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風笑

徐風笑,原名徐清奎,安徽省濉溪縣祁集鎮徐樓人,先後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員、司法廳長、高等法院副院長等。

徐風笑(1899-1986),原名徐清奎,字風笑,安徽省濉溪縣祁集鎮徐樓人(今韓村鎮)。民國8 年(1919年),在淞滬護軍使衙門供職,因不滿盧永祥鎮壓“廢督裁軍”的請願學生,離滬返鄉,在臨渙縣立第二高等國小任教。民國10 年春,因組織和領導二高師生反對封建勢力代表人物段硯農被迫去職,入風陽中學補習英語。民國11 年1 月,與朱務平、劉之武等在臨渙創建進步青年組織群化團,在報刊上發表成立宣言,公開提出“大家合起來,求得真知識,改造惡環境,推翻舊制度實現真人生”的戰鬥綱領。同年,考入宿縣師範講習所,任講習所學生會委員長和宿縣學生聯合會委員。民國12 年任宿縣西南區國小教職員聯合會委員長。民國13 年5 月,經朱務平、江喜夫介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參與創建中國國民黨宿縣區黨部,任區黨部執行委員和臨渙區農民協會副委員長。民國14 年夏,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任中共臨渙小組組長和臨渙黨支部書記。民國15 年,任中共臨渙特別支部幹事會幹事、中共臨渙(宿縣)獨立支部代理書記、中國國民黨宿縣黨部書記和縣黨部中共黨團書記。同年冬,赴武漢,入中國國民黨(左派)安徽省臨時黨部舉辦的安徽省黨務幹部學校學習,任校中共黨組織的宣傳委員。民國16 年3 月,隨北伐軍去安慶,任國民黨安徽省政府農業廳秘書,參加國民黨左派召開的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會。4 月,國民黨左派省黨部派徐風笑去六安籌建省黨部辦事機關,因六安被奉軍占領,折返湖北省黃梅縣,路遇柯慶施,決定藉助黃梅縣的農民武裝舉行暴動,攻打宿松縣城。後敵人反撲,宿松縣中共黨組織負責人徐文藻犧牲,農民自衛隊長鍾漢國被捕,宿松暴動失敗。7 月,徐風笑回到武漢,中共安徽省臨時委員會委任他為中共宿縣臨時委員會書記,8 月,回到宿城,正式組建了中共宿縣臨委。民國17 年秋,調任中共上海市法南區區委委員。民國18 年春,赴蘇聯莫斯科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瞿秋白奉中共中央指示,負責處理中大風潮。徐風笑在瞿秋白主持召開的會議上,揭發了王明包庇貪污分子和破壞丁景吉、孟慶樹戀愛關係的卑鄙行為。王明懷恨在心,後藉故給徐風笑以黨內警告處分。徐風笑回到國內以後,王明為了報復徐風笑,長期不安排他的工作,繼之又誣陷徐風笑有“托派”嫌疑,掐斷了他與黨組織的關係。民國23 年春,徐風笑在上海與在中共中央軍委工作的中大同學胡公冕接上關係,被派往浙江溫州組織武裝暴動。後因胡公冕被捕犧牲,徐風笑再次失去與黨組織的聯繫。民國25年春,徐風笑返回家鄉,創辦“共學處”平民識字班,組織抗日宣傳活動。民國26 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家鄉組建抗日救亡社,任臨渙民眾抗日動員委員會委員。民國27 年5 月徐州失守,徐風笑參加了王化榮領導的抗日游擊隊,任政治部主任。同年秋,任國民黨豫東保全司令部所轄第三總隊政訓處長。民國28 年3 月中共豫皖邊區省委決定在永城建立豫皖邊區第一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徐風笑任縣長,兼縣參議長和自衛軍司令。他在職期間,發行流通券,徵收農業和貿易稅,創辦《光明報》,組建“永光劇團”,舉辦抗日家屬子弟學校和醫院,為抗日根據地的建設作出重要貢獻。11 月,調任豫皖蘇邊區聯防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司法處長。民國30 年5 月,隨新四軍第四師撤往皖東北地區。8 月,淮北蘇皖行政公署成立,徐風笑先後任行政公署委員、常務委員、司法處長和法院院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蘇皖邊區政府高等法院副院長和黨組書記。民國35 年6 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部隊被迫撤出兩淮地區,蘇皖邊區的黨政幹部組編成黃河大隊,徐風笑先後任隊長、大隊長、政委和黨委書記。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員、司法廳長、高等法院副院長、中南軍政委員會法務部副部長、武漢市政法委員會副主任和武漢市政治協商會議第一至第五屆副主席。1986 年11 月在北京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