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尼·狄德羅

德尼·狄德羅

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年10月5日 —1784年7月30日),出生於法國東部郎格勒,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戲劇家,百科全書派代表人物,畢業於法國巴黎大學。他的熱忱和頑強使他成為百科全書派的領袖,同時著有《對自然的解釋》以及《達朗貝和狄德羅的談話》等。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狄德羅 狄德羅

德尼·狄德羅生於郎格勒。1732年獲得巴黎大學文科學士學位。他精通意、英等幾國文字,以譯述A.A.C.沙夫茨伯里的《德性研究》而著稱。1745年,法國出版商布雷頓準備邀請34歲的狄德羅和哲學家達朗貝將英國百科全書譯成法文。 他們接受下來後,卻在翻譯過程中,發現英國的這套百科全書內容支離破碎,觀點陳舊,充滿了令人窒息的宗教思想,於是狄德羅提出由他組織人,編寫一套更好的百科全書。出版商接受了這個建議。狄德羅在主編《百科全書》的25年中,深受F.培根T.霍布斯和J.洛克等人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培根關於編輯百科全書的思想,促使他堅定地獻身於《百科全書》的事業。狄德羅除主編《百科全書》外,還撰寫了大量著作,在他的《哲學思想錄》、《對自然的解釋》、《懷疑者漫步》、《論盲人書簡》、《生理學的基礎》、《拉摩的侄兒》、《關於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達朗貝爾和狄德羅的談話》、《宿命論者讓·雅克和他的主人》、《駁斥愛爾維修<論人>的著作》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在他的《美之根源及性質的哲學的研究》、《論戲劇藝術》、《談演員》、《繪畫論》、《天才》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美在關係”的美學思想。

哲學思想

形上學辯證法

德尼·狄德羅 德尼·狄德羅

狄德羅的哲學思想既反映形上學的思維方式,又夾雜著一些辯證法的因素。1749年發表的《論盲人書簡》充分表述了唯物主義思想。這種思想沒有停留在以觸覺為衡量事物存在與否的準則上,深入到了理論思維的領域。狄德羅把世界構想為一個大系統,其中存在的只有時間、空間與物質;物質本身具有活力,能夠自行運動,不需要它以外的神秘力量參與;運動是物質的一種屬性,物質與運動不可分割的聯繫造成絢麗多彩的大千世界,這個世界是統一的,統一於物質;由於物質不斷運動,永遠處於變化的過程中,所以新鮮的事物層出不窮;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聯繫,聯繫與統一具有內在的邏輯上的蘊涵關係。在狄德羅的自然觀中,含有轉化的觀念。他肯定自然事物可以相互轉化,轉化還涉及事物質的變化。但狄德羅的自然觀仍然存在形上學傾向。他把一切變化都歸結為“純粹數量增長”,把自然中的因素看作是一成不變的,由元素組合的事物,通過嬗變而彼此交替,只能形成循環的局面。

認識論

狄德羅雕像 狄德羅雕像

在認識論方面,狄德羅強調感覺論,認為出現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導源於感性知覺,他從認識的起源上反駁先驗論以及純屬思辨性質的形上學。主張感性與理性兩條軌道相輔相成, 共同推進人類認識。

唯物+辯證

狄德羅在堅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同時,又具有同時代唯物主義者缺乏的辯證法思想,有些學者認為他的唯物主義應該稱為過渡性的唯物主義。

契約

狄德羅站在法國第三等級的立場上,堅持國家起源於契約,君主的權力來自人民協定的觀點。他指出,能夠實現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體,任何政體都是要改變的,它的生命同動物的生命一樣,必然趨於死亡。封建專制政體終會消逝,由適合人性的政體取而代之。

美學思想

美在關係

德尼·狄德羅 德尼·狄德羅

狄德羅依據唯物主義觀點,提出了“美在關係”說。“美”是一個存在物的名詞,它標記著存在物一種共有的性質,這個共有的性質就是“關係”。這就是“美在關係”的含義。“美在關係”就意味著美在事物的客觀性質,事物的性質是美的根源。狄德羅還認為“關係是悟性的一種作用”。根據這一點,他把“關係”基本上分為實在的關係 、察知的關係和虛構的關係。與這3類相應,美也分為3種:“實在的美”,又稱為“ 在我身外的美”:“見出的美”,又稱為“與我有關的美”;虛構的美,實際是藝術家創造的藝術作品的美。

按照“美在關係”的觀點,狄德羅解釋了現實美和藝術美。他把藝術美看作“模仿的美”。他主張藝術效法自然,反對仿古,反對墨守成規。認為大自然高於藝術,自然美高於藝術美。但是,狄德羅作為啟蒙運動思想家,並不甘願作自然的追隨者,所以他又認為藝術真實既不應違背自然真實,又不等於自然真實,藝術真實必須符合藝術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虛構的關係。而在藝術美的現實和理想兩個方面,他又更重視理想。

審美創造力

審美鑑賞不單是審美感受力,也是審美創造力,美感是和一個人的想像、敏感和知識成正比例增長的。從審美創造來說,審美鑑賞是指“趣味”和“天才”。趣味創造作品是依據法則的知識,只能產生一些“慣性的美”。狄德羅把趣味、天才同審美感受區分開,又把趣味同天才區分開,沒有充分注意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彼此滲透的複雜關係。依“美在關係”的觀點,狄德羅還考察和研究了審美判斷的標準以及審美判斷產生分歧的原因。他的美學思想,上承亞里士多德,下啟N.G.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西方美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他的美學思想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混亂。他把美看作是在心靈中由“悟性”喚醒“關係觀念”的東西的標記。有把美和美感混為一談,甚至以美感作為美的基礎的看法。沒有劃清美與美感的界限。

