著名品牌”,被評為第六屆“中國名酒”。在他的品牌及市場和宣傳的帶動下,各個酒類中小企業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與酒類相關的瓶子廠、包裝物廠、瓶蓋廠等相關的配套行業發展迅速,企業生產呈現出分工細緻、協作配套的特點。從原材料供應到產品研製加工生產,再到產品銷售全局發展。另外我縣各類飲料酒企業銷售市場遍及全省及多個省外地區,形成了由區域品牌到全國重點發展,並不斷擴大的銷售勢頭,古貝春酒廠不但山東銷售第一,同時在廣東、甘肅、黑龍江、江蘇等市場享有相當高的市場占有率。

食用菌產業發展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以老城鎮、楊莊鄉、李家戶鄉、甲馬營鄉四個基地鄉鎮為重點,輻射魯權屯鎮、郝王莊鎮、廣運街道辦事處三個鄉鎮,食用菌種植已覆蓋全縣的7個鄉鎮40多個村莊,種植戶數達100多戶。截止目前,全縣雙孢菇種植大棚1000多個,面積100多萬平方米,年產量2.5萬噸,總產值9000萬元,純收入可達4600萬元。同時,又成功引進了草菇、雞腿菇種植,實現了新突破。我縣先後被山東省農業廳命名為“食用菌生產十大基地縣”、“山東省生態農業示範縣”、“山東省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縣”、“山東省食用菌星火科技示範縣”,被山東省食用菌協會授予“山東省小蘑菇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並成功進入全省20強縣。“貝州牌”食用菌先後被山東省農業廳和國際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為“省級無公害食品”和“國際有機食品”。[3]

工業

堅持工業立縣戰略,按照抓龍頭、建基地、強產業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好縣經濟開發區、魯權屯滕莊中央空調玻璃鋼製造業基地、楊莊老城甲馬營汽車部件及棉紡織工業基地、辣椒購銷加工基地等“一大龍頭、三大基地”建設,以此為載體構築起了特色鮮明的四大特色經濟板塊。2007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324家,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55.90億元,增加值40億元,利稅24.96億元,利潤10.56億元。全縣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2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9%。

縣經濟開發區:始建於1998年,規劃占地35平方公里,現開發15平方公里。1998年11月被市政府批准為首批市級民營工業園,1999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鄉鎮企業示範園區,2001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先進工業園區,2006年被國家發改委批准為省級開發區。2007年,縣委、縣政府搶抓德商路建設契機,大力實施開發區東進戰略,新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運用市場化手段籌集資金2.8億元,完成了道路、供排水、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使整個開發區規劃面積達到了35平方公里,形成了以德商路為主軸,以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為主導產業,以特色區中園建設為支撐,規劃超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現代化、園林式、生態型工業園區,成為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發展平台。規劃建設的四大功能園區分別為:

工業製造區規劃面積1.2萬畝,由台灣華宇生物科技園、民營創業園和製造業工業園組成。主要安置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民營經濟創業項目、汽車及汽車零部件、中央空調、機械設備加工等大型工業製造項目。物流倉儲區規劃面積2000畝,建設集倉儲、包裝、多式聯運、配送、信息交易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園區。中心服務區規劃面積3300畝,主要建設金融中心、休閒、餐飲、接待、教育、衛生等公益性項目。農副產品深加工區規劃面積2700畝,主要安置規模大、效益好、科技產量高的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並努力將其打造成為承接江浙滬紡織服飾產業轉移的平台。

魯權屯滕莊中央空調玻璃鋼製造業基地是由魯權屯工業園和滕莊龍騰工業園合龍而成。大家都知道玻璃鋼產業是武城的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初,起源於滕莊鎮和魯權屯鎮。目前,兩大玻璃鋼工業園區已成功對接合龍,形成了集中央空調玻璃鋼產品生產、銷售、研發、技術、檢測於一體的製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孵化園區。基地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規模大。整個基地總投資56億元,南北全長6.5公里,建成面積8平方公里,入園民營企業達66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0家,個體工商戶5800家,從業人員5.4萬人,年實現營業收入160億元,利稅18.2億元,上繳稅金5000萬元。企業生產逐步呈現出分工細緻、協作配套的特點,從原材料供應、產品研製、加工生產、到終端產品的銷售,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二是名企多培育形成了金光、中南、華能、騰翔、騰宇等一大批骨幹企業,其中金光集團等8家企業跨入省級企業集團行列,金光集團和中南集團被列入全市50家工業強市戰略骨幹企業名錄,中南集團等3家企業被命名為“省級高新技術示範企業”,年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企業達19家,過5000萬元的企業13家,過億元的5家。三是層次高。先後投入10多億元,用於園區內配套設施建設,實現了道路、電力、有線電視、通訊、網路、供排水等“六通一平”和綠化、亮化、美化等,物流、金融、超市、中介、餐飲等相關服務業發展一應俱全。四是產品多。形成了纏繞、拉擠、模壓、手糊、噴塗、注射等六大工藝,產品達48個系列、3600多個品種,涉及建築、空調、電力、交通運輸等多個領域,銷售市場遍及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並有多項產品打入國際市場。五是品牌優。經過潛心打造,全縣已初步形成了“金光”牌冷卻塔、“漳南”牌SMC模壓水箱板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信譽度好的知名品牌,“金光”、“漳南”等被評為省著名商標,“騰宇”牌模壓冷卻塔、“科祿格”牌風機擁有自主品牌。積極推行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工作,已有56家中央空調和玻璃鋼生產企業通過認證。大力開展“中央空調德州造,產業基地在武城”創建活動,規劃到2010年底,建成面積達20平方公里,個體工商戶發展到8000家,民營企業達到1000家,年實現營業收入300億元,利稅28億元。

