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斌[藝術家]

張興斌[藝術家]

張興斌先生是中國當代頗有影響的大書法家,張先生自幼酷愛書法,工作中亦堅持學習和創作,60餘年筆耕不輟。他繼承傳統,走出傳統,另樹一幟。他的草書深得王羲之和張旭、狂素草書的精髓,大氣磅礴,奔放雄奇,格調豁達流暢,個性特別鮮明,具有民族精神和浪漫主義色彩。作品經常參加國內外的重大展覽,並被出版收藏。西安國際機場裝掛著他的大作,日本奈良市鹿野園裡的牌匾也是他的大手筆。

基本信息

中國當代大書法家

家族

張興斌的家族,原系臨渭區官底鎮陌張村一老戶。據說,明朝關中大地震後,關中83萬人死難。人口劇減,使關中平原勞動力極其短缺。明政府便從人口稠密的山西組織大批移民充實關中,有一對夫婦嚮往陝西關中的優厚自然條件,拖家帶口,隨著大移民的隊伍,來到當時的渭南縣平原鄉陌張村(今渭南市臨渭區官底鎮陌張村)。陌張村本是一古老的小村莊,原有居民是張姓人家。這對夫婦來後,為了能得到張姓人家的接納,受張姓的影響,他們便也以張為姓,這樣,他們不僅融入當地文化之中,且很快在當地扎穩腳跟。

陌張第一大家族

時光荏苒,一晃數百年過去了。關於他們先輩的歷史已不可考,現僅知道清代時,他們家族中有一能幹的先人,治家有方,開始置辦起一些田產。隨著家大業大,根據關中的習俗,張家也與關中其他人家一樣,他們為自己的家族制定了嚴格的家族門第輩分制度。他們的子孫須按照特定的輩分取名。自他們“宏”字輩始,其下為:可——武——興——啟——恆——俊。到第三代時,他們已經超過原來的張姓人家,成為陌張村第一大家族。

最有出息

張武英系張氏子孫中最有出息的一個。張武英少年時家境一般,上過幾天蒙學,後來以種田為生。然而,他卻是一個不甘平庸的人。他除了耕田種地,還喜歡結交朋友,幫助他人。40年代,他被選中任命為渭南吝店民團團長。雖然手中有權,可他卻為人本分,從來不乾為害鄉里的事,相反,還利用各種關係,造福一方百姓。陌張村西南有一古剎紅花寺,自清朝回民起義後,和尚被殺或逃跑,當地人就利用紅花寺原有建築,辦起了新式學堂。紅花寺年久失修,為保護古剎,給學校師生一個較好的學習環境,張武英自籌資金,為紅花寺學校打了新的土圍牆。在村民中產生了極好的口碑。

子女

張武英生有二子一女。長子張興邦(1913年陰曆9月1日生,卒於1974年陰曆3月15日),曾任渭南縣平原鄉陌張保保長。次子張興斌,1923年12月20日(陰曆十一月十三日)生。其女兒嫁到官底鎮保王村。

妻子

長子張興邦妻姜玉芹,約生於1921年,卒於1991年陰曆9月初四。生有二子,張啟秀,字寬心(1938—1988),曾留學蘇聯,回國後在西安某兵工廠工作。張啟超,字寬壽,1947年陰曆7月28日生,現在家為農。

苦難童年

張興斌的童年時代,正是我國多災多難的時候。張武英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堅持送兩個兒子到村外的紅花寺初級國小上學讀書。兩個兒子也很聰明,尤其是二子張興斌,天性聰穎,非常勤奮好學,學習成績十分優秀。那時,他是班裡最優秀的學生。老師布置的作業,他總是第一個完成,而且完成得最好,老師總是表揚他,從沒挨過老師的板子。放學後,他只需用很短的時間就完成了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作業完成後,他經常帶領著村裡的夥伴們到村外的樹林裡捉迷藏,在城門樓上唱秦腔,用紙刻皮影,變著花樣玩耍。他成為村子裡的孩子王。孩子們最樂於和他一起玩耍,往往因為貪玩,其他孩子就忘了老師的作業,以致第二天常常受到老師的處罰。據他的同學說,那時的張興斌,常常被老師和同學稱為神童。在教學中,老師發現張興斌十分喜歡寫字和畫畫,而且非常有天賦。於是,老師便鼓勵他學習書法。他從顏體、柳體入手,認真臨習字帖,進步很快。

參加革命

從紅花寺初級國小畢業後,他升入下吉高級國小繼續讀書。當時,我中共地下黨渭北地區書記惠春林任該校校長,下吉高級國小已成為渭北地區有名的進步學校。張興斌在該校受進步思想的影響,開始傾向革命。他一邊學習,一邊參加黨的地下活動,常常外出刷寫抗日標語,宣傳革命道理。1938--1940年,他升入中學學習。中學畢業後,他投筆從戎,到國軍38軍某部任指導員。在國民黨部隊里,他積極開展革命活動。1949年,他與張英煥一起,聯合本團其他各連,在三原密謀組織起義。結果起義計畫泄露,張興斌被捕。敵人連夜將他帶到刑場槍決,即將行刑前的關鍵時刻,我地下黨人員救出了他。張興斌獲救後,繼續從事革命活動。他與當地地下黨組織積極籌建渭南縣縣委,之後,他又北上迎接解放軍部隊進駐下吉中學,解放了渭北。

