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

2000年,學校在教務處設立了教學研究辦公室,通過教學研究和服務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提高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中心倡導全校教師以教學研究為視角,積極探索教育教學的普遍規律和學科專業的教學特點,以學生成長成才為目標,深入思考和完善教學體系,豐富了教學內涵,提升了教學效果。 復旦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以研討會和培訓班的形式,引領校內外教師和教學管理者從學術研究的高度探究大學教學的理念、過程、方法和手段,推進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復旦大學歷來重視教學文化的培育和傳承。2000年,學校在教務處設立了教學研究辦公室,通過教學研究和服務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提高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同年,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成立,致力於構築學校數字信息化教學體系,引導教師將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融為一體,以更豐富和生動的教學手段提升教學質量。2011年,以這兩個具有十多年發展歷史的機構為主體,學校正式成立復旦大學教學促進中心(2012年更名為復旦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並確立了其功能定位:以科學研究為支撐,以提供培訓服務、科學評估、資源共享為主要工作內容,促進研究型、創新型教學模式的培育,促進大學教學研究的精細化,促進全校跨學科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構建, 促進教育質量的全面管理。中心成立以來,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以通識教育為載體,推進研討性教學理念
2005年,復旦大學成立了復旦學院全面實施通識教育,同時成立了通識教育研究中心,加強對核心課程的頂層設計,讓不同專業大類的學生能夠修讀更適合自身發展的核心課程;2006年起,以通識教育為載體,學校大力倡導研討性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精神,激活學生探索與創新的興趣,使之能夠靈活運用從不同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目前,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已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品牌效應的研討性課程。如上海市高校教學名師、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浦興祖教授的“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課程;國家級教學名師、中國語言文學系陳思和教授的“中國現代文學名著選讀”課程;物理系的“設計性研究性物理實驗”課程和上海醫學院的“人體寄生蟲學”課程等。這些課程的教學特點是:將科學探究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嘗試創新,並通過豐富的網路資源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自主學習活動中。
為了更好地落實研討性教學理念,中心致力於倡導和推廣小班化教學,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培養要求。2010年起,以教學崗位設定為契機,在資源配置上對小班化教學予以傾斜,極大地調動了教學單位和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截至2011年,學校本科教學班級6人以下規模的課程達300門次;30人以下規模的課程達到課程總量的50%以上。
2.以國際化能力為目標,開展國際課程教學的探索
在探索國際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復旦大學堅持將提升人才國際化水平與本地化培養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成長道路上能立足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以國際化的視野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未來學科的發展與挑戰。
