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政績

“微政績”是指通過微博、微博問政、微博互動來傾聽民意、促進作風轉變、推動政府工作、進行輿論監督和為民解決困難等政績。

背景由來

政績是指官吏官員在執政時辦事的成績。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通訊手段,因互動性強,交流迅捷、有效,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基於此,許多公共服務部門紛紛開通微博,國外一些首腦把微博作為與民眾溝通的手段之一,引來無數“冬粉”關注,以至於最近新出現了一個英語單詞twitplomacy,意思是“微博外交”。微博的力量由此可見一斑。在草根中流行的微博進入行政領域,讓官員、地方黨政機關進入了“政務微博”階段,這既體現了微博本身的魅力,也說明行政機關的與時俱進。

現象

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機構或幹部開始重視微博。比如,最近浙江省委黨校將“微博與領導工作”列入幹部脫產學習班的必修課。在某微博運營商處開通並認證的幹部實名制微博已有1300多個,代表政府機構的微博有2000餘家,包括公安、交通、旅遊、宣傳、司法、計生等各個部門。

作用

作為時興的交流媒介,微博改變了傳統意義上“官”與“民”的溝通方式和距離。百姓希望能夠通過這種透明、平等、及時的交流形式加強自身與政府的聯繫與溝通,從政府和幹部一方來說,如果能夠利用好微博,不僅可以體察民情,拉近管理者和服務對象的距離,更可以有效樹立政府及幹部的公信力,實踐“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微博互動在幹部傾聽民意、推動政府工作、進行輿論監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錯誤做法

這種本能夠讓政府和公職人員更好地服務於民的工具,卻被某些幹部用作表現政績的手段。例如“政務微博”形式化、空心化、名利化等。一些地方黨政機關也把“冬粉”多少看做衡量微博推動有效與否的一個標準。

某些人仍用形式主義作風看待幹部開設微博的舉動,認為只要開通了微博,只要有大量“冬粉”,就是一種工作成績,就有了向上邀功的資本。於是,這些幹部沒有把心思花在如何利用新工具加強與民眾溝通,卻想著如何更能“提升政績”。某些領導讓工作人員用一些非常規手段為他們增加“冬粉”數量,或者及時刪除不利於自己的言論,甚至關閉評論功能,不讓網友說話。這些都從根本上否定了微博的作用。

冬粉崇拜”,體現了對微博這一自媒體的隔膜,相當多的“政務微博”其實是趕時髦,這種“冬粉崇拜”,從根源上講也是一種“政績崇拜”。好的政績考核模式,既能產生責任也能產生動力。然而,政績崇拜則追求的是政績的速成,形式化的內容。就好比一個地方,不把精力用在抓基層打基礎上,而是熱衷於通過一些形象工程,在短期內獲得政績。在“政務微博”發展中,已經出現了政績化傾向。許多地方把開微博,特別是開冬粉數量眾多的微博當成了政績。

評論

相對於通過微博來促進作風轉變、為民解決困難等真正的政績,追求冬粉數量這樣的“微政績”更容易實現。這種“冬粉崇拜”其實和GDP崇拜差不多,都體現了對於數量的追捧,對於質量的忽視;對於表相的追寵,對於實質的漠視。

開設“政務微博”是一件好事,體現了對於網路民意、網路問政的重視。網路和現實是相通的,現實層面不重視民意,到了網上也同樣不會重視民意。因此,政務微博中出現的問題,應該到現實層面去尋找,到現實層面來解決。如果只是為了趕時髦,那“政務微博”倒不如不開,敷衍民意反會受到更大指責。

雙語解讀

Micro-politicalperformance (微政績,wēizhèngjì):
GovernmentinitiativeofcollectingfeedbackandsuggestionsfromWeibousers.

(互動百科與《環球時報》英文版聯合推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