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

彝族舞蹈

彝族舞蹈是流傳在彝族地區的舞蹈。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形式豐富多彩,多數是模仿生產勞動時的動作而成。古老的舞蹈有模擬動物形象的“鬥雞”、“斗羊”,象徵戰爭的“跳釵”、“刀舞”,慶豐收的“大鼓舞”等。在彝族人民歡慶年節期間,可以看到來源於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馬》《高蹺》。現代彝族的《高蹺》保留和發展了它的雜技特色。在彝族人舉行祭祀祖先、祈求豐收的儀式時,可以看到《木鼓舞》《銅鼓舞》《羊皮鼓舞》等。這些舞蹈均由巫師“畢摩”和“蘇葉”表演,在擊鼓的同時,以迅速擺動雙肩、胸、胯為主要舞蹈語彙。此外,在“跳宮節”表演的《跳宮》《跳麒甲》等舞蹈中,仍保留著古代狩獵、部落間戰爭的痕跡,以及戰士出征、作戰、勝利凱鏇的祭祀儀式和舞蹈場面,以此來表示對古代英雄的懷念和歌頌。

基本信息

流行傳說

花鼓舞

花鼓舞花鼓舞
花鼓舞花鼓舞

民間傳說:古時,有個能歌善舞的彝族美麗姑娘,有一天,她在洗瓦罐,無意間拍打了罐口,瓦罐便發出了咚咚的聲音。她覺得很好聽,在上山砍柴時便取回了一根空心樹,蒙上羊皮,用木棍一敲,其聲音特別悅耳動聽。從此以後,彝族人民就有了自己的鼓和跳花鼓的活動,彝族後人為紀念花鼓的發明者,就做了一個牌位,上書"有感花鼓娘娘之牌位",每在跳花鼓是須殺雞獻牌位,舉行儀式,並成立"花鼓會",這個有關峨山彝族花鼓舞起源來歷的美麗傳說,雖然沒有確切的史書記載和可以證明其真實性的有力證據,但從中體現出了彝族人民的一種精神依託和崇敬祖先的意識願望。也說明峨山彝族人民是一個崇尚勞動、崇尚智慧、崇尚創新的民族。

左腳舞

彝族左腳舞彝族左腳舞

彝族左腳舞有1000多年歷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年)就有左腳舞最早的文字記載。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世間有一條惡龍,興風作浪,造成洪水危害。兩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羅勇敢地站出來,前去制服惡龍。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羅的帶領下,一齊向惡龍開戰,惡龍見勢不妙,趕緊逃回龍潭。人們抓住時機,把事先燒紅的栗炭往潭裡倒,倒滿後又抬石頭、挖泥土,把龍潭填平。還怕夯壓不緊惡龍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邊唱邊跳邊跺腳,三天三夜惡龍終於死了。為了慶祝勝利,彝家人用惡龍的頭、皮、骨、筋製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腳彈琴,口唱左腳調"阿里羅"以示紀念。

內容

彝族的民間歌舞歸納起來可分為以下幾種:

《涼山彝族舞蹈》 陳玉先《涼山彝族舞蹈》 陳玉先

《打歌》:包括“打跳”、“跳腳”、“左腳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樂”)等圓圈舞,流行於雲南省西部與四川省涼山交界地區、雲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鄰的其他少數民族之中。自娛性舞蹈《打歌》與漢族古代的《踏歌》極為近似。現存於雲南省巍山縣巍寶山文昌閣,繪製於清代乾隆時的《踏歌圖》便記錄了當地的舞態。每當節日和喜慶之時,人們挽手圍圈,載歌載舞或隨樂而舞,舞蹈始終以下肢動作為主。

《跳弦》:因舞者雙手持“煙盒”邊敲邊舞,故也被稱為《煙盒舞》。《煙盒舞》流行於雲南省中部和南部紅河、石屏、建水等地彝族支系尼蘇人居住地區。舞蹈分為“正弦”和“雜弦”兩類。“正弦”融雙人自娛性舞蹈與表演性舞蹈為一體,主要傳統段子有《啞巴砍柴》、《鴿子度食》等,舞姿優美輕盈、活潑風趣。而“雜弦”則是在“正弦”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是一種表現人物、具有故事情節的歌舞小品。其中《啞巴摸魚》、《童子拜觀音》等具代表性的節目達百餘種。當地所流傳的“是人不跳弦,白活幾十年”的口頭禪,可說明《跳弦》在人們生活和心目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

《羅作》:也稱《羅索》,是流行於雲南省紅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蘇人中的另一種圓圈舞。曲調歡愉跳躍,節奏鮮明而強烈,伴之以快速擺手、錯步、踏腳等舞蹈動作,特別受到青年們的喜愛。

《跳三弦》:也稱《大三弦》、《跳月》,是雲南省中部地區彝族支系阿細人、撒尼人喜愛的自娛性舞蹈。在大、中、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節”不可缺少的舞蹈。

披氈舞》:是四川省涼山地區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披氈為道具,通過雙臂的伸展、收攏、擺動與身體鏇轉,來模仿鷹、熊的姿態。該舞現已成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以上五種類型的彝族民間舞蹈,如剔除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對傳統民間舞蹈所作的修飾,還原到它的本來面目,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彝族遠古時代模擬動物的情態,看到反映人們勞動生活的原始而古拙的舞姿。前四類舞蹈源於彝族古代生活,第五類模仿鷹、熊的舞蹈,可能與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圖騰祟拜有密切關係。這類動物模擬舞蹈,動作優美、高雅,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從祭祀儀式中分離出來,並不斷添加著各個時代的審美意識,使之成為今天專供人們欣賞的表演舞蹈。

在彝族人民歡慶年節期間,我們還可以看到來源於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馬》、《高蹺》。現代彝族的《高蹺》保留和發展了它的雜技特色,在高度上遠遠超過了漢族《高蹺》,但卻未能接受漢族《高蹺》的舞蹈技藝。

在彝族人舉行祭祀祖先、祈求豐收的儀式時,我們還可以看到《木鼓舞》、《銅鼓舞》、《羊皮鼓舞》等。這些舞蹈均由巫師“畢摩”和“蘇葉”表演,在擊鼓的同時,他們以迅速擺動雙肩、胸、胯為主要舞蹈語彙。此外,在“跳宮節”表演的《跳宮》、《跳麒甲》等舞蹈中,仍保留著古代狩獵、部落間戰爭的痕跡,以及戰士出征、作戰、勝利凱鏇的祭祀儀式和舞蹈場面,以此來表示對古代英雄的懷念和歌頌。這種人們手持器械的舞蹈,與羌族的《鎧甲舞》在表現形式上大致相同。

現經加工並搬上舞台的著名舞蹈《紅披氈》、《阿細跳月》、《快樂的諾蘇》等。以跳躍歡騰的鏇律表現了彝族人民生氣蓬勃的生活而蜚聲藝壇。

文化蘊含

彝族舞蹈火文化彝族舞蹈火文化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認為,每一民族與地域的文化儘管富有多樣性,但總有一個帶有歷史性和行動一致性的價值秩

序或主導精神貫穿始終,它作為一種典型性的目的,指導一個民族從文化的大系統中選擇了某些東西,排除了另一些東西,這種選擇可以滲透到文化的不同層次,體現在文化的各個單元中。彝族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始終與火有著不解之緣,在經歷了漫長而深厚的文化積澱之後,火已經成為承載有極複雜的深層文化內涵的原型意象,加之 “火” 的物質和文化特性,更加體現了彝族的價值秩序和民族精神。

配圖

彝族舞蹈彝族舞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