國際課程建設是國際化辦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復旦大學一直堅持國際化的人才培養要求,積極推動國際課程建設。自2008年起,學校全面鼓勵教師根據國際學生和本土學生的不同需求,開設全外語課程。面向國際學生的全外語課程承擔著文化傳播的重要使命,主要著眼於中國歷史、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內容,旨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展現當今中國風貌,引導國外青年了解真實中國,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尊重和互相認同。面向本土學生的全外語課程則在借鑑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和科研潛質。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所有全外語課程資源均向全校學生開放,中外學生可同堂學習、討論、合作,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2009年,在原有全外語課程基礎上,學校形成了適合海外學生修讀的全外語課程體系,包括四大課程模組,涉及近百種全外語課程。
2011年,復旦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共組織開設165種全外語課程。在拉動全外語課程數量增長的同時,中心制定了全外語課程質量管理辦法和評估指標,並將全外語課程建設納入到全校本科教學團隊建設中,確保課程的內涵建設和梯隊構築。
2012年,中心進一步推出暑期國際項目,來自劍橋、斯坦福、多倫多大學等60所世界名校的100多位國際學生參加了本次項目。該項目為期5周,所有13門課程均由復旦在職優秀教師開設。它向海外學生提供一次充分了解中國、體驗上海、融入復旦校園生活的機會,獲得了國際學生的一致好評(滿意度達到90%以上),也證實了復旦長期致力於國際化課程建設的成效。
基於復旦大學長期在國際化課程建設的發展策略及實施情況,中心成員王穎研究員主持的“復旦本科課程國際化的雙向性研究:路徑與策略”獲得了2012年上海高校本科重點改革項目的立項。
3.以制度建設為抓手,建立常態化的教學評估和激勵機制
自1999年起,學校全面實施每學期學生網上評教制度,覆蓋全部本科課程,評估指標涉及:教學實施、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效果等方面。評估結果及時反饋給各位教師,並作為院系對教師年度績效考核的依據。學生評教得分居前列的教師在院系獲得表彰和獎勵。而學生評教得分居末位的教師,由院系黨政領導和督導進行聽課跟蹤,幫助查找原因,促進整改。為了把學生評教最大程度地與促進教師教學態度轉化、提升教學專業能力結合起來,中心成員丁妍副研究員主持開展了復旦本科教改重點項目——“關於改良學生評教指標體系的課題研究”,對目前國內外知名研究型大學的學生評教指標進行了綜合調查分析,並結合我校教學實際及11年的學生評教經驗,完成具有復旦特色的學生評教指標設計。
中心聯手黨委宣傳部連續對多個學期評估優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進行約稿採訪,宣傳推廣優秀教學經驗、方法以及本科教學理念。來自不同學科的7位教師在《復旦》校刊的“本科教學經驗談”專欄上發表系列文章:《只有喜歡教師身份,才能真正上心》、《思政課原來可以如此有趣》、《魅“麗”英語,“安”學樂業》、《教會學生如何運用知識》、《化枯燥為靈動的三十三年》、《將“真善美”鑲進青春紀念冊》、《無他,唯投入而已》。
中心與人事處聯合推出教師教學工作規定,在對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的受聘、晉升和轉聘工作中,強化對其本科教學工作的要求,鞏固本科教學的中心地位,使教學能力的提升成為教師職業發展的自覺意識和必然追求。
中心每年舉辦全校青年教師教學比賽,為廣大青年教師鑽研教學技能,提高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搭建平台。通過對參賽教師的教案、教學錄像、現場教學等多個環節的評審,最終文、理、醫和公共教學四大門類優秀教師。教學比賽為青年教師提供了一個對自身教學進行總結和反思的機會,在競爭性的比賽中,發掘自我潛力,反省缺陷問題。《復旦青年》、《解放日報》、《新聞晨報》、東方網、騰訊網等多家媒體對賽事進行了報導,有力地推動了以教學為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學術文化的發展。
4.以教學研究為視角,強化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內動力
在教學研究方面,中心堅持教學學術理念,以扶持、孵化教學研究成果為己任,積極引領並支持教師立足學校教學改革實踐,形成了一批對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和教育管理有具體指導意義的行動研究。
中心成員主持參與了“探索貫通本科教育全過程的通識教育新模式”、“國家教育教學質量工程建設項目”、“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最佳化與管理”、“研究型大學教師發展制度(FD)的系統建構”等40餘項重大的國家和省部級研究課題,獨立完成了《名師、名課、名教材》、《課程教學評估有效性及其實現》、《大學學術職業與教師發展(FD)-日美兩國透視》等多部著譯作,調研報告和論文100餘篇,起到了教學研究的帶頭示範作用。
中心也鼓勵支持廣大教師參與教學研究,每年以滾動申報的形式,引導院系和教師開展教改研究項目,研究議題涉及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教學管理體制改革等各方面內容。近年來,前後共有231項獲得了中心組織發布的復旦教學研究課題立項,42項獲得了國家教育部、上海市本科教學重點支持項目,在上海各高校中名列前茅。今年,中心更是加大了對教師教學研究的支持力度,從197項的教師申報項目中擇優資助了86項教學研究課題。
