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霞村

初二那天,茶館老人真的身披過膝長紅帶,到各衙門乞討去了。 初四日,老倌子家裡來了一位親戚,見老人突然發了財,便問原由。 後來,一傳十,十傳百,沒過幾年就傳到了彬江。

彬霞村地處宜春市袁河下游,東臨新余市分宜縣,離城區15公里,是宜春市袁州區的東大門,是彬江鎮最大的行政村之一。彬霞村物產豐富,糧、麻、生豬、竹木、柑桔、苗木、夏布為大宗,地下資源也極為豐富,主要有石灰石地下水、煤、花崗岩等十餘種資源。
彬霞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彬興路穿插而過,是彬江鎮進出高速路的必經之路。
彬霞國小也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學生,為彬霞村帶來了希望。其中以禮教坊為例,禮教坊組每年都會有高三學生考取大學,為村爭光。2013年陳勇同學更是超重本線考取了一本大學,成為禮教坊陳氏近年來唯一個考取一本的大學生,為村裡的學生樹立了榜樣。隨著鎮裡及村里對教育的重視,彬霞國小也蓋起了新樓,設施完善,為彬霞 的學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彬霞學子必將發奮學習,為村爭光,為國爭光。

民俗風情編輯

打麻糍

老遠以來,彬江人就作興麻糍。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彬江人打麻糍,平時是一家一戶悄無聲息地打,打的數量也少,只打幾升米甜甜嘴。可是到了每年除夕,就家家動手,熱熱鬧鬧地打起來。“年三十打麻糍”成為不成文的鄉規,似乎不打麻糍不像過年,鄉里人家裡有專打麻糍的石舂和粗大的麻糍棒槌。打麻糍頗要幾分力氣。打時,把蒸熟的糯米,倒進石舂,三個人各握緊一根棒槌交替猛搗,搗爛糯米後,再用力打一陣,使它爛無米爛,即可做麻糍了。
除夕打麻糍,是專為新春正月待客“煮碗”用的。彬江人正月里待客“煮碗”一律用麻糍。所以就有講究,每個麻糍必須是圓的。麻糍打好後,家主毫不厭煩的一個一個做。做時用左手食指與中指捏緊爛熟的糯米泥,用力擠成雞蛋般大小的圓球,然後再一個一個地用手壓扁,五個或六個層成一疊,有行距地排在桌面上,再壓上平整的大鍋蓋,鍋蓋上加上適量的重物,壓一晚後便定型為大小、厚薄相差無幾的圓麻糍了。鄉民們過年過春最講吉祥,因此麻糍要做成圓的,取一家團圓之義。

打春鑼

彬江一帶至今還流行著打春鑼的習俗。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為體察民情,私下帶了幾個侍從,打扮成生意人,來到了湖南長沙。快到年三十了,卻見滿街冷冷清清,大小店家關門閉戶,百姓不知到哪裡去了,一片淒涼景象。乾隆皇帝又飢又渴,走遍通街,也沒有買到飯。轉了半天,尋進一條小巷,只見一個小茶館半開著門,看樣子也好久沒做生意。乾隆擠身進去,見屋內只有一位老倌人,便向老人買飯吃。老倌子見是外鄉生意人,便把自己吃的紅薯絲飯端給乾隆。乾隆一邊吃,一邊問了些長沙的情況。乾隆皇帝親眼看到老倌人家裡很清貧,臨走時,便在身上撕下一條長紅帶,題了幾個字。並告訴老人,正月初二日披著紅帶,到各衙門裡去討些錢糧。初二那天,茶館老人真的身披過膝長紅帶,到各衙門乞討去了。衙門里見老倌子身上披的紅帶,有當今皇上的題字,便拿出錢糧送給老人。這一下,老倌人家裡便發了財。初四日,老倌子家裡來了一位親戚,見老人突然發了財,便問原由。老倌人也不相瞞,高高興興地把原由一五一十地講給他聽。親戚聽了,借了紅帶,也去衙門裡討,果然也討了許多錢糧。於是,左鄰右舍都來借紅帶,還有的仿造紅帶。衙門裡見來的人多了,而且有真有假,於是便開始躲避。而行乞的人,為了讓衙門裡面的人聽到乞討之聲,便配上小鑼,唱曲子,這便是打春鑼了。後來,一傳十,十傳百,沒過幾年就傳到了彬江。不過,現在彬江人打春鑼,很少披紅帶,而是手拿《送春圖》,每到一戶遞上一張,以便換來錢財。

賽龍舟

由於袁河流經彬江鎮,所以一直有賽龍舟的慣例。每年還未到端午,霞塘等村就在河裡
劃龍船,這點霞塘村很積極,每年都提前很多天就在河裡喧鬧。每逢五月初一,霞塘多條龍船就會有序的前去昌山廟祭神。到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彬江各村都在緊鑼密鼓的準備龍舟賽,霞塘大橋和船坊大橋人山人海,鑼鼓喧天,在很遠處就能聽到劃龍船的人吼叫“劃咯,喔吼!”熱鬧非凡,吸引周邊很多城鎮的人前來觀賽。在2012年之前,彬江的龍舟都是木製龍舟,為提高龍船的速度,延續賽龍的習俗,霞塘村霞園組從湖南購買了彬江第一條塑鋼製龍船,之後,彬江各村就紛紛買了塑鋼龍船,使得比賽更加激烈,更加精彩,更加吸引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