楊莊老城甲馬營汽車部件及棉紡織工業基地以臨武路、幸福路為主軸,輻射老城鎮、楊莊鄉、甲馬營鄉等三個鄉鎮,以汽車零部件和棉花加工業為特色產業的帶狀經濟帶。每年棉花收購旺季,從甲馬營到楊莊鄉近百里的公路上,購銷棉花的車輛絡繹不絕,購銷、生產場面非常繁忙,被外來客商形象地稱之為“百里銀色長廊”。辣椒購銷加工基的中心是中國武城辣椒城,前身是尚莊辣椒專業市場,始建於1992年10月,後經多次擴建,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市場擁有英潮集團、中韓合資德州多元食品有限公司、亞星食品有限公司、黑馬集團、東順齋食品有限公司、金椒工貿有限公司等大型龍頭加工企業18家,零散加工戶200餘戶,吸引河北、浙江、四川、內蒙古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客商前來交易訂貨,辣椒及辣椒製品80%實現出口,遠銷韓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市場的繁榮帶動了辣椒種植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2007年全縣辣椒種植面積25萬畝,椒農6.1萬人,辣椒販運戶600餘戶,安置剩餘勞動力6000餘人,極大的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3]

縣治變遷

去過武城縣的人們都知道,這個縣有三個地名很有意思,縣城被稱為“新城”,縣城東南有個鄉鎮過去叫舊城,在運河邊還有一個老城鎮。初到武城的外地人每每被這三個地名搞得不得其解。其實,這三個地名的由來源於武城縣治在歷史上的多次變遷。

“武城”一名由來已久,最早源於夏朝,《隋區宇圖》云:“夏禹七代孫芸封公子武於此建國”。戰國時期,東武城是趙國的軍事重鎮,兵家必爭之地,地處趙、齊兩國交界的前沿。《史記》曰:“趙平原君勝封東武城。”由此可以想見該城的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此時,因趙國境內的山西定襄也有一個武城,故加“東”字予以區別,這是“東武城”最早出現的名稱。西漢高帝四年(公元203年)置清河郡,東武城屬之,為郡轄14縣之一。東漢時,光武帝封濟南王劉德為武城侯。晉太康年間(公元280年—289年),去“東”字改稱武城縣,為清河郡所轄六縣之一。前秦時,秦王符堅封長子為清河王移居武城。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武城縣治駐地移至漢信城縣舊城(即今南宮縣懸空村),撤消在該城治所的清河縣,將其縣域併入武城縣。隋代開皇六年(公元586年),信城舊城復置清河縣治所,武城縣治所重新遷回今故城縣瓦子莊附近。因此處地勢低洼,不斷雨澇成災,於唐代調露元年(公元679年),將武城縣城治所南移九公里,即今故城縣關廟村附近。此時,武城縣域包括今故城縣南部饒陽店鄉、趙行鄉以南八個鄉,武城縣西北部甲馬營鄉一帶,清河縣東北部的張寬鄉、連莊鄉、渡口驛鄉等。至宋代大觀年間(公元1108年—1109年)運河西決,武城縣城被河水淹沒,其治所隨遷至運河東岸,即今武城縣老城鎮,自此以後一直未再變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武城縣政府駐地繼續在此設定。1956年3月,武城東鄰的恩縣撤消,原恩縣區域大部分劃歸武城縣,其中包括恩縣在明代時期的縣治即舊城鎮。1965年調整行政區劃,經冀魯兩省協商,報請國務院批准,以衛運河為界,河西為河北,河東為山東,將武城縣所轄河西部分劃歸故城縣,將故城縣所轄河東部分劃歸武城縣。1973年衛運河拓寬,將武城縣城向東北方向遷移20公里,重建新縣城,即舊城西北1.5公里處。1984年,舊城公社改稱武城鎮;原縣城所在地城關公社改稱老城鎮;人們到今天還習慣地把新縣城稱為“新城”。