這些研究的有力展開,孵化出一批優秀成果,2005年、2009年分別獲得10項和5項國家級教學優秀成果獎。如獲得學校教改立項資助的中文系陳思和教授主持的“原典精讀系列教材”項目囊獲了教育部質量工程的教學名師、精品課程、優秀教學團隊和教學成果等獎項,並被列入“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和上海市2011年優秀教材獎一等獎。又如,另一教改立項項目“復旦大學英語水平測試的設計和實施”從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需要出發,將大學英語教學從基礎性定位轉化為學術性定位,並調整大學英語師資的教學能力發展結構。這一改革立項成為整個上海地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風向標,促進了區域內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聯動趨勢:即通過課程設定、教材編寫、教師培訓、資源庫建設等改革,切實提高上海地區大學生有效使用英語開展學習和科研的能力,增強其在專業領域內的國際合作和競爭能力。
中心倡導全校教師以教學研究為視角,積極探索教育教學的普遍規律和學科專業的教學特點,以學生成長成才為目標,深入思考和完善教學體系,豐富了教學內涵,提升了教學效果。來自全校各學科教學一線的教師的教改研究如百花齊放,為復旦大學不斷深化本科教學改革注入了持續的活力,使學校教學學術文化得以傳承發揚。
5.以區域發展為己任,發揮優質教學資源的輻射效應
復旦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以帶動區域內大學教與學的研究為使命,圍繞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積極開展研討與培訓,接受外校教師研修和培訓人數總計8213人,其中包括了教育部青年骨幹訪問學者、人事部支援西部骨幹特培、以及中組部西部之光研修教師等。
2009年6月,中心協同復旦大學高教所舉辦了“國際視野下大學教育質量保障的中日小型研討會”,來自日本東京大學、北大、清華和上海地方高校三十多位學者就目前國際和國內幾個主要採用的大學教學環境和學生學習質量的測量指標體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2012年5月,中心聯手《復旦教育論壇》舉辦了“創新教與學:教學學術的視角”研討會,來自市教委、教育部華東高校師培中心以及海內外47所高校的130多位高教學者和教學管理者蒞臨復旦大學,就大學如何建構教師發展制度、如何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如何科學評價教學質量進行了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指導意義的交流。大會邀請的德、澳和國內985高校教師發展領域知名學者對國際和國內高校教師發展制度和教學發展變革趨勢做了主旨報告。中心研究人員則向大會匯報了基於2011年復旦學情和教情大規模調研的系列成果:①“課堂教學受歡迎教師具有什麼樣的特徵:以復旦大學為例”、②“研究型大學學生評教指標體系建構中的若干關注點:基於復旦大學問卷調查的分析”、③“從師生對‘教學優點’的不同定義看高校教師發展的必要性:基於復旦大學問卷調查的分析”、④“研究型教學的課堂特徵分析:基於復旦大學課堂實地觀察”。
復旦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以研討會和培訓班的形式,引領校內外教師和教學管理者從學術研究的高度探究大學教學的理念、過程、方法和手段,推進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6.以名師督導為核心,強化教學諮詢和示範功能
為了鼓勵教師們更好地承擔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發揚復旦良好的師德師風。復旦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充分挖掘名師資源,使他們積極為本科生開設優質課程,啟發學生的心智和求知慾,在教學實踐中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精心培育教學梯隊,並致力於推廣和傳播教學成果。
2007年,復旦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與工會、人事處等部門聯合啟動復旦大學青年教師“教學拜師結對”活動,採用老教師與青年教師結對方式,使承擔本科公共課、基礎課、專業主幹課及量大面廣的實驗課教學的青年教師有機會得到老教師的親授點撥,提升教學能力。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封東來也曾作為青年教師參與此項活動。每年參與此項活動的青年教師有60人次左右,累計共有400人次。
中心充分發揮名師在本科教學第一線的航行標作用。國家教學名師、經濟學院袁志剛教授在2009年“經濟學教學與科研高級研討會”上針對西方經濟學教學問題,根據自身多年從教經驗作了主旨發言,受到了與會者的好評。中心顧問專家、國家級教學名師陳紀修的“數學分析”全程錄像上網,點擊下載已突破40萬人次。他於2009年11月為全國高等學校承擔“數學分析”教學任務的中青年教師開辦三天的培訓講座,並先後赴清華大學、華東師大、上海大學、上海外貿學院等校開展數學分析課程的示範教學,介紹關於數學分析課程教學的思考及其經驗。中心另一位顧問專家、國家級教學名師喬守怡教授先後在內蒙古大學、南昌大學、南開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寧夏大學、貴州大學、新疆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舉辦生物學教學講座和教學改革報告,聽眾突破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