狄德羅指出,法國學校應該向一切兒童廣開大門,沒有任何等級的差別,初等學校應是強迫的、普及的和免費的。應給初等學校畢業的學生有直接升入大學的可能性。他提出的學校體系是初等學校畢業升入中等普通教育的文科,文科畢業後就可以升入醫科、法科及神學科去完成高等教育。同時他主張設立多種高等專門學校,諸如軍事、工程、航海、農業、商業、藝術等學校,以及訓練文官的政治學校。在各類學校中都要加強數學課的教學,同時增設自然、物理、化學等科目。

藝術成就

德尼·狄德羅 德尼·狄德羅

1759~1781年他為巴黎每兩年舉行一次的“沙龍”(繪畫雕塑展覽)寫過10多篇評論文章,攻擊以布歇為代表的浮華纖巧投合貴族趣味的“羅珂珂”作風,提倡現實主義畫風。他嘗試建立一種新的戲劇體裁,衝破古典主義理論在悲劇、喜劇之間劃下的界線,用散文表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稱這種新的戲劇為“嚴肅劇”即後世的“正劇”。他寫的兩部“嚴肅劇”《私生子》、《一家之主》在藝術上並無可取之處,但是他為這兩部劇本寫的序言具有理論價值。《談演員的矛盾》(原題為《關於演員的與眾不同之見》)。是對表演技巧的探討。他認為演員一方面要把他所扮演的人物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卻不應親身感受劇中人物的情感,需要保持冷靜,這便是演員的“矛盾”所在。

狄德羅的文學創作有小說《修女》、《拉摩的侄兒》和《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此外,還發表過一部長篇小說《泄露隱情的首飾》和一些短篇故事,如《他與我》、《蒲保納的兩個朋友》、《這不是小說》等。

名人軼事

18世紀20年代,在法國朗格爾天主教耶穌會中學,有一個學生常常以出色的回答博得老師和同學們的掌聲,他以優異的成績使他的父母對他充滿了期望。和所有天下的父母親一樣,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但是有一天,這箇中學生忽然對他父親說,他不想上學了。父親沒有責備兒子,只是看了兒子一眼,平靜地說:“那好,到工場去吧,以後就當個制刀匠。”此後這箇中學生離開了校園,到父親的工場裡成為一名工人。可是他接連5天為製作一把柳葉刀忙得團團轉,還是毫無結果。父親一聲不吭。中學生糟蹋了材料,損壞了工具。但是父親裝作什麼也沒有看見。第5天快過去了,父親同樣心平氣和地問道:“怎么,幹不了吧?”這箇中學生一言不發。第二天清早他收拾好自己的課本,急沖沖地上學校去了。 後來這箇中學生成為法國18世紀傑出的思想家,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唯物論和文藝理論方面大大超過了他同時代的思想家。他就是狄德羅。他主編的《百科全書》引領了法國啟蒙運動的高潮。狄德羅的父親是明智的,他沒有強迫兒子到學校去,而是尊重兒子的選擇,讓事實使狄德羅明白了其實學習才是他最恰當的選擇。讓每個人通過教育獲得使自身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的知識和能力,在社會中完成自己最適宜最喜歡也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工作,也許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內涵。作為家長,對子女總是有很多期待,希望他學習成績好,希望他在學校里出類拔萃,這既可以使子女有好的前途,同時自己臉上也有光彩。於是人們常常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加在子女身上,特別是當子女的狀態與自己的期待發生錯位的時候,往往要求子女服從,而沒有考慮子女的想法和實際,輕易地教訓子女:“你不對。”或者說:“你距離我們的目標太遠。”

狄德羅早期畫像 狄德羅早期畫像

1745年,法國出版商邀請狄德羅將英國百科全書譯成法文,狄德羅決定自行編寫百科全書。1749年盧梭參與狄德羅《百科全書》音樂和經濟學方面的撰寫。1772年出版二十八卷。他繼承並發展了笛卡爾、洛克和拉·美特利的唯物主義,反對貝克萊和休謨的唯心主義與不可知論。他指出:沒有超物質或離開肉體的精神和心理,他把人比喻為一架具有感覺和記憶能力的鋼琴,嘲笑貝克萊“以為自己是世界上存在的唯一的鋼琴,宇宙的全部和諧都發生在它身上”,這真是一架“發瘋的鋼琴”。他把個體心理的發展和心理的過程都看作物質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他說:“這些物質因素逐步產生的結果,便是一個遲鈍的生物,一個有感覺的生物,一個有思想的生物。”狄德羅堅持感覺是一切知識的唯一源泉,觀念和思維能力都是由感覺發展而來的,這是典型的感覺主義心理學思想。狄德羅一生提倡科學,曾被教會關押三個月,但他毫不畏懼,臨終時說“我死後,隨便人們把我葬在哪裡都行,但是我要宣布我既不相信聖父,也不相信聖靈,也不相信聖族的其他任何人!”

著作目錄

翻譯英國沙夫茨伯里的論美德與德性,Essai sur le mérite et la vertu, by Shaftesbury (1745)

論文:哲學沈思 Pensées philosophiques, essay (1746)

《懷疑者漫步》La Promenade du sceptique (1747)

小說: 《八卦珠寶》Les bijoux indiscrets, novel (1748)

《論盲人書信集》Lettre sur les aveugles à l'usage de ceux qui voient (1749)

《百科全書》L'Encyclopédie (1750–1765)

《論聾啞者書信集》Lettre sur les sourds et muets (1751)

晚年的狄德羅 晚年的狄德羅

論文《對解釋自然的思考》Pensées sur l'interprétation de la nature (1751)

私生子 Le Fils naturel (1757)

《關於<私生子>一劇的談話》 Entretiens sur le Fils naturel (1757)

《一家之主》 Le père de famille (1758)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