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發性阿弗它口腔炎

復發性口瘡又稱阿弗它口腔炎,系口腔黏膜發生小而疼痛的潰瘍,具有復發性,為口腔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以青壯年人尤以婦女為多見。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病因尚屬不明。

概述

復發性口瘡又稱阿弗它口腔炎,系口腔黏膜發生小而疼痛的潰瘍,具有復發性,為口腔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以青壯年人尤以婦女為多見。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病因尚屬不明。近年來研究認為復發性口瘡與患者局部和全身免疫功能異常、精神緊張、內分泌失調、營養缺乏、感染、遺傳、消化系統疾病等因素有關。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其病因有虛火實火之分。虛火者,因思慮太過,多醒少睡,房室勞倦,月經失調,以致心腎不交,虛火上炎所致;實火者,因過食高梁厚味,菸酒炙煿,飲食不節,以致心脾實火妄動所致。其病理變化,早期患處呈急性炎症狀態,上皮粒層出現水腫,形成水泡,固有層有明顯的炎症細胞浸潤,毛細血管擴張,水泡破裂後形成潰瘍,壞死的上皮細胞纖維蛋白性滲出物以及白血球等復蓋創面形成假膜。由於口瘡病因和病機比較複雜,因而常常在不同的因素作用下導致反覆發作。其出現的症狀常伴有疼痛、流涎、進食吞咽、說話困難;重者,有淋巴結腫大,發熱,頭痛等,預後更難構想。總之,心脾積熱,陰虛火旺是導致復發性口瘡的主要原因。

症狀體徵

阿弗它口腔炎為一常見疾病。據統計,人群發病率為20%~60%,女性約為男性的2倍。有人調查,一生中的某一時期發生過此病者高達50%左右。在醫院病人中進行回顧性調查,曾經患過此病者占20%。本病10歲以下兒童少見,10歲以後發病率逐漸增加,20~30歲發病率最高。女性稍多。
本病以口腔黏膜反覆發生潰瘍為特徵,其自然演變可分為四個階段,即前兆期、皰疹期、潰瘍期、癒合期。前兆期即損害發生之前1~2d,局部先有刺痛、緊張、燒灼或感覺過敏。有些患者無此先兆即進入皰疹期,初起時口腔黏膜為2~10mm的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晰的紅斑或淡黃色丘皰疹,單個或多個,約經12 h其表面變灰白色,起皺如錫箔樣,繼續增大變成水皰,約持續2~3d,伴程度不同的疼痛。潰瘍期水皰破裂,形成表面微凹的淺潰瘍,潰瘍周圍紅暈明顯,邊緣整齊,基底柔軟,無硬結,表面清潔,覆蓋一層疏鬆的淡黃色纖維膜,常伴比較劇烈的燒灼痛。約4~5d後疼痛驟減,進入癒合期,此時潰瘍表面的膜消失,顯露出纖維組織的癒合面,損害通常在2~3周內癒合,不留瘢痕。
本病好發於黏膜角化較差的組織,故皮損常見於唇內側、頰黏膜、舌尖、舌緣、舌腹、軟齶、齶弓等部位,而角化良好的齦和硬齶相對較少發生。
本病的特點是反覆發作。輕者間歇發生,常數月一次。重者可連綿不斷,持續較長時期,以致潰瘍此伏彼起經久不愈。有些患者病程達數年至數十年之久。常因疼痛較重,造成精神痛苦,以致影響生活、學習和工作。嚴重患者可伴有輕重不等的全身症狀,如疲勞、乏力、低熱、食慾減退、頜下淋巴結腫大並有壓痛、粒細胞增高、血色素輕度下降等。

診斷檢查

阿弗它口腔炎的診斷一般無困難,但需和下列疾病進行鑑別。
發生於口腔的單純皰疹,常被誤診為阿弗它口腔炎,但阿弗它口腔炎為孤立散在分布之綠豆大的小潰瘍,而單純皰疹為小而淺的皰疹性或潰瘍性病變,密集成簇分布,常常只有一片。若能作病毒分離,更能區別兩者。
和白塞病的鑑別常較困難,特別是不全型。當發生眼部病變,皮膚毛囊性丘疹,結節性紅斑樣損害和針刺同形反應試驗陽性時,則鑑別無困難。
有時要和口腔外傷性潰瘍加以區別,外傷性潰瘍外形不規則,單發性,多為局部牙齒所引起的創傷,很少反覆發作。

治療方案

(一)全身治療
據報導,採用免疫核糖核酸於腋窩近淋巴結部位作淺皮下注射,每周1次,每次2mL,左右兩側交替進行,3個月1療程,共治療44例,其中30例有較好效果。有人採用咪唑酸酯口服,0.4~0.6 g,每日3次,連服3d,共治23例,結果21例治癒,其餘2例症狀減輕。但大多數不久症狀又復發,如果對復發病例再服3~5d,發作期可延長。沙利度胺可用於嚴重病例,100 mg,每晚服1次,連續2月,效果較好。據報導,口服痢特靈0.1g,每日4次,合併維生素B1 10mg,每日4次,連服1周,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此外,口服四環素、核黃素,γ球蛋白肌內注射,可減輕症狀,延長發作時間。局部疼痛嚴重者,給予止痛和鎮靜藥。發作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緊張。
(二)局部治療
局部外用四環素混懸液、皮質類固醇製劑。大的疼痛性潰瘍可用氟羥強的松龍或氫化可的松0.5~1 mL,作病變基底部浸潤注射。有人以維生素E 3 g、香草香精0.15mL、乳糖100 g、製成口瘡散,局部外用,共治療67例,多數病人於3~4d內症狀明顯減輕,隨後口腔潰瘍癒合。
(三)物理治療
有人採用液氮冷凍治療60例復發性阿弗它口腔炎,有效率達90%以上,多數冷凍1次即可見效,少數須冷凍2次,冷凍治療3~7d後口瘡逐漸癒合。
(四)中藥治療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是口瘡。潰瘍四周赤紅、灼痛、口乾、舌尖紅、脈數者為心火上炎,治以清心瀉火,給予導赤散加減(生地15g、木通5g、生草3g、淡竹葉9g、麥冬9g、黃連2.4g、燈芯1.5g)。潰瘍四周黏膜淡紅,疼痛輕度,反覆發作,伴心慌、失眠、舌光苔少、脈細數者為陰虛火旺,治以滋陰降火,給予知柏八味丸加減(生地15 g、山萸肉6g、丹皮9g、知母9g、黃柏9g、女貞子9g、玄參9g)。
有人用生石膏、黨參、大青葉、大棗、黃芪、當歸、丹參、蒲公英各15g,山藥、知母、熟地、甘草、連翹、白芷各12g,大黃6g,治療70例,服藥7—10d,有效率90%以上,據觀察有88%治療後1年內不復發。
採用甘露飲(乾地黃15g、熟地黃15g、天門冬12g、麥冬12g、黃芩10g、茵陳9g、枳殼6g、石斛10g、黃連6g、桔梗6g、甘草6g),每日1劑,療程3~7d,治療31例,結果治癒20例,有效11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