自然環境

武城屬於典型的黃河沖積平原,歷史上境內曾有四次黃河改道奪衛運河,經武城轉天津入渤海,故地貌四周地勢較高,由西南向東北傾斜,並形成高、坡、窪三種地形。地面高程飲馬莊30.5米(以大沽口為基面,下同),胡家窪21.8米,自然坡降為1/6000。武城地處海河水系衛運河流域,縣內河流屬過境河與季節性間歇河。西北兩面有衛運河、四女寺減河,中間六五河貫穿全縣;舊城河、六六河、利民河等支流交錯,互相連線。武城縣屬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特點是冷熱乾濕區別顯著,四季分明,縣內氣候條件相同。光照資源豐富,日照時數長,光照強度大,年均日照2617小時,日照率58%。全縣平均無霜期203天。降水時間和空間分配不均,夏季降水最多,冬季最少,西部、北部居多,東部、南部較少。[4]

區位優勢

武城縣位於魯西北平原,京杭大運河東岸,西北隔京杭運河與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清河縣相望,南連夏津、聊城,東接平原縣,東北瀕四女寺減河與德城區為鄰,為兩省三地六縣交匯之地,是魯冀邊界的重要交通樞紐。武城對外交通方便快捷,縣城距濟南機場約1.5小時車程,距天津海港約2小時車程,距北京約3小時車程,距青島海港約4小時車程,緊鄰京滬、京九兩大鐵路幹線和京福高速公路。青銀高速公路德州出口距武城僅5.6公里。105國道、德商一級公路、鄭夏公路貫穿南北,臨武公路橫跨東西。即將開工的德商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調工程穿境而過,跨越全縣大部分地區。獨特的區位交通條件使武城成為德州和山東的“西大門”。 [5]

基礎建設

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770公里,形成了“四縱連五橫,一環繞武城”的交通幹線主框架,全縣公路萬人均占有48公里,位居全市首位。全縣所有村莊全部實現了通公路、客車、自來水、電話、寬頻網、有線電視等“六通”,是全省第七個全市第一個整建制實現村村通自來水的縣。電力、天然氣等供應充足,是德州率先用上國家“西氣東輸”天然氣的縣市。土地、勞動力和水利資源豐富,全縣耕地人均占有量全省領先,地勢平坦,土層較厚,適於開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城區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204公頃,其中公共綠地面積60公頃;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890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為2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6平方米。[6]

社會事業

教育

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不斷提升教育質量。擁有各類學校19所,在校生26145人,其中初級中學17所,在校生15547人;完全中學1所,在校生8594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生2004人;國小62所,在校生27001人;幼稚園145處,在園8604人。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100%,畢業升學率100%。聯考成績連續20年位居全德州市各縣市首位,被譽為德州市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幟。

科技

武城縣委、縣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全面實施“科教興武”戰略,2001年以來,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畫21項,取得科技成果12項,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工業、醫療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科技對社會進步貢獻率達52。自1996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先進縣”榮譽稱號並保持至今,2006獲得“山東省食用菌星火科技示範縣”榮譽稱號。

文化

武城地處燕趙文化和齊魯文化交匯處,現今仍有大量文物古蹟和文化遺存。四女寺槐蔭清風、竇建德點將台、山西會館、聖人王道墓、陳公堤、姑嫂墳等文化遺存皆出於運河兩岸,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狀元孫伏伽、唐代武狀元崔圓、祖孫狀元崔峴崔膠、兄弟狀元崔昭緯崔昭矩、聖人王道、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劉黑闥等名公巨卿都是武城人。“四女寺的傳說”、“武城鏇餅製作工藝”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花槓舞”和“運河號子”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家,民眾藝術館、文化館1個,文化站9個,公共圖書館總藏量80千冊;劇院、影劇院2個,名勝風景區和文物保護區1個。廣播、電視事業有新的發展。全縣有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中、短波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1座,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100%。

體育

擁有體育場館1個,積極組織並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在2005年全國十運會上,該鄉運動員耿文博獲得鐵人三項冠軍。

衛生

全縣共有公辦醫療衛生機構24處,包括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衛生防疫站、縣婦幼保健站、縣衛校、縣合作醫療辦公室,3處中心衛生院、6處一般鄉鎮衛生院和9處鄉鎮防保站,在職衛生工作人員1120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023名,萬元以上設備183台(件),住院床位475張。全縣設有271個一體化衛生室,聘用517名鄉村醫生,個體診所27處,從業人員58名。[7]

