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雷[網路作家]

張春雷[網路作家]

張春雷,網名、筆名均為“哥們兒”,男,出生於1969年,天津武清區人,曾經做過中學教師、流浪打工者、編輯、商人、囚犯和自由撰稿人。自2003年開始長篇小說及劇本創作,陸續出版《四面牆》、《外遇》等五部長篇小說,以及《遠東第一監獄》等多部連續劇劇本創作,並因創作長篇小說《四面牆》躥紅,成為監獄文學的旗幟和代表。

基本信息

簡介

張春雷張春雷

張春雷,男,網名、筆名“哥們兒”,天津武清區人,1969年生。以自傳性的網路長篇《四面牆》一炮而紅,被網路評論家譽為“監獄文學的旗手”。自《四面牆》後,同類作品迭出,但均無能出其右者。

張春雷在部落格中的自我簡介:人挺簡單,事兒挺複雜——市級優秀學生幹部,局級優秀團員,教學骨幹,商場殘兵,勞改積極分子,中國作協會員。

創作經歷

張春雷張春雷

張春雷,筆名哥們兒,1969年出生於武清下伍旗鎮,自小就喜愛文學,喜歡讀書。國中沒畢業,他就把當教師的父親的藏書全部看了一遍。從古典名著到《紅旗譜》《林海雪原》,還有那個時代知識分子藏書中必不可少的偉人文集,他都每部必讀。通過閱讀大量書籍,他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使自己的文學素養大大提高。那個時候,他寫的作文經常成為範文,他的部分作品還常常被《中國少年報》和《中學生》兩家少年讀物選用。到了高中時代,他開始嘗試著寫詩,作品大多以抒情為主,被同學戲稱為“啊”派詩人,那時的水平也僅限於散文分行押韻的檔次。張春雷的大學時代,正值上世紀80年代思想解放時期,他在寫作的境界上也只局限於張揚自我,並逐漸落進風花雪月的自我迷戀泥潭。寫青春的迷惘、愛情的喜悅以及人生感悟,成了最初那些短文的核心。

20世紀80年代末,張春雷的思想有了很大改變,從挖掘“小我”的境界裡脫離出來,開始立場明確地關注現實社會,關注民生及人性問題。1990年,他從教兩年後辭職,後來將近有五年的時間打工、做編輯、跑業務、拉廣告,一直為生計奔波,由此也無暇顧及寫作了。因為他發現自己無法抵達心中理想中的境界,他陷入了對文學追夢的絕望期。

張春雷作品張春雷作品

張春雷帶著對文學的失望和偏見遠離了夢想,卻不經意地深入了生活。後來的一段陰錯陽差的奇特磨難,使它接觸了現代社會最底層的人群,也給他提供了思索的天地。那段生活讓他有了充足的時間反思以往和勾畫未來。他走進陽光,他知道一切必須重新開始了,他要追回他的理想,並感覺到這些年積澱了太多的東西需要表達。他把他的玫瑰花獻給了他最初的夢想——文學。他先以麥冬為筆名,出版了長篇小說《背叛》。半年後,以監獄生活為藍本的長篇小說《四面牆》在網路上蜚聲遐邇,並且受到多家出版社的青睞,最後他選擇了一個答應儘量少刪他作品的合作者。以此為開端,他在長篇小說的創作上一發不可收,《黑馬甲》、《外遇》、《線人》三部長篇小說又相繼出版。2007年他獲得天津市作家協會頒發的“天津市文學新人獎”。

2006年底,張春雷被邀開始涉足電視劇劇本寫作。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他寫的《遠東第一監獄-1》《案發現場-3》兩部電視連續劇已拍攝完畢並播出。面對人們的艷羨,他卻這樣表示:寫劇本雖然是一個撈錢的行業,但不是實現文學夢想的行業,在那裡他只是一個匆匆的過客而已。後來的一件事印證了他的真正想法。有一位美籍導演要用《四面牆》里的情節拍一部電影,他問清細節後,把電影改編權無償奉送了。因為對方要做的是“獨立電影”,做獨立電影的人都是有著理想情結的追夢者,他不和追夢者討價還價。
張春雷說,他對寫作充滿敬畏,他只寫兩種東西,一是自己熟悉的生活,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問題。這說明他寫的東西雖然還有些限度,但他所閱歷的生活在小說里只不過是剛剛勾畫出一個邊角,商海的故事,演藝圈的故事,追夢者的故事,農民和小市民的故事,都在他的小說創作計畫之內。真心希望這位有為的青年作家發奮寫下去,寫出更為有分量的作品。

作品

四面牆四面牆

截至2010年,已出版的長篇作品有《四面牆》

黑馬甲》、《背叛》、《外遇》、《線人》等。

由其參與編劇並已完成拍攝的電視連續劇有《遠東第一監獄》《現場鐵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