青年書法家

全國解放後,他擔任渭南專區文工團團長,這時的他,已經成為當地有名的青年書法家了。1951年任渭南日報主編,1952年,他調入陝西日報社,任陝西日報美術圖片組組長。1969年,他被下放到石泉縣工作,先後擔任石泉縣文教局局長,縣委宣傳部部長等職,1979年再次調回陝西日報社。1986年1月,已經63歲的張興斌光榮離休。
1976年,中國赴日本書法展覽中,他為中日書法交流展寫了一幅“山雨欲來風滿樓”作品,時代精神強,在中日兩國影響巨大,有“不愧出自碑林故鄉”之譽。《人民中國》日文雜誌刊登在書法專頁的首位;日本選入《現代中國書道》;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收編為《現代中國書法選第一集》。他寫的“雲隱山暉”大作,還代表陝西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北京出版的《中國當代書法大觀》,日本出版的《西安書法家作品集》和陝西出版的《長安當代著名老書畫家作品集》都收編了他的作品,還作了評介。

作品特色

張先生的書法長於草書,已達爐火純青境地。其功力極其深厚,注重用筆用墨。晚年的作品多為巨幅長卷,大筆揮灑,毫無拘束,筆勢連貫,渾然天成,典型地表現出粗獷、豪放、渾厚的傳統藝術特色。著名學者、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先生在給他六十歲所寫的《杜甫秋興八首》長卷中題到:“懷素千文,彥修書唐詩,皆大草劇跡,其石珍於西安碑林,沾溉千載,興翁此冊,是承法乳,拜觀足為振奮,因識其後。”

獲得榮譽

其書法作品,除在眾多報刊發表外,還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書法展覽,並被出版、收藏;有的被作為珍貴的饋贈禮品。作品多次獲獎和入典入錄。1992年3月,他率團赴新加坡講學、辦展。在迎賓開幕典禮上,新加坡藝術部高級政務次長何家良先生說:“張興斌先生長於行草書法,注重用筆用墨,草書深得王羲之和張旭、懷素草書之精髓,大氣磅礴,奔放流暢,個性特彆強烈,具有民族精神內涵和浪漫主義色彩。”1994年3月,張興斌應邀赴海南辦展,《瓊台經濟時報》用專版予以報導;海口港澳資產公司以10多萬元求購他15幅展品。1996年12月,北京“榮寶齋”專門為他舉辦個人書法展,盛況空前。1997年6月,其大八開本《張興斌書法》一書,由三秦出版社精印出版。書中精選了他60餘幅作品,頗受行家好評。

回報家鄉

張興斌先生為回報故鄉,促進家鄉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2000年初以來,自費投資近百萬元,在下邽中學邊角,興建“張興斌書法藝術館”。張先生此一義舉,深得渭南市臨渭區人民政府和下吉鎮政府的大力讚揚和支持。渭南市人民政府,亦為當地能出一位傑出的書法家而感到光榮和自豪。2002年5月“張興斌書法藝術館”建成並免費向民眾開放。
張興斌先生早在1993年,就為家鄉陌張村修建國小,資助人民幣2萬元;並決定從是年起至其去世,他個人每年為該校提供1000元的教育補助經費。同時,他決定在下邽中學,資助一名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與自己無親無故的貧寒學生)到大學畢業;而且在自己去世後,仍由其家屬、子女繼續實行其諾言。為此事,張先生還特地派專人去下邽中學聯繫,得到校方衷心歡迎和感謝。
張興斌一生共娶過四位妻子。前兩位妻子均因病去世。第三任妻子張桂英,系下吉城南人,與張興斌生有二子。長子張啟瑞,字寬勝;次子張啟敏,後名張敏,字寬德(書法家)。1953年,因與前妻感情不和離婚。長子張寬勝隨張興斌生活,次子張寬德隨母親生活。離婚後,張興斌與教師劉瑞珂結婚。結婚後,生有二女一子。長女張憲,次女張飯,子張放(比利時華人、詩人)。
張先生德高望重,還被列入《中國美術年鑑》、《中國當代文藝家名人錄》、《渭南縣誌》。1980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任中國書法家協會陝西分會理事。曾任陝西華聯中國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西安於右任書法協會顧問,新加坡中華書學協會評議員,張興斌書法藝術館館長等職。

寧夏吳忠市委常委、同心縣委書記

張興斌
,男,漢族,1965年12月出生,寧夏惠農區人,研究生學歷,199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吳忠市委常委、同心縣委書記。
1980年07月——1983年07月 石嘴山師範學院學習
1983年07月——1987年07月 惠農縣燕子墩中學、廟台中學教師
1987年07月——1988年12月 石嘴山市第六中學教師
1988年12月——1993年07月 大武口區人民法院助理審判員
1993年07月——1996年12月 石嘴山市委組織部幹部
1996年12月——2000年08月 石嘴山市委組織部辦公室主任
2000年08月——2000年12月 石嘴山市委組織部組織科科長
2000年12月——2004年02月 石嘴山市委組織部副處級組織員、組織
科科長
2004年02月——2005年02月 平羅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2005年02月——2005年06月 石嘴山市委副秘書長(正處級)
2005年06月——2006年04月 石嘴山市委秘書長
2006年04月——2008年08月 石嘴山市委秘書長、辦公室主任
2008年08月——2009年01月 中寧縣代理縣長
2009年01月——2009年03月 中寧縣縣長
2009年03月——2011年07月 中寧縣縣委書記
2011年07月——至今 吳忠市委常委、同心縣委書記
2011年12月18日,中共吳忠市第四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張興斌為市委常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