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旭

張鴻旭

張鴻旭,當代傑出的丹頂鶴畫家。 張氏鴻旭者,當代傑出的丹頂鶴畫家也。 6、大壩安全自動化觀測方法技術研究與套用研究。

中國華僑畫院副院長

張鴻旭,當代傑出的丹頂鶴畫家。中國華僑畫院副院長、中國華僑文學藝術家協會理事、澳中文聯理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訪問學者。

張鴻旭張鴻旭
中文名:張鴻旭
國籍:中國
出生地:黑龍江齊齊哈爾市
職業:教授

中國華僑學院畢業院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主要成就:中國畫壇百傑之一
個人履歷
1963年生於齊齊哈爾,早年受其舅父著名畫家楊秀坤影響走上繪畫之路,並隨其學習中國畫,先後畢業於哈爾濱教育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系著名畫家吳悅石先生入室弟子,現任中國華僑畫院副院長,中國華僑文學藝術家協會理事,澳中文聯理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訪問學者。作品多次在國內外舉辦聯展,個展等多種展覽,並由毛主席紀念堂,中央直屬管理局,中國集郵總公司,中國佛教協會江蘇能仁寺等部門機構及私人收藏,曾出版《張鴻旭畫集》系《新時期文藝三十年》介紹的68位美術大家之一。為《文藝報》推薦的“中國畫壇百傑”之一。
作品賞析 
天遠波空翠天遠波空翠
靈竹仙鶴靈竹仙鶴
浪漫金秋浪漫金秋
如意觀音賜如意如意觀音賜如意
創作背景
張氏鴻旭者,當代傑出的丹頂鶴畫家也。所謂“傑出”,自然是與眾不同,出類拔萃。至於“丹頂鶴畫家”,則毋庸贅言,直白的不能再直白了。我之所以強調這兩個詞語,因為這恰恰是張鴻旭的風采和魅力所在。
張鴻旭出生在丹頂鶴之鄉,少年時隨舅父楊秀坤(黃胄弟子,著名畫家)習畫,及長參軍接受部隊磨礪和軍營文化薰陶,依然沒有脫離書畫氛圍。這些經歷對他後來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他先是攻人物畫,終日謙謙,無敢逸豫。後來山水、翎毛、花卉,他兼收並蓄,廣有涉獵,但他最鍾情的還是亭亭玉立,翩翩起舞,聲震大澤,羽壯藍天的丹頂鶴。
“海為龍世界,雲是鶴家鄉”---其實,這只是詩人的幻想與寄託罷了。海,是不是龍的世界自不必說。雲,注定不是鶴的家鄉,它們必然要回到地上生存。可是,近百年來人類幾乎踐踏了地球上的所有角落,難於找到適合鶴類繁衍生息的綠野仙蹤了。然而上帝還是為這些靈禽推開了一扇窗---齊齊哈爾扎龍自然保護區就是丹頂鶴尋找的綠洲和賴以生存的沃土,這裡才是它們的家園。天緣巧合的是這裡也是張鴻旭的故鄉,是他生長嬉戲的地方。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他的靈性,滋生了他的志趣。從部隊復員回家,他經常跑到50華里外的扎龍自然保護區與丹頂鶴廝守,每周三、四趟,一跑就是二十餘年,春夏秋冬雨雪風霜從不間斷,對丹頂鶴的痴迷已經到了難以自拔的程度。在那裡,他的靈魂得以淨化,心志得以磨礪,情感得以釋放。或觀察,或拍照,或速寫,或素描,跪倒爬起,樂此不疲,終日奔波,與鶴共舞。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路走來,他積累了數以萬計的圖片資料。由於事務在身,他還做不到每天都去自然保護區,但他卻能做到每天必看圖片資料,真真是“不可一日無此君”也!由於日觀夜想,悉心揣摩,丹頂鶴徜徉、挪讓、舞跳、騰翔、默立、顧盼、嗔昵、哀樂等等動作神態,他瞭然在胸,念念不忘。 正因他下了不知比別人多幾倍的工夫。所以一招一式把握的很準確,拿捏得有分寸。
“妙手何人為寫真,只難傳處是精神”---這是八百多年前詞人張孝祥對繪畫的精闢見解。可見古往今來一個理,寫形容易寫神難。在這一點上,張鴻旭的體會無疑是深刻的,實踐起來也是得心應手的。我喜歡他筆下千姿百態顧盼生情的丹頂鶴,我欣賞他作品中所流露的韻律美和詩意美,我尤其感動於他對丹頂鶴所寄予的人性關愛!是啊,丹頂鶴這支古老的物種,千百萬年來翱翔於藍天,徜徉於綠野,到處都有它們歡樂的家園。可如今美景不再,風光已矣!今天,它們尚能落戶於扎龍自然保護區,可明天又能飛向哪裡?每念及此,我深感迷茫。於是,我從張鴻旭的作品中悟出了那綿延無盡的同情與愛戀。你看他筆下的丹頂鶴,一個個閒適恬靜,悠然自得,仿佛不願凌空飛去,唯恐失掉這片家園。它們深情地依戀著沃土,熱烈地親吻著大地,盡情地享受著這份安寧……想到這裡,我悲意忽來,悵然之情難以言表。張鴻旭正是憑藉藝術家的敏感,牢牢抓取了這樣的鏡頭,以他那飽含深情,繾綣悱惻的筆墨,不厭其煩地勾勒著一個又一個看似尋常卻最為奇崛的畫面。這種場景,仿佛有一種聲音在扣問著人類的心靈,仿佛有一種力量在遏制著迷失的良知。只要用心品味張鴻旭筆下的丹頂鶴,似乎就能體會到這種感覺,萌生這般憐憫。畢竟,人類與自然界的命運息息相關;畢竟,共同面對的前景不容樂觀!即使張鴻旭的畫僅僅給人一點點這樣的啟示,我想,對他,也對我,都是莫大的慰藉。
為了進一步深造,張鴻旭於2008年告別妻兒,隻身一人來到北京清華美院,投在杜大愷教授門下進修,並成為該校的訪問學者。同年,他又拜在著名畫家吳悅石門下,成為吳先生的入室弟子。他在北京購置了住房,建立了畫室,開始了專心致志的職業繪畫生涯。他先後拜訪過劉大為、史國良、吳山明、田黎明、盧禹舜等畫壇巨匠,在名師名家的指點下,他的繪畫又有了新的突破,作品呈現了亦工亦寫,虛實相生,飄逸浪漫,富含詩情的風貌。儼然有縱浪大化,戛戛獨造之勢。“始知丹青筆,能奪造化功。”由此我對岑參的這兩句詩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認知。在北京這兩年近似漂泊的日子裡,他甘於寂寞,潛心創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驕人成績:2008年,他躋身《文藝報》推薦的中國畫壇百傑行列;2009年,他被評為“新時期文藝30年”當代美術大家(僅68位),同時作品被選入《文藝報》編輯的《六十年溫暖常留心間》一書。其作品及有關他的專題文章還先後被《文藝報》書法美術專刊發表,被中國集郵總公司收藏,被江蘇能仁寺張掛等等。目前,他是中國華僑畫院副院長,澳中文化聯合會理事。
張鴻旭還很年輕,富有活力,正是厚積薄發,屢出成果的時候,當如曾參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矣!衷心祝願鴻旭像他的名字一樣,如鴻鵠展翅,似仙鶴翱翔,迎著旭日,披著霞光,飛向高遠,飛向希望……

