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店區志

張店區志

張店區地方史志編 纂委員會編 李穎 常紹孔 主編 王東鋒 趙軍 曹海峰 副主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1 5000冊 1280千字 681頁 48插頁 470.00元 ISBN 978―7―101―05998―4 《張店區志》時限為1988年—2002年,為保持記事的連續性與完整性,對重要事物適當上溯,大事記下限延至2005年。該志採用述、記、志、傳、圖、表、錄7種體裁,以志為主。大事記以編年體為主,紀事本末體為輔。

區志說明

張店區建於1955年4月, 前無舊志,《張店區志》屬有史以來的第一部。本志始編於1982年3月, 歷經八度春秋而成書。共蒐集、整理區志資料4000餘萬字。其內容上起1891年,下至1987年,概述和大事記分別下延至1988年和1989年。全書除序、凡例、附錄外,共設27編,依次為:大事記、建置、地理環境、人口、黨派民眾團體、政權·政協、民政、勞動·人事、政法、軍事、農業、工業、交通·郵電、城鄉建設、商業、糧食、工商·物價·計量、財政·稅務·審計、金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民俗·宗教、方言、人物。
張店區位於魯中山區和魯中平原結合部,總面積349.104平方千米,全區轄6鎮、5鄉、4個街道辦事處,168個自然村。有漢族、滿族、回族等9個民族,1988年末全區總人口496444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1%。“張店”之地名,最早見於《金史·地理志》。到宋末金初,作為古驛站的張店逐漸興旺。至元代,張店已發展成為淄川縣的三大鎮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自1960年中共淄博市委、市政府由博山遷至張店後,張店區逐漸發展為全市的政治、經濟、金融、科技和文化中心。
張店地勢為東高西低、 南高北低,境內山丘屬魯山山脈,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7.57%;平原屬低山丘陵向黃泛平原的過渡地帶,占土地面積的72.43%。境內的5條過境河流均屬季節性河流。 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3℃,平均無霜凍期190天。地下礦藏主要有鐵礦、煤礦、石灰石礦、粘土礦、鋁土礦等。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大豆、花生、芝麻等。
新中國成立前的張店,原本是一個方圓不足3平方千米、人口不足2萬的小城鎮。自1903年膠濟鐵路建成,在張店設立火車站後,張店逐步發展為魯中的交通要衝。區內現有火車站7處,鐵路里程54.5千米。境內先後建成公路幹線、支線各6條,較大的鄉鎮公路9條, 專用公路7條,總通車裡程為202.4千米。全區共設郵電局、郵政分局各1處,郵電支局9處,郵電所5處,郵電營業點14處,全區郵路總長623千米。1988年全區國民收入由1949年的3710萬元,增加到1988年的14441萬元,人均2950元。
新中國成立初期,除了南定輕金屬廠和金嶺鐵礦,區域內僅有63家小手工業作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工業生產調整了產業結構,擴大了產業規模,相繼建起了無線電、化工、煤炭、建材等支柱行業,加強了企業管理,提高了產品質量,企業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1988年, 鄉鎮村辦企業異軍突起, 發展到705家,年總產值50743萬元。 全區工業總產值為5813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7.9%。糧食每公頃產量由1949年的1260千克,提高到1988年的8665千克。 1949年, 境內共有商業623家,在業人員1200餘人,資本金額約30萬元。1978年後,國營、集體、私營、個體商業迅速發展,第三產業日趨興旺。1988年,城鎮的商業、 飲食服務、修理服務網點達3101處,全區社會商品零售總額67475萬元。出口創匯企業發展到14家,出口產品增加到16種。科學、教育、文化事業不斷發展,科技隊伍日益壯大。 擁有各類科技人員4510人,共有各類學校213所,在校學生7420人。農村普及了國小教育,城市普及中學教育。各鎮、辦事處均建有文化站、電影管理站和電影隊, 放映單位35個。全區建有體育館1處,田徑場26個,籃球、排球和足球場234個。1988年跨入全國體育先進縣(區)行列。區轄醫院3處,分院11處,有病床530張,醫療衛生隊伍825人。 1986年至1988年, 連續3年被評為山東省愛國衛生先進區。 1988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955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1253元。
新編《張店區志》1994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張店區志》基本信息

張店區地方史志編
纂委員會編
李穎 常紹孔 主編
王東鋒 趙軍 曹海峰 副主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1 5000冊 1280千字 681頁 48插頁 470.00元
ISBN 978―7―101―05998―4
《張店區志》時限為1988年—2002年,為保持記事的連續性與完整性,對重要事物適當上溯,大事記下限延至2005年。該志採用述、記、志、傳、圖、表、錄7種體裁,以志為主。大事記以編年體為主,紀事本末體為輔。