武城方言

1. 老爺兒——太陽;陽光 2. 崩搭——下雨(開始下雨或雨不密)3. 三毛愣——啟明星 4. 賊星——流星 5. 陰起了兒——無缺口的暈 6. 風起了兒——有缺口的暈7. 天狗吃老爺兒——日蝕 8. 天狗吃月亮——月蝕 9. 火燒雲——彩霞 10. 呱啦——霹靂11. 朦星雨——毛毛雨 12. 霧啦——下霧狀雨13. 麻量糨子——大暴雨 14. 飯不拉兒——霰 15. 凍凍——冰 16. 凍凍茬兒——薄冰17. 鬧天——天氣不好 18. 打開天——由陰、雨、雪轉晴19. 撥黃兒——雨雪天天邊見晴;黎明時東方微亮 20. 假陰天——薄雲透日的天氣 21. 魚鱗天兒——布滿魚鱗雲的天氣22. 油鹼子地——濕鹼地 23. 鋼鹼子地——乾硬的鹼地 24. 白耥地——白土或沙質地 25. 莊稼地——可耕地、長有莊稼的地26. 漫野地——跟村莊較遠的地 27. 兔子不拉屎的地——不毛之地28. 高崗兒——面積較小的高起地塊 29. 堤嶺子——廢棄的古河堤 30. 山根兒底下——山腳 31. 海子——水塘32. 水溜——水流量 33. 河溝子——河的小支流34. 河崖——河岸 35. 大堤——河堤 36. 懶水——味道鹹的水 37. 坍灰——室內屋頂上灰塵38. 坷拉——土塊 39. 老鴰枕頭——鵝卵石40. 胡同道——兩牆間的窄路 41. 慢坡崖兒——坡度很小的崖 42. 亂葬崗子——舊時亂埋死人的墓地 43. 市里——特指德州市44. 家東、家西、家南、家北——分別指東邊、西邊、南邊、北邊45. 前、後、左、右 46. 頭直上——躺著時頭頂前方近處47. 地上——地面上48. (就)地下49. 半道兒上50. 底下——下面、下邊、下方51.家裡的——老婆

宗教信仰

全縣有回族、滿族、蒙古族、壯族、土家族、苗族、哈尼族、獨龍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等11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人口4011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1%,其中回族人口3890人。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滕莊鎮、武城鎮、郝王莊鎮等3個鄉鎮的9個自然村,其中滕莊鎮少數民族最多,有252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3.8%,有少數民族聚居的村莊6個。滕莊鎮滿莊村是全縣惟一的純回民村,全村人口112人。其他少數民族分布較分散,在全縣各鄉鎮街都有少量人口居住。全縣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四種宗教,共有信教民眾9475人,其中伊斯蘭教3910人,基督教3436人,天主教1910人,佛教328人,有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19處,其中清真寺8處,天主教堂2處,基督教活動場所8處,佛教活動場所1處。有宗教教職人員8名,阿訇8名。

武城縣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選舉法》、《山東省民族工作條例》、《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城市民族工作條例》、《山東省清真食品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緊緊圍繞“加快發展、富民強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心任務,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紮實推進全縣少數民族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民眾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人均收入達到3200元,與全縣人均收入持平,少數民族民眾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8]

旅遊開發

近幾年隨著旅遊產業的逐步升溫,旅遊業已經成為一個朝陽產業,我縣依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運河文化,以打造區域旅遊強縣為目標,以運河風情為依託,以民俗文化為主題,以“一心兩軸兩廊四區”為增長極,著力構築旅遊開發的新格局,形成了各有龍頭、互為支撐、重點突出、市面廣闊的旅遊產品體系。“一心”是指武城城區,一級旅客接待中心、遊客集散地。“二軸”是指一縱一橫兩條省道一成兩條產業發展軸,構成武城旅遊產業發展的“X”型骨架。“兩廊”是指經過武城的運河、六五河兩條水生態廊道、文化遺產廊道,將本來呈破碎狀態的動植物棲息地、濕地、河流和其它生態上重要的區域同文化遺產和鄉土文化景觀通過連續的廊道連線起來,進行整體性的呈現和展示,實現遊憩、生態和文化保護等多目標的結合。“四區”是指西南部的運河風情和民俗文化體驗區、北部的四女寺風景區、東部的大屯水庫風景區、西北部的隋唐文化旅遊區。

