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濟民[南京中醫藥大學退休教授]

張濟民[南京中醫藥大學退休教授]

張濟民,今年91歲,系南京中醫藥大學退休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全國著名中醫專家、蜚聲海內外的《金匱要略》研究大家。

基本信息

張濟民老人在毛主席語錄園張濟民老人在毛主席語錄園

毛主席語錄園位於蘇中革命老區江蘇省如皋市常青鎮草張莊村。園前小橋流水,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園內亭台樓閣,山石林立,百花爭艷;那隨處可見、直徑超過80公分的鵝卵石上刻著50句紅色毛澤東語錄;兩塊4平方米的黑色大理石鑲嵌在園內牆壁顯眼處,上面刻著80句金黃色的毛澤東語錄。走進語錄園如同進了世外桃園,令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遊客既學習或重溫了領袖的教誨,又陶冶了思想情操。該園自2010年6月開園以來,每天前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可人們難以想像,這么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竟是一位退休老人的傑作。

這位老人叫張濟民,今年91歲,系南京中醫藥大學退休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全國著名中醫專家、蜚聲海內外的《金匱要略》研究大家。這位從毛澤東時代走過來的老人,對中國各族人民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情有獨鍾。早在工作期間,他就系統精讀了《毛澤東選集》(1-5卷),記下了數萬字的讀書筆記。1990年,張濟民退休後放棄南京大都市生活,回到偏僻鄉村江蘇省如皋市常青鎮開設中醫門診,治病救人。他在治病間隙仍戀戀不忘學習和研究毛澤東思想,摘抄了數百句毛澤東語錄,且學以致用,受益匪淺。每天清晨晨練後,他輕輕吟頌毛澤東語錄,頓感心曠神怡,精神陡增,從而增強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退休20年來,他免收937名孤寡老人、特困村民、重症病人及殘疾人的門診費、醫療費18.7萬元,為1531名貧困農民、下崗職工減免醫療費7.1萬元,貼補病人一伙食費、住宿費、差旅費2.7萬元。他說:“毛主席說過‘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是我應該做的!”

張濟民在與鄉親們的交往中,發現有些人對毛澤東及毛澤東思想漸漸淡化:不少中老年人不了解毛澤東在戰爭年代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部分年輕人沒有閱讀過毛澤東的《矛盾論》、《實踐論》;少數少年兒童不知道《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文章作者姓甚名誰。對此,他心裡很不是滋味。他暗下決心要為鄉親們補補課。他積極尋找重溫領袖教誨、再現領袖風采的最佳載體。而毛澤東語錄雖是特定時期的歷史產物,但有些語錄博大精深,高瞻遠矚,其政治原則、理論觀念、黨性修養、思想境界、學習方法對指導現代人工作學習仍有極其重要的價值。2000年張濟民老人80華誕時作出一個重大決策:我要發揮餘熱,在鄉村建一座毛主席語錄園,給後人留下一筆精神財富,讓祖祖輩輩、世世代代不忘毛主席。他的構想得到鄉村黨支部的支持,隨後,他在古園林建築專家指導下,一個“整體設計、分步施工、逐步到位,集語錄、藝術、生態於一體”的毛主席語錄園藍圖設計完成。按照設計方案,園前要拓寬一條河,架一座橋,園內要建亭軒兩座、廊軒5條、人造假山8座、毛澤東塑像一尊,精選的130句毛澤東語錄要精雕細刻在石頭和石塊上,以便永久保存,供世人觀賞。此後漫長的歲月,張濟民除了門診外吃睡在工地,從落實資金、材料選購到每個單項工程的竣工驗收,他事必躬親,一步一個腳印。每當遇到困難時,他默念毛澤東的教誨:“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從而增強了信心,鼓足了勇氣。功夫不負有心人,至2010年6月底,歷時10年、耗資250萬元、建築面積650平方米的毛主席語錄園終於畫上句號,從而為偏僻鄉村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自開園以來,已接待中外遊客1.9萬人次。

“沒有營養的人容易生病,沒有文化和信仰的群體容易浮躁,這‘浮躁病’比身體疾病更難治癒”,張濟民如是說。毛主席語錄園建成後,張濟民老人又在計畫著建一座“毛澤東豐功偉績圖片館”。目前圖片館的規劃設計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筆者祝願他早日成功。(作者:鞠九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