張店區信息

張店區位於魯中山區和魯北平原結合地帶、淄博市的中部,地處北緯36°4’30"~36°54’00",東經117°55’40”~118°12’20”。東與臨淄相接,西與周村毗連,南與淄川接壤,北與桓台為鄰。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南和東北為連綿起伏的山地丘陵,西北和北部為廣闊坦蕩的平原。域內最高峰鐵山,海拔254.6米。境內有孝婦河、豬龍河、澇淄河、漫泗河等主要河流,除豬龍河外,均為過境北向河流。
至2002年,張店區轄南定、傅家、馬尚、房鎮、衛固、中埠、湖田、灃水8個鎮,杏園、車站、體育場、公園、和平、科苑6個街道,127個行政村,72個社區。
張店區是淄博市委、市政府駐地,全市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信息流通中心,淄博市的交通樞紐。鐵路有東西向的國家幹線膠濟鐵路,地方鐵路有淄(博)東(營)線和淄(博)八(徒)線;公路有從榮成至蘭州的309國道和從山海關至廣州的205國道,兩條國道在境內交會;濟(南)青(島)高速公路距城區北部約3.5公里東西向通過。濱(州)博(山)高速公路從境內馬尚鎮穿過。域內通信設施發達,基本形成適應多種通信需求的立體化、高科技通訊網路。

自然環境

境內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煤、鋁土、石灰石、粘土及稀有金屬鎵、鈷等10餘種。其中煤炭、鐵礦石、鋁土、粘土、石灰岩、陶土等礦種儲量大,分布廣,品位高。

發展方向

2002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50.7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37億元,第二產業87.71億元,第三產業59.65億元,三次產業比例構成調整為2.24:58.19:39.5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4655元。外貿出口由1988年的1629.96萬元(出口收購值)增加到2002年的6275萬美元(海關數),外資企業由1988年的1家增加為2002年的95家,擁有自營出口企業39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8年的1253元增加到2002年的8168元,增長5.5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8年的955元增加到2002年的4401元,增長3.6倍。

歷史發展

從歷史發展看,全區每個階段的農業發展戰略都是以為城市服務為中心。
1988年全區農作物以糧食作物為主,農業總產值1.87億元,糧食總產量12萬噸。1989年全區確定發展城郊型農業的戰略思想:以城市需求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緊緊圍繞“服務城市、富裕農民”,不斷調整最佳化農業內部產業結構,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市場農業和商品農業。1992年—1995年制定發展蔬菜、林果、畜牧業的一系列獎勵扶持政策,建成千畝觀光果園、千畝小麥良種繁育、千畝無公害蔬菜等農業基地,形成城郊型農業雛形,即東部林果、西部蔬菜、南部規模養殖、北部農業高新技術開發的基本框架。1996年全區把發展特色農業作為城郊型農業發展的重點,調整土地,將農業發展基金集中用於發展特色農業,全區發展形成蔬菜、畜牧、水果等特色專業村50個,同時狐狸、肉食鴿、觀賞鳥、奶牛等特色養殖業也快速發展。1997年張店區確定城郊型特色農業向規模化經營發展的戰略。1999年張店區實施大範圍的農業結構調整,以各類示範園建設為重點,大力發展以蔬菜和果品為主的經濟作物,建成傅家鎮“雙高”(高科技、高產值) 農業示範園、傅山農業示範園、房鎮農業示範園和馬尚農業示範園等4個市級農業示範園,建設房鎮鎮綠貝特葡萄生產基地2000畝。2000年,為適應張店中心城區發展要求,提出發展都市農業的新思想, 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壓縮糧田面積3萬畝,用以發展特色農業,建成一批農產品生產基地。2001年進一步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南定、馬尚兩鎮20個條件相對較好的村基本不再種植糧食作物,改為發展特色蔬菜、養殖等產業;在湖田鎮建立規模達7500畝的玉皇山生態農業示範園。 至2002年,全區建設30個農業結構示範村,建成萬畝農業綜合開發區、環城防護林帶和張周路綠色長廊,農業現代化水平和生態功能有機結合,使農業步入與城市一體化化發展的軌道,初步形成都市農業架構。是年農業總產值5.46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48%。
淄博是全國的老工業基地,張店是山東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原山東鋁廠) 、山東新華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原山東新華製藥廠) 、山東大成農藥股份有限公司(原山東農藥廠)等國家和省、市屬大企業的駐地,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對張店區的工業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和帶動作用。就張店區自身而言,改革開放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其間,鄉鎮企業占據工業主導地位。至2002年,全區工業門類仍以建材、化工、紡織、機械為主,高新技術產業比重相比1988年有較大幅度提高,形成以山東電波集團公司、淄博美林電子集團公司、淄博科匯電氣有限公司、淄博泰光集團有限公司、淄博海信電子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層, 五大公司產值達8.04億元。 是年全區工業總產值完成164.57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8.04億元,鄉鎮工業產值94.33億元。
1988年—1992年,按照“突出重點,以城帶鄉”的原則,完善城市基礎設施,促進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1993年—1995年,實施以“擴城工程”帶動小城鎮建設的戰略。以1996年張店區政務中心辦公大樓建設為標誌,開始“治理完善建成區,開發建設西城區,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區”的建設新階段,城市功能逐步增強。1998年—2002年,相繼建成魯中家具城、裝飾材料城、新世界商業街等大型商貿設施,特別是愛客家、新一佳、大福源、齊賽科技城等大型超市和電子商貿中心的建成,標誌著魯中商貿中心初具規模。
改革開放推動張店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1991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社會文化先進區。1992年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區稱號。1993年在全國率先完成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雙基”任務,獲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區稱號。1994年被國家科委授予全國科技先進區稱號,1996年首批跨入全國科技實力百強區(縣)行列。1996年獲山東省第二田徑之鄉稱號,1997年獲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稱號。2002年被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