1、運河風情和民俗文化體驗區。具體範圍為武城鎮內西南側臨運河地帶及周邊大範圍區域,包括楊莊鄉、老城鎮、甲馬營鄉三個鄉鎮。功能定位為運河風情體驗、民俗文化感悟、歷史典故尋蹤、人文生態休閒。以展示粗獷樸實、靈異雋永、古意盎然的文化特色。規劃在老城鎮建設貝州文化感悟區及“運河之窗”景觀帶。擬建項目有巨型泥塑群、運河風情街、民俗文化村、民歌創作園、剪紙吧、大楊樹生態園、文化牆、林果園、珍禽養殖場等。

2、四女寺風景區。四女寺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古鎮,古“武城八景”的“槐蔭清風”勝境就在此處。四女寺在歷史上居水陸交通要衝,“千乘旌旗分羽衛、九河春色護樓船”是其歷史上的繁盛寫照。四女寺的傳說,除廣泛流傳於周邊縣區外,還沿大運河遠揚千里之外。可以說,“四女孝文化”孕育了四女寺燦爛的文明,它留給人們的思考和啟示,意義悠遠而深長,聯繫著一種亘古不變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價值。四女寺水利樞紐風景區,水系曲折蜿蜒,整體呈現細長的形狀,視野開闊,環境清幽,基本保持了原生態。水利樞紐閘群甚為壯觀,岸邊垂柳成蔭,公園花草繁茂,河內碧波蕩漾,風光十分秀美。擬恢復重建項目有:佛光寺、孝女祠、玉皇廟、泰山行宮、關帝廟、山西會館、六合寶光聖塔等十餘個大型古建築。尤其是佛光寺重建項目已得到省宗教事務局的同意批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對武城縣重建佛光寺給予高度讚賞,並欣然為即將修建的佛光寺題寫寺名。原國家法務部部長高昌禮在聽取我縣關於四女寺景區建設工作情況匯報後,給予充分肯定,並專門致信提出參考性意見。目前,我縣正聘請專業機構編制景區建設性詳細規劃,年底前可破土動工。

3、大屯水庫風景區。大屯水庫是國家南水北調的重點工程,岸線長度約11.74公里,涵蓋面積16.34平方公里,水域面積6.3平方公里。位於大屯水庫北部的幸福湖獨立水域,面積0.7平方公里。景區整體策劃為以運河為紐帶,大屯水庫為核心,幸福湖、封神世紀高科技動漫城、草屯森林公園、堤上河口等歷史文化節點為中心組成旅遊核心圈。四周農田密林、流水鄉舍,接天蓮葉,映日荷花,形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郊野景觀。目前,投資12億元的上海仟良公司封神世紀高科技動漫城項目正式簽約,並作為德州市唯一一個文化旅遊項目成功入展2008山東文化產業博覽會。

4、隋唐文化旅遊區。隋未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是現武城縣魯權屯鎮漳南鎮人村人。俗傳竇建德為起兵點將,築一高台,因台的四周被水環繞,每至月末的夜晚,無月而亮如有月之夜,實為一大奇觀,古“武城八景”的“漳南月夜”勝境就在此處。景區整體規劃以魯權屯鎮為旅遊中心鎮,以竇建德文化公園為依託,構成旅遊區發展極核,形成由漳南古鎮、竇建德點將台組合的觀光遊覽片區;以高雞泊濕地組合的休閒娛樂片區;由桃園遺址組合的民俗風情旅遊片區;以羅成墓為依託的“唐營”旅遊主題公園片區,力爭將該景區打造成山東乃至全國的專項文化旅遊品牌。目前,投資3000萬元的“水雲天”民俗風情項目已開工建設,

5、工業一日游。玻璃鋼展覽館是全省唯一的玻璃鋼展覽館;古貝春酒文化館是全省酒類行業中唯一一家酒文化館,古貝春公司工業園被列為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公司大財運酒店正申報國家三星級酒店;正在建設中的地毯博物館是全國面積最大、歷史最久、館藏最多、功能最全的地毯產品展覽館。英潮公司農副產品展覽館建設後,將成為全市唯一個農業產品展覽館。建成投入使用後,將成為我縣文化旅遊新亮點。