捷運系統設計工程師

張鴻旭;當代傑出的捷運系統設計工程師,200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1978年出生於江西南昌,現居廣州市,供職於中華總工會,廣州分會。

中國地震局研究員

一、基本情況 張鴻旭,研究員,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學專業。從1970年畢業至今一直在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斷層力學研究室工作。
二、主要研究領域 1、地殼形變地震前兆觀測方法技術研究與套用研究; 2、斷層形變地震前兆觀測與地震預測研究; 3、城市活斷層探測斷層活動性觀測方法技術研究與套用研究; 4、地面沉降、地裂縫、高邊坡、滑坡體等地質災害監測方法技術研究與套用研究; 5、精密工程變形自動化觀測方法技術研究與套用研究; 6、大壩安全自動化觀測方法技術研究與套用研究。
三、主要研究成就(含論文、獲獎及專利) 1、負責設計MD系列一至三代斷層觀測儀器,主持設計第四代斷層形變觀測儀器; 2、負責建立首都圈、新疆南北天山地震帶、四川鮮水河活動斷裂帶等三個斷層形變地震前兆觀測台網,並開展地震前兆特徵研究; 3、主持設計光電類CCD系列智慧型型精密工程變形測量儀器《垂線坐標儀》、《引張線儀》、《靜力水準儀》、《自動傳高儀》、《雙金屬標位移計》、《基岩標分層標測量儀》; 4、主持上海、北京、江蘇、浙江、河北地面沉降監測網站自動化監測系統設計與建設; 5、主持完成五強溪水電站、風灘水電站、東江水電站、小東江水電站、岩灘水電站、李家峽水電站相關大壩安全自動化監測研究項目; 6、主持完成上海市大連路過江隧道、北京市城鐵下穿隧道、捷運一號線大北窯牽引變電站等重大工程中的安全監測與評價; 7、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 8、合作出版專著1部――《地殼形變數位化觀測技術》,2003年,地震出版社; 9、發表論文8篇(其中EI收錄1篇); 1)《岩體與基礎原位變形監測與穩定性評估》“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vol23(23); 2)《智慧型型大壩位移監測儀器研製》“大壩安全與堤壩隱患探測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地面沉降自動化監測系統》“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5年 Vol.16(2); 4)《膠新鐵路沂沭斷裂帶跨斷層地殼形變監測系統方案研究》“鐵道標準設計”2004(2); 5)《鮮水河斷裂帶現今斷層運動短周期事件的發現與初步研究》“地殼形變與地震”1996; 6)《深圳市羅湖斷裂帶活動及建築物安全監測系統設計》“災害學’2002, Vol.17(3); 7)《光電垂線坐標儀與引張線儀的工程套用》“水電自動化與大壩觀測“2002, Vol.26(1); 8)《斷層活動動態觀測及其在地震監測和工程建設中的套用》“中國活斷層研究文集” 四、主要社會兼職 中國地震學會會員; 中國地震局地殼形變學科技術協調專家組成員(1998-2005) 中國地震前兆台網專業設備指標測試專家組成員 北京市科技進步獎評審會委員(第8屆); 中國水力發電學會大壩安全監測專委會委員單位負責人; 全國大壩安全監測信息網網員單位負責人。 電力行業大壩安全監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行業標準評審專家組成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