詩詞歌賦

武城文化旅遊三字經 作者:李保坤

魯西北,大平原,古運河,京杭連。有明珠,武城縣,歷史悠,西晉建。

尊孔孟,學聖賢,名人多,群星燦。苦讀書,摘桂冠,地傑靈,狀元縣。

孫伏伽,隋朝官,投明主,降李淵。科舉史,記得端,第一位,狀元男。

出崔林,兄崔琰,其後裔,更不凡。十四位,光閃閃,崔家族,美名傳。

習兵書,名崔圓,唐開元,武狀元。崔光表,直史館,通經史,崔元翰。

崔昭緯,翰林院,崔昭炬,考功員。表崔膠,侄崔峴,三代人,同朝官。

說崔液,長五言,崔明允,禮部員。昔崔曙,隱嵩山,奪第一,成美談。

談崔某,文魁元,講崔鉶,世官宦。人崔諤,乾寧年,天佑三,中崔詹。

韓克忠,國子監,按察使,任河南。唐張祜,家世顯,二宮詞,傳世遠。

王士嘉,號裕庵,欽二祠,國史簡。舉義旗,將隋反,竇建德,氣浩然。

劉黑闥,洺水戰,留遺蹟,在永年。明三陵,明宮殿,邑吳中,主修建。

王金銘,跟中山,滅帝制,爭民權。節振國,在開灤,殺日寇,斗敵頑。

馬德華,肩挑擔,拿釘耙,八戒演。弦歌郡,多景觀,十二景,人迷戀。

大寺鐘,聲聲遠,勸修德,釋迦傳。饒陽塔,入雲端,登臨處,星斗寒。

桃園春,柳垂肩,黃壚酒,醉神仙。柳林秋,聽寒蟬,白雲處,看塞雁。

龍灣樹,商鋪連,鳥雀棲,升紫煙。運河風,揚起帆,萬船過,一字雁。

弦歌台,百坪圓,武城宰,傳聖言。唐宋樹,植廟前,槐與杜,枝葉繁。

平沙灘,常落雁,東沙河,蘆葦間。無月夜,奇漳南,白如晝,暈落還。

四女槐,青雲連,淑氣存,集玄蟬。貝野堤,長過千,若長虹,達河南。

古貝州,孝道遠,四女賢,槐蔭傳。孝女祠,載至善,新廿四,榜樣先。

新武城,在巨變,城鄉美,如畫卷。玻璃鋼,第一縣,創業史,入展館。

出汽車,生產線,汽配城,零部件。古貝春,五洲傳,聯合國,金獎贊。

酒文化,博物館,建廠史,五二年。辣椒城,紅燦燦,飄海外,歐美韓。

棉基地,百強縣,鋪富路,堆銀山。大地毯,鋪滿天,全世界,來訂單。

農林牧,大發展,食用菌,賺美元。調南水,引甘泉,建水庫,蓄水源。

三河開,五湖嵌,水繞城,賽江南。公路網,一城環,橫向七,八縱連。

高速路,多條線,接八方,連六縣。文為魂,水為脈,綠為肌,新城建。

佛光寺,得重建,千古謎,影視傳。四女寺,源西漢,德化鄉,孝為先。

九河匯,賽四川,大北方,都江堰。建影城,做動漫,新產業,譜新篇。

武城人,最良善,講四德,心地寬。重生態,科學觀,做雄鷹,翔藍天。 [9]

武城十二景

武城縣位於魯西北平原上的武城縣是個美麗的弦歌古郡,沉積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歷史上這裡有許多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明清時期武城縣就有遠近聞名的武城八景,這些景點使來往的文人墨客揮毫潑墨,大加褒揚,並且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詞賦。八景分別為:大寺晚鐘、饒陽古塔、桃園春色、柳林秋霽、龍彎煙樹、運河風帆、弦歌台榭、唐槐宋杜,後又有原恩縣劃歸來的4個景點是貝野長堤,平沙落雁,漳南月夜,槐蔭清風。

一、大寺晚鐘:舊縣誌標明“大寺晚鐘”為一景。其蘊意聞大寺鐘聲可惕勵縣民勤勞精進、修德之意。大寺(即釋迦寺)位於縣城東門裡,於孔廟東側,一路之隔。破落庭院,有殿無院牆,殿堂堅固非常。棟樑已舊,雕刻之花鳥蟲獸,戲曲傳奇,許多故事,仍可見其過去美輪美奐之幻景。寺院有一古槐,樹雖蒼老,而枝葉扶疏,圓陰覆地。樹下高架懸一大鐘,附近村民籍此辨別更次。寺東為龐大之水塘,與護城河相連,父老均稱為大寺灣,積水終年不涸。炎夏季節,青少年來此戲水,泳罷齊集大槐樹下納涼稍憩,均喜撫敲大鐘,聲音低沉,隆隆不絕耳,頗能發人深省。清代乾隆時武城知縣駱大偉(宣城人)有《大寺晚鐘》五言排律讚美詩曰:

山煙澹欲瞑,林際度疏鍾。清梵遙相和,寺門深幾重。

鯨音鏗碧海,霜信落秋峰。冉冉風鳴谷,沉沉月照松。

道心生寂歷,禪悟待從容。聽罷夜無寐,空階獨倚筇。

二、饒陽古塔:《武城縣誌》記載,古塔高七層,其制甚古,在城北三十里,有市曰饒陽。《武城縣新志》記載,塔建於唐代。塔位於該村西南隅,共七層,青磚平砌而成,高大數丈,底層可容數十人住宿,塔貌古老,仍堅固異常。塔磚稍腐蝕,巍然聳立,塔角懸鈴,有殿無鍾,風吹無聲矣。明代洪武時武城名士王士嘉有詩曰:

浮屠何代建,峭拔入雲端。絕頂登臨處,摩娑星斗寒。

清代乾隆時武城縣知縣駱大偉有五言排律贊曰:

荒寺浮屠舊,摩空勢上騰。房山斜石筍,岱麓遠峰棱

洗劫還初地,孤危尚數層。虛窗雲幔護,絕頂鶴巢增。

塵土飛難到,風鈴語或馮。劇知非雁塔,眺望喜同登。

(注1964年區劃,饒陽店劃歸故城縣。)

三、桃園春色:清乾隆《武城縣誌》記載,在甲馬營北,春時桃李盛開,芳香襲人,士人呼為小洛陽。人到此村仿佛到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清代詩人鄒坤有五言排律《桃園春色》贊曰:

遲日園林好,芳菲滿目前。嫩紅花破口,新翠柳垂肩。蝶翅香塵染,鶯歌曉樹傳。

晴光舒繡陌,淑氣靄遙天。共醉黃壚酒,高吟白玉鞭。仙家知不遠,身在武陵邊。

又有清代詩人蘇凌雲詩曰:

疑雲疑錦繪春風,和露和香醉軟紅,欲向九重瞻早色,一枝先探洛陽中。

四、柳林秋霽:清乾隆《武城縣誌》曰:柳林秋霽即城南河滸,舊為柳林鋪也。清代武城知縣唐廷貺有五言排律《柳林秋霽》贊曰:

堤柳陽初散,晴空霧乍開。蒹葭含宿潤,原野淨纖埃。

坐聽寒蟬噪,遙看塞雁來。林間疏葉下,天外遠砧催。

雲斂山客度,風輕水面洄。不辭延矗久,屐齒印莓苔。

五、龍灣煙樹:明史《武城縣誌》載,龍灣煙樹在河東,明時於此設有大龍灣等鋪。煙霧繚繞,綠樹成蔭,景色秀麗。現龍灣村地處武城縣新縣城西10公里,有一龐大的縣級糧食市場,處於臨清至德州的要道,十分繁華。清代詩人鍾華有五言排律詩曰:

嘉樹郁蔥蔥,輕煙罩白龍。葉深疑雨暗,枝密帶雲封。鳥雀群棲慣,樵蘇少經容。

粘天青蓋洄,西岸翠帷重。搖拽當青詔,婆娑想碧峰。到來幽意愜,不惜日高春。

六、運河風帆:在武城縣東北五十里水程的鄭口,南北糧船官舫往來不斷,帆檣浮動,來往船隻揚帆競流,如一字雁陣,風景不亞吳楚。清朝詩人米璋(武城人)有五言排律贊曰:

盈盈春漲滿,習習好風生。估客攤錢戲,皇華衣繡行。鷗鳧分上下,帆席任縱橫。

落影遮堤柳,排空噴海鯨。坐看新月涌,來趁早潮平。欲借扶搖勢,蓬萊計幾程。

七、弦歌台榭:《山東省武城縣新志》記載,弦歌台榭高九尺,方圓數百坪。上有子游(言偃武城宰)祠,創始不可考,在舊縣(今城西)十里許子游廟村,有石碑,亦乾隆三年知縣胡良顯立。相傳弦歌台榭為孔子大弟子子游在此教書育人的場所。子游祠殿堂五間,後有寢堂,殿堂及東西廡為教室,弦歌台榭為學生活動場所。弦歌台榭北為行杖里村,相傳是子游為武城宰時曾杖不規之人於此,後因以名其里(舊縣誌),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湖南人,天順進士,吏部尚書)過子游祠有“武城懷古”,詩曰:

野堠東連魯,荒城北帶河。遠山藏雨暗,老樹得霜多。

古邑今如此,貧民奈爾何。使舟棲泊近,側耳聽弦歌。

八、唐槐宋杜(舊志謂古木凌霄):《武城縣誌》記載:唐槐宋杜位於縣城西八里齊莊村之玉皇廟前,有古樹二株,一槐一杜。槐為唐朝所栽,杜則系宋時所種。槐須五人環抱,高十數丈,在平原地帶有此巨樹實為罕見,亦為一大奇觀。樹根部交疊,彎曲縱橫,猶如蟠龍。根底一洞,伏巨蛙如碗,全身白色,天將雨則鳴,盛暑村人樹下納涼往往見之。杜梨樹異常高大,惟亦需數人合抱,枝葉繁茂,開花時尤美。花朵大於一般杜樹之花,遠看一片粉白,近聞清香宜人,結果纍纍,密如串珠,樹齡數百年仍如此繁茂,景觀實不多見。武城詩人齊鳳德有《古木凌霄》七言詩一首云:

衛河之西村偏東,蒼翠重疊接雲煙。是何樹木饒古意,槐杜分列王殿前。

村中父老尚有知,相見依依話當年。槐植唐代貞觀世,杜生宋朝南渡間。

九、平沙落雁:《恩縣誌》記載,在縣西二十里的東沙河古代稱屯氏別河,因鴻雁時常聚集沙灘蘆葦間,故名。明代嘉靖年間的恩縣名士,時任河南參政的左傑,有五言排律讚美詩《平沙落雁》一首:

郊原閒眺望,層沙郁分披,嗷嗷集鴻雁,肅肅振羽儀。銜蘆慣避險,來往亦知期,不惜雙翮冷,

但悲物候移。所志在寥廓,寧畏網羅欺。徘徊雲漢上,逍遙湘水湄。寄言野田雀,無用苦猜疑。

另有清雍正時恩縣知縣陳學海七律一首:

浩蕩晴川勝入瀛,來賓雁陳落沙平。蘆花灘上開新徑,野水磯邊篤舊盟。

夜月離離關塞夢,秋風瑟瑟楚江情。漁人切莫吹茄葉,怕動鄉心返故城。

十、漳南夜月:《恩縣誌》稱,在縣西北六十里漳南鎮,有土阜丈余,每晦朔夜,登眺朗然,故名夜月,俗傳為劉黑闥起兵台,因台的四周被水環繞,每至月末的夜晚,無月而亮如有月之夜,實為一大奇觀。明代河南參政左傑有五言排律詩讚曰:

皎皎中天月,揚輝照高樓,漳南水鄉地,超曠仍清幽。每逢三五夕,圓影早已浮。蟾光凝五魄,

桂華綴金甌。吟眺當及時,馳光不可留。虛盈有定理,萬古同一秋。暈落還復生,安用淮王謀。

謙謙乃貞吉,履滿增殷憂。

清代恩縣知縣陳學海亦有七律詩《漳南月夜》贊云:

漳南澤畔產明沙,晦朔光騰勝月華。不惹痴仙來捉影,但容騷客去乘槎。

春江白練浮雲魄,秋浦蒼煙帶晚霞。黑闥台空人不見,至今徒自怨哀笳。

十一、槐蔭清風(又名四女遺槐):《恩縣誌》記載,在縣西北五十里四女樹(今四女寺)鎮。相傳,槐樹為漢代傅氏四姊妹超升前親手所植。四槐於寺前亭亭玉立,株株枝繁葉茂。花開時節,清風徐來,沁人心脾。明代恩縣名士,河南參政左傑有五律詩《槐蔭清風》云:

水繞千家市,庭留四女槐。青雲連葉密,淑氣促花開。日晚玄蟬集,秋深鳥鵲來。西風幾搖落,根乾尚堪栽。

十二、貝野長堤:即陳公堤,在武城縣東部,為宋代河南滑縣知州陳堯佐築之,以障黃河之水西溢,故名陳公堤。自河南滑州至山東千乘全長一千多里,貫武城全境。遠望勢若長虹,尤為壯觀。清代雍正時恩縣知縣陳學海有詩《貝野長堤》曰:

望人修堤一帶迷,造堤人去柳成蹊。煙連秀野千家麥,勢障黃河萬傾泥。

草長平湖春浪闊,漁歸小艇夕陽低,蒼桑奠得民安業,處處豐登樂歲畦。

歷史名人

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曾為武城宰(縣令)。子游的儒學思想曾為歷代人們所推崇,元代翰林學士張起岩稱:“夫以周之季世,列國爭雄,功私是尚,以吳人乃能獨悅周公之道,北學中國,身通受業為孔門高弟。 

崔宏

崔浩

孫伏伽,貝州武城(今武城人士)。隋朝末年,孫伏伽便涉足官場,做了一名官職卑微的小吏,幾經升遷,至隋煬帝末年,成為京畿萬年縣(今陝西西安)的法曹,負責審理刑獄,督捕奸盜,查辦贓賂,是萬年縣頗有點要勢的官員。永徽五年(公元654),孫伏伽年老辭官,四年後,即顯慶三年(公元658),孫伏伽於武城家中壽終正寢。

張祜

竇建德

劉黑闥

韓克忠

王士嘉

董倫

王道

王金銘

崔光表

節振國

吳中

現代名人

許振英

王新

李際泰

周子玉

馬天宇

馬德華

馬